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年少时,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
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此进入了官场。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才能,将他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后来又给他加了平章事头衔。姚崇在侍奉武则天期间,一直都受到武则天的器重和优待。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复位,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姚崇在哭。张柬之说:“今天怎么能哭呢?小心你的灾祸要开始了啊。”姚崇说:“我侍奉则天皇帝多年,今天突然分离,这是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不是能够控制得住的。以前和你们一起谋划诛杀逆臣,这是我应尽的责任。现在辞别旧主而哭泣,也是作为臣子的礼节,如果说因为这个而获罪,那也是心甘情愿的。”
张束之听了很不高兴,没过多久,姚崇就被外放当刺史去了。
唐睿宗即位后,将姚崇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他为中书令。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太子处境艰难。姚崇等人上书请求让公主去洛阳,结果得罪了公主,又被贬到外地当刺史,唐玄宗即位后,姚崇等人才被召了回来。
有段时期达官贵族都上奏请求度人为僧,也有人拿出自己的财产出来修建寺庙。由于僧人不用缴纳赋税,所以很多人钻这个空子,用出家的方法来逃避赋税。
姚崇上书说:“佛是在人的内心里的,并不注重形式。佛图澄这么贤明的高僧,还是保不住后赵的江山;鸠摩罗什也是难得的高僧,也不能挽救后秦的灭亡。历史上那么多人信佛,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保全自己的。所以说只要内心慈悲,多行善事,让百姓安乐,这就是佛了,哪还用得着乱度坏人出家!”唐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让有关部门查实,最后查出有l万多人有问题,强迫他们还了俗。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大蝗灾。当时人们都认为蝗灾是上天对下界的惩罚,蝗虫是神虫,只有乞求上天,多做好事才能消除蝗灾。
而姚崇不这么看,他上奏说:“《毛诗》说过:‘抓住那些吃庄稼的害虫,把它们投到火堆里烧死。’汉光武帝也说过:‘要顺应时令的变化,鼓励百姓耕种织布,除掉那些害虫。’这些都是灭蝗的措施。蝗虫既然怕人,那么就容易驱逐。另外庄稼都有主人,他们除虫肯定不怕辛苦。蝗虫既然会飞,那么一定会在晚上的时候扑火。所以晚上点起火堆,在火堆旁边挖坑,一边烧一边埋,蝗虫一定可以除尽。
现在灾区的百姓只是烧香拜神,眼看着蝗虫吃庄稼却不敢去杀灭,那怎么行!自古以来蝗虫之所以没有被除掉,就是因为人们不肯尽力去做。如果大家齐心协力的话,蝗虫一定能被消灭掉!”于是朝廷派遣御史到各地去督促灭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反对道:“蝗虫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自然应该靠提高德行操守来让它们自己消灭。刘聪统治时期捕杀过蝗虫,不但没有消灭干净,反而越来越多,就是这个道理。”他抵制御史的督促,坚决不肯从命。
姚崇勃然大怒,给倪若水下最后通牒说:“刘聪是伪皇帝,德行不足以压过邪恶。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邪恶当然压不过德行了。如果说修德就能免除灾祸的话,那就是说蝗灾是因为没有德行才造成的?现在你看着蝗虫吃庄稼却不去救,如果造成饥荒,你如何安心?我希望你不要再迟疑了,免得后果不堪设想。”倪若水只好老老实实地执行灭蝗的命令。结果光是汴州就捕获蝗虫14万石,扔到沟渠里流走的更是无法计算。
朝廷里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这样杀虫不是一件好事。唐玄宗也坐不住了,他向姚崇询问到底该怎么办,姚崇说:“那些死读书的儒生不知道变通。这个世界上有的事虽然违背经文,但却是有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符合变通之道的。以前北魏的时候山东也遭到蝗灾,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捕杀,庄稼被吃了个精光,百姓们饿得只能吃人。后秦的时候闹蝗灾,连草都被吃光了,牲畜只能互相啃对方的毛来充饥。
现在山东一带到处都是蝗虫,河北河南一带粮食储备又不多,如果不抑制住灾情的话,来年一定发生饥荒。这件事关系到百姓和国家的安危,不能墨守成规。即使蝗虫没有被除尽,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我知道陛下爱惜生灵,不喜欢杀戮,这事就不用陛下管了,让我发公文让下面去执行。如果没有除灭蝗虫的话,就把我所有的官爵都削除掉好了。”唐玄宗这才同意了他的意见。
黄门监卢怀慎对姚崇说:“蝗灾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怎么能由人来制止呢?再说杀虫太多,有伤天地之间的和气。现在改还来得及,希望您考虑。”
姚崇说:“只要对百姓有好处的事就可以去做。现在蝗灾虽然很严重,但要消灭它们还是可能的。再说如果杀虫有伤和气的话,那么庄稼被吃光,老百姓活活饿死就不伤和气了吗?这事我已经上奏过了,请您不要再说了。如果因为杀虫而招来灾祸的话,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不会牵连到别人。”卢怀慎不敢多说话了。果然,在姚崇的领导下,蝗灾很快就消除掉了。
史家评论:碰到艰难危险的状况才能分辨出谁是良臣,如果一直是在平安繁华的时候则难表现出贤相的贤明。所以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创建的功业,后人难以企及。而姚崇、宋璟经武则天、韦皇后两代,政事纷乱,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却没有留下污迹,这也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