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中国经济因“口罩事件”而饱受考验。
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备受冲击,直接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和不少员工失业。
随着疫情的放开,大家都认为局势要稳了,市场即将否极泰来。
但2023年的种种情况,似乎没能按照预期到来,反倒出现了糟糕的3个信号。
在此情况下,有观察者断言,未来可能会出现普遍的降薪情况,建议我们务必“稳住工作,现金为王”。
他们说的是对的吗,这三大信号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同揭晓。
信号一:房地产的持续走低
房地产曾被誉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随着市场逐步从繁荣转向调整,这个行业,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之前我们目睹的地产波动,或许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8月25日,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就表示:“行业往下调整还没有完成,还得往下看,惊雷滚滚还会继续。”
这句话说着轻描淡写,背后的潜台词却是血淋淋。
这意味着未来时间里,或许会有更多的地产公司陷入困境,更多的开发项目陷入停滞,更多的相关投资无法回笼。
更为关键的是,房地产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行业,它包括建筑、装修、家具、家电等多个相关领域。
一旦出现问题,这些与其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可能面临压力。
从而导致更多的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降薪或裁员。
虽然国家肯定会出手,去逆转这种趋势。
但短期来看,不少问题,肯定难以避免,无法做到一蹴而就。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需要我们抓紧手里的工作,尽可能储备更多现金,以渡过可能到来的难关。
信号二:求职难度的增加
虽然7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只有5.3%,还低于上年同期。
但一些现象的出现,依旧说明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网约车、外卖的人群明显增多了。
以美团为例,2021年美团骑手还只有527万,到了2022年就已经增长到了624万,进入2023年更是超过了700万。
网约车就更不用说了,今年上半年,多个城市就对网约车按下过“暂停键”,结果到了最近,连上海都开始跟进了。
譬如7月22日,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发布通告就表示,决定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原因其实不复杂,就是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大家的收入越来越少了。
为了保护现有人群的收入,避免内耗,所以发布了相关通告。
那为什么跑网约车都能饱和呢?说白了还不是常规的工作不好找,失业的情况很严重。
虽然数据上似乎维持着现状,但现实就是,越来越的人,不得不走上“灵活就业”情况。
其次则是,众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
之前公布的青年失业率,其实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但从现实的困境来看,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或许更加严重。
我已经见证好几个大学生,因为迫于无奈,走向了躺平的道路,2023年毕业至今,都尚未开始工作。
倒不是他们不想工作,而是真的不好找:
一方面,目前的新增岗位的确很少,匹配度也不高;另一方面,如今的社会人士,比他们有经验、有能力的太多了。
在这些人都在内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难以占据优势。最后,只能选择暂时躺平了。
信号三:消费市场的退潮
在消费市场方面,我们也能观察到一系列的退潮迹象。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和疫情的长远影响,很多家庭开始削减开支。
平日里,经常去逛的商超、常常奔赴的旅游城市,都在减少次数或者金额。
以今年的五一为例,人均出游消费仅为540元,高于前三年,可却远低于2019年的603元。已经说明了所面临的情况。
倒不是大家吝惜手里的钱,要是有钱,谁不愿意花呢!
只能说,地产的下行,就业形势的变难,以及疫情的影响,让大家都没钱,或者说不敢乱花钱了。
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总而言之就是,目前的这些信号,其实都显现出了经济的困难,虽然国家已经在出手,逆转当前的现状。
但,再牛逼的政策,都需要一些时间,一些空间,才能慢慢发挥出效果。
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无疑就是“稳住工作,现金为王!”
对此,你同意吗?同意的,请点赞支持。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