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出口大幅萎缩,德国有些“坐立不安”了。
前段时间德国央行发布报告称,受国外需求疲软和利率持续处于高位等因素拖累,今年3季度德国经济可能再次陷入停滞。
而更重要的是,根据德国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二季度GDP几乎与一季度持平,增速为零,与去年二季度相比,更是同比下滑了0.2%。
如果以环比来结算,德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停滞,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已经正式陷入“技术性衰退”。
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怎么现在一脚踩上了刹车,说停就停了?
德国媒体将问题归咎在了中国身上,认为是中国需求太差了。
可实际上呢?
以前德国利用俄罗斯廉价的资源、中国庞大的市场,维持住了自身制造业在全球强有力的地位。
但如今,俄罗斯那边自然不用多说,由于德国政府此前倒向美国,表示要与中国“脱钩”,中国的市场也没了。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其实德国走到今天也在情理之中:
没有认识到失去中国市场所带来的代价,盲目地站队,现在形势危急又能赖谁?
德国汽车出口大跌24%
根据德国海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德国对华出口的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产品大幅下跌24%。
要知道,汽车工业一直都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德国汽车工业享誉全球。
但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德国汽车曾经的优势,正逐渐变为劣势。
换句话说,中国汽车制造技术飞速进步,使德国汽车慢慢失去了在华的市场地位,未来德国汽车对华出口还会进一步下降。
以大众汽车为例,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盘踞20多年,实力不容小觑。
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众汽车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
今年一季度的终端上险量显示,比亚迪乘用车累计上险量,已经超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总和。
放到十几年前,乃至于几年前,这可能是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而这也佐证了ING经济学家布热斯基的观点:
“中国越来越有能力生产以前从德国采购的商品。”
以前家里没有,只好花大价钱从外面买,贵点也认了,但现在我自己就能造,甚至还在往外卖,当然就不需要进口那么多。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反脱钩”的一种表现:
你不是要“脱钩”吗?那好,你空出来的市场,正好交给我们自己的企业,咱们“双赢”。
德国与中国脱钩“事与愿违”
自打舒尔茨上台以后,在对华“脱钩”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可当真的离开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市场之后,德国才意识到要付出巨大代价。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德国对外能源依存度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80%。
可以说,德国制造业就是建立在俄罗斯廉价能源基础之上的。
于是,当失去俄罗斯的油气之后,德国能源价格瞬间飙升,这让德国的众多制造业企业直呼“吃不消”。
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一项针对德国近600家中型企业的调查显示,每10家企业里,就有1家因为天然气价格高昂减产或停产。
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德国已经自断一臂,而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德国还在有意降低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
去年年初,德国大众集团准备在中国投资建设新的汽车工厂,但德国经济部长、副总理哈贝克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要减少对于中国的依赖,甚至不愿意提供贷款担保。
而大众CEO赫伯特·迪斯作为商人,显然比那些政客更能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公开表示德国严重低估了中国对于德国工业的贡献,随即辞去了CEO的职位。
德国本打算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跟着美国盟友一道与中国“脱钩断链”,但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中国市场同样获利颇丰。
如今德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但这是基于中国“反脱钩”基础之上的,最后受伤的反而是德国自己。
德国企业积极自救
一方面是高企的能源价格压力,另一方面是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很多德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正在展开自救。
比如巴斯夫,作为全球顶尖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德国的地位丝毫不逊于奔驰、大众等国际知名企业。
但由于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德国政府一直在宣称对华“脱钩”,巴斯夫却仍选择投资中国,决定在广东湛江花费100亿欧元,建立石化一体化基地。
再比如德国众多的汽车企业,前段时间大众集团宣布,将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小鹏汽车合作,共同开发新能源技术。
此外,奔驰早已经与吉利展开合作,宝马则是预备将MINI工厂迁往中国,希望能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
因此,尽管德国政客在对华“脱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德国企业却要务实的多,更能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某些国家想要与中国完全“脱钩断链”,压根就行不通。
写在最后:
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如今反而拖了后腿,和盲目地对华“脱钩”有很大关系。
但可惜的是,有些德国人似乎并未认识到这个道理,甚至觉得德国经济衰退,是中国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可当初叫嚣“对华脱钩”的德国媒体,现在怎么集体掉转口径,说不喊就不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