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考古所接到上级命令,对鹿邑太清宫遗址进行深入挖掘。太清宫是用来祭祀和供奉老子的地方,而鹿邑正是古文献中记载的老子的出生地,这也就造就了鹿邑太清宫遗址的特殊性。正当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挖掘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地下似乎隐藏着一个中字形大墓!这也不由让人产生联想:大墓的地址在鹿邑,那么这个大墓是否就是老子墓?
众所周知,老子的道教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然而关于他的生卒年以及其他资料却无法考证,十分遗憾。一旦河南鹿邑考证出老子庙,那么这个发现就将震惊全世界。于是,河南的考古学家开始了深入挖掘。
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发现土质松散不一,有的是坚实的夯土,有的则是松散的黄土。黄土回填的这一现象证明这个大墓可能曾遭挖掘,而其后盗洞的发现则证实了这个猜想。那么这个可能埋葬着老子的大墓,真的已经是个空墓了吗?考古队员虽有些灰心,然而仍然继续向下探索,历经多个月,发现盗墓未能打穿,大墓仍然保存完好,这又激起了挖掘队员的信心。挖掘过程仍在继续,困难颇多,一直到1998年1月,考古队员才真正挖到大墓深处。
大墓深处埋藏着诸多陶器、青铜器。235件青铜器、104件玉器的挖掘数量惊人,充分证明这个墓主人在当时身份尊贵,这似乎和人们印象中清贫淡然的老子形象不符。然而,在挖掘出的青铜器的上端,刻着几个铭文。一位古文字专家称,三个铭文中能够辨认出两个,分别是“老”和“子”。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兴奋至极。老子?这个墓真的是老子墓吗?不过,可惜的是,在古文字研究专家的细致调查之下,这三个字应为“长子口”,因为“老”和“长”相似,所以认错。在对于青铜器和玉器进行辨认之后,最终认定这个墓是商末周初的大型贵族墓,埋葬的主人长子口是某一部落的贵族。这个墓并非老子墓的事实让人们感到可惜,但无论如何,它的发现仍然十分珍贵,对于商末周初的丧葬习俗、鹿邑当地的风俗的考证仍有较大帮助。
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对吧!!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详细地址: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 安徽涡阳太清宫。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涡阳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道教之祖庭。其座落在涡阳县城北,南距谷水(今称武家河)入涡处二华里,北枕龙山,三面环水,环境清幽。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此立祠祀奉。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钦赐庙额为”太清宫”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其金碧辉煌,宏伟壮阔,不逊于帝王之都。唐末战乱,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翰林学士盛度撰碑。
唐宋诸多帝王曾多次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前来此朝谒,上尊号“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制朝谒太清宫并序》。
太清宫唐宋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海内无匹,号称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1989年以来,经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方考查论证,确认此处为老子诞生之地,天静宫旧址所在。故而,马炳文、谭兆、侯宝垣等大德之士发起广募善款,重修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教则为天下祖庭。此番重修依其鼎盛时期——北宋时的规制复修。全宫分中路和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殿所在,前后有山门、会仙桥、灵官殿、老君殿、三清殿、灵官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钟鼓楼、“道之源”、“德之初”陈列室和乾坤道舍。其东有东岳庙、圣母殿、流星园及九龙井。西有讲经堂及藏经阁。今青牛回转,紫气重现,老子故里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
老子籍贯之争
关于老子是什么地方人,或许对理论学术研究影响不大,但汉时就有《庄子》沛人、《列子》陈人与《史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存疑之语,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经汉初采用道家思想治国,东汉形成道教,唐李家王朝认祖的洗礼,“老子天下第一”,地位日益显赫,引发籍贯之争。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安徽涡阳、河南鹿邑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现代化规模宏大的天静宫、太清宫, 籍贯之争,越演越烈。走进两个县城,标注“老子故里”的骑牛雕塑不细心的人分辨不出其中差异。北京国家博物馆老子蜡像展还明确注明是江苏沛人。究竟老子是哪儿人,孙以楷教授对历史进行了梳理,他在《道家文化寻根》中归纳整理出有五种说法[1] [P36]:
1、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西汉司马迁说,见《史记·老子列传》。
2、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隋唐孔颖达说,他说《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是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礼记·曾子问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3、陈国相人。隋唐陆德明说,他说《史记》所载的既不是“楚苦县人”,也不是“陈国苦县人”,而是“陈国相人”。《后汉书 · 郡国志》曰“陈国相人”,还解释说:“春秋时曰相”。
4、楚国相人。东汉边韶在《老子铭》中说老子是“楚国相人”。《广弘明集》中释法琳的《十喻篇》引《高士传》也持同样看法。
5、宋之相人。清代姚鼐说。他在《老子章义序》中说,老子是宋国沛人。马叙伦《老子考》中说,宋之相人。
经过对五种说法的分析总结,孙以楷教授提出第六种说法——安徽涡阳人。但无论几种说法,归纳起来实际只有河南鹿邑与安徽涡阳两种争论,笔者认真查阅了有关材料,认为“楚苦县,陈苦县,楚相人,陈相人”四种答案具有相对一致性,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同指一个地方,即今河南鹿邑。陈国相人是《史记》原著,今本《史记》系转抄本相对正确。“宋之相人或宋之沛人”源自对地名混乱的误解。“安徽涡阳人”的证据本身不能自圆其说。为证明上述结论,下面从所涉及乡、县、国等地理概念入手,只有正确理解这些地理概念,才能辨别真伪,解决争论。
一、厉乡、赖乡同地
《 汉语大字典》“厉”字条,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司马贞索隐:“厉、赖声相近,古多假厉为赖”。所以赖乡和厉乡是同一概念。成语“鲁鱼帝虎”,出自《抱朴子》,引用当时谚语“书三成,鲁成鱼,帝成虎”,说书经过三次转抄,“鲁”会错成“鱼”,“帝”会错成“虎”。中国古书在传承的过程中,汉及汉以前都是以传抄为主要手段,抄写者大多为普通文人、政治文人,不是学者文人,一般只关注内容、字义与抄本的一致性,而不注意保持书的原形、原样,这是先秦古文都有的通病。考古发现帛书《周易》与通行本的字形不同,字音相近是正常情况。乡名虽异,概念一致,说明无论谁抄谁,对抄写者来说,赖乡和厉乡同指一个地方。由于“曲仁里”只见一说,故乡里的地名一致,没有争议。
至于“曲仁里”一名所指,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为“自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就应该是今太清宫镇,即太清乡宫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在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有别名曰“犹龙镇”(解放前仍然如此称呼),取义于《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语。更奇者,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的高地,当地父老相传谓之“影阳山”(这或许就是王莽新朝更名为“赖陵”的根据吧)。关于这片高地,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段与老子有关的神话传说。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是此高地本身为一条小河的发源地,这条丝毫不起眼儿的小河,当地父老至今仍名之为“赖(濑)乡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东南汇入白沟河。此水名恰好与历代文献相合。
二、苦县、相县同地,因“相”歧义
鹿邑古称“鸣鹿”、“苦”、“谷阳”、“真源”、“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前770-476)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苦县,属颖川郡,后属砀郡。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 应该说县名沿用有准确的历史记载,没有争议。
老子墓在什么地方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对老子之死做描述的:“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 这句话,给后人了一个迷。后来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有了一个老子墓,但是这个是后人建造的。另外陕西周至也有一个老子墓,那个墓也不是真正的老子墓,那个地方只是老子当年出关写道德经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老子庙,后来又搞了一个老子墓。这两个地方的老子墓都是后来建造的,并不是真正的老子墓,而真正的老子墓在哪里呢?一直来都是一个未解开的谜。现在,真正的老子墓葬之地的秘密已经被人揭开,先来谈老子的真正的老子墓哪里呢?
一、真正的老子墓原来在洛宁县城东的寿安上
目前找到的史书资料中是这样记载老子墓的:
资料一、古墓中出土的古石板书中记载“老子安土之寿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龙文字之开先”
资料二、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更有动景,波音造声彻天,x定于中原南天门对照北之山下。于传古:一闻全权谨则郡长之处,宇淤世相尔;一书系洛之书,源远流长;一之名朝,五千古都,九朝落下,水载人间,灵心之锆之铭,垂体不变,速轨童年”
资料三、唐《博世澜言》中载:“老子葬于佣(同“永”)宁寿安山,当有三道佛地交会,清葬四龙扶位之穴...... 龙吸乾喉,坐温浮泉”
资料四、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之寿安山”;
资料五、清何玉停《水镜相法·后志》载:“(老子)……终解八斗,留有南龙沟、北龙沟前后四沟之古所”……
这些古书中,对老子墓葬的地址,以及周围的环境,有非常详细的描写,足以证明洛宁的祖师墓,就是老子墓:
1、永宁:就是现在的河南洛宁县,在民国以前,都叫永宁,这个不用多解释。
2、寿安山:就是河南洛阳的洛宁县城东边5公里的余庄镇村后面的山。 这个山上方圆一平方公里,是一个风水中讲的罗圈椅地势,因为造砖厂多,这二三十年中,先后被造砖厂挖出的汉朝和西周的古墓又几十个之多。
3、祖师墓:此墓相对高度是10米左右,成倒扣的斗状,此墓东边25公里,75公里两个地方,都有两个形状类似的东周时期的墓。从墓的形状,时期就是东周时期的墓。
4、四龙扶位:在这个墓的四周,分别是四条沟:东龙沟、西龙沟、北龙沟、南龙沟。这些沟目前都还在,都还叫这个名字,所以老子墓葬第在四条沟中间,是清葬四龙扶位之穴。你站到墓顶,环视四走,就可以看到。
5、对照南天门:从祖师墓往南望过去,正对着熊耳山上的中原南天门。
6、乾龙沸泉:上述等文件中记载老子葬地寿安山呈“龙吸乾喉,坐温沸泉”,此态势现在依然全部呈现。所谓龙吸乾喉,既老子葬地寿安山这到龙脉来自西北方向的崤山男陵焦绕山,这西北方向是周文王后天八卦之乾向,因寿安山的西北房对于寿安山来说是头首咽喉目微,因为周易中的的乾卦六爻爻辞,就是通过描绘龙的变化来寓意的,加上寿安山龙脉来自乾向,乾之象为天,故谓“龙吸乾喉”
7、坐温沸泉:老子墓位置虽然较高,但是地下泉水很旺。老子墓东难200米左右的地方,以前叫河洼,泉水比较旺。
8、波音造声:文摘记有“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更有动景,波音造声彻天”这个奇妙的现象在当地传闻已久。大意思就是:每天夜里的五更时分,人躺在寿安山上久能听到河涨水一样的“呜呜,哗哗”的声音。人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久猜的是寿安山地下有河。早些年,听一些老年人讲,当时他们在附近地里中红薯,为了防止偷,常在晚上睡到五更时分被这种声音惊醒,然后私下观察,却什么都没有。
9、洛书汉字,源出其右:以上文字记载有“老子安土之寿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龙文字之开先”,九星在黄历中有“九星算”或者是“九宫算”,就是洛书方阵。洛书出处、仓颉造字台都在洛宁。一切就不言而语了。
10、洛阳有一个祖师庙,洛宁有一个祖师墓
洛阳有一个祖师庙,里面拜的就是老子,洛阳西边几十公里的祖师墓呢? 埋的自然就是老子。
11、附近的一些地方:
祖师墓难几十米的地方有一个“老君洞”、西北方向不远还有一个无极洞,那个无极洞特别的深,没有人走到过尽头。
另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证据,证明河南洛宁余庄北的寿安山上的祖师墓,就是伟大的哲人,老子的墓。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