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魔王的财富:大西王张献忠在岷江里藏了数不尽的白银?)
这是《消失的宝藏》第九篇
(点击阅读前文)在打捞了少许沉银后不久,骁勇的杨展也死了,他被忌恨他的同僚摆下鸿门宴杀死。之后,张献忠的江口沉银,便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沉寂了,再无人提起。等到它再次露出蛛丝马迹,已是150年后了。
据《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有渔民在江口的河中捞到了一具刀鞘,呈报官府后,官府派人打捞好几天,捞出了几万两白银,以及无数珠宝玉器。
这以后,宝藏又沉寂了五十年。直到1853年,有个叫陈泰初的翰林院编修,向皇帝上奏称,他曾亲眼看到,彭山当地民众在江中打捞出“其色黑暗”的银子。皇帝回复,让四川地方驻军去实地勘察,如果确实有,就“设法捞掘”,但这次官方行动并没有什么实际成果。
又过了八十年,大清也已成为历史陈迹,真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那是1938年,川军一位名叫幸蜀峰的将领,意外得到了一张号称是张献忠藏宝图的纸,上面标有地点和方位。据幸蜀峰留给后人的手稿记载,他手上的藏宝图来自朋友杨伯鹿,杨伯鹿则得之于一位名叫江希曾的前辈。
江希曾,安徽旌德人,字奂庄,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官和州学正、四川乡试文闱提调、署川建昌兵备道。这是一位前清老人。杨伯鹿,没有从手头资料找到其生平,不知何许人也。
“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随后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
江希曾告诉杨伯鹿,这箱子里装的是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此后杨伯鹿一直严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38年12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这时,杨伯鹿认为,国难当头,捐出宝藏秘密正逢其时。于是,幸蜀峰带队去挖宝藏,开挖的具体位置在今天成都安顺桥之南、四川大学望江楼下游的锦江河段。
这也算是一次公开的官方行动,幸蜀峰带了一个师截断锦江,投入了当时最好的设备,陆续挖出了人骨、血沙和刻着“张”字的石条,但是并没有发现宝藏,唯一的收获是一些“大顺通宝”,那是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铜钱。挖掘结束后,幸蜀峰专门向成都市警察局写了一份总结报告,收藏在成都市档案馆。
这以后,中国一直在动荡岁月中,抗战,国共内战,改天换地……纷乱的时世中,宝藏仿佛又被人忘记了。但它似乎终究要现世——在再次沉默了50多年后,它又现身了:
1990年8月,有渔民在打渔时网上来一大一小两枚银锭。
1992年12月,又有人在江边捞得一枚银锭。
1998年7月,又有人在河中淘出一个银鼎……
更惊人的发现,出现在2005年4月20日。当时,彭山区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正在施工,挖掘机一铲子下去,一堆砂石中忽然掉了一截烂木头,木头砸地上断成了几截,滚出了几块黑乎乎的东西。站在一旁等着捡鹅卵石卖钱的双江村村民杨富华,一眼看出它们和普通石头不一样。他捡了五个,洗去淤泥,露出的是明晃晃的银锭,其中一个银锭刻字还很清楚:“崇祯××年,饷银五十两,银匠姜国太。”
经文物部门鉴定,工地上出土的7枚银锭,确认为明代银锭,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其中6枚有铭文,属于国家二级文物,一枚没铭文,属于三级文物。
当地的人们终于有所觉悟:流传了300多年的古老的藏宝传说,恐怕是真的。
刻有长沙府字样的足金
2010年11月,更有人传闻,说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了一只12斤重的黄金盘。消息传出,寻宝着之闻风而来,人们三五成堆,在岸边的采沙场里疯狂地扒拉着成堆砂石。还有人自学了潜水,花钱买来专业潜水设备,潜入江底进行打捞。
还真有人捞上了些什么,但是这些都逃不过警方的视线,盗到了文物的,陆续都被警方抓捕。还有人潜水技术不精,溺死在了水里。后来经专家证实,之前挖出的“黄金盘”,其实只是一件年代不明的铜制器皿。
2015年,当地警方针对盗宝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抓捕行动。之后,江口一带江面上就再没有渔船频频往来的场景了,这些都是在进行水下打捞作业的“盗宝船”。
彭山江口
这年年底,十余位国内明史、考古学界的权威专家,考察完“江口沉银遗址”后,一致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就是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宝藏区域。
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2017年1月的枯水期开始。第一期考古发掘进行到3月底,发掘面积超过10000平米,深度5米,出土文物超过1万件。在3月20日的考古成果公布会上,这批财宝属于张献忠一事,终于获得官宣。根据当时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首期发掘就出土了过万件文物,其中大量是各种金银首饰,以及少量兵器:金币银币、雕刻有花朵、鸟、龙和其他花样的精美首饰,还有展示张献忠政令的金“册”。2016年警方追回的文物中,还包括一枚黄虎形状的硕大金印。
出土的精美金银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水的金银锭上,出现了史料中有记载的官方人物,比如四川巡抚陈世奇、监军廖大亨。廖大亨是张献忠的手下败将。崇祯十七年(1641年),张献忠战胜廖大亨之后,还专门编了首歌谣让士兵们传唱: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廖大亨),不战随我行。
那么问题又来了:些人为何会把名字刻在金银锭上?专家解释说,这些银子很可能是从民间加税强行征收来的。廖大亨在崇祯十四年入川后,强力推行崇祯帝的加饷剿‘贼’政策,就是加税、提前征税来作为军饷。因为大明国库已近空空如也。地方官员则让衙役们倾巢而出去强行征税,没有完成纳税的地方,就让衙役们自己去讨,讨来作为他们的薪金。四川由此民怨沸腾。另外,有“陈世奇”名字的银锭,可能是来自于朝廷的赏赐。陈世奇曾因为打了胜仗,一次性获赏白银3万两。不过,看起来这些银子最后都归了张献忠所有。
此后3年间,江口沉银遗址又陆续进行了二期、三期考古发掘。那么三期考古发掘下来,沉银宝藏中除了金币银币之外,到底还出水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敬请关注《消失的宝藏》下一篇。
(未完待续)
前文阅读 下一篇
抚仙湖下的水下古城揭开了哪些宝藏之谜?
神秘的抚仙湖至今有许多不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鱼的,并且,鱼还不小。这来自抚仙湖一直有的水怪传说:有人乘船过抚仙湖时遇狂风大浪,不远处看见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瞧,却是一条大鱼的背脊。当然,笼罩在抚仙湖上的谜团远不止于此。
抚仙湖最大的谜团,和神秘的古滇国有关。出现于战国中期的古滇国,司马迁《史记》中也有记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古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最后消失于东汉中期。
它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因为云南的地理位置,古滇国文化还广取博采,兼容并蓄了中亚、西亚文化。但是,古滇国仿佛一夕之间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至于古城沉没的原因,因为抚仙湖处在于地震,滑坡等地质灾难比较严重的分布地带,专家猜测也许和突发自然灾害有关。
随着数十年的重要考古发现表明,抚仙湖底底水下古城很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根据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探到水下古城由8座建筑组成,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比著名的庞贝古城还大近一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20多米,形状类似美洲玛雅人金字塔的建筑。
另外,还有一个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巨大建筑,此建筑底座宽63米、高21米。在这些建筑群中间,还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约长300米,宽5—7米,石板的形状不一,上面雕刻着“人脸”和“太阳光环”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精美绝伦。
昔日热闹非凡的古城沉入水底,所有值钱的东西也一并沉了下去,水底的古城规模这么大,蕴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藏呢?20世纪60年代,抚仙湖畔的李家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古滇国的一个王族墓地)村民就在山上挖出大批青铜器,随后发掘出战国至汉的古墓27座,文物1300多件。古滇国的宝藏之谜呼之欲出,初见端倪,相信水下埋藏的文物一定更精彩。
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古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滇国重器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销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湮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国的真实存在。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文物是“牛虎铜案”,在古滇国时期,它是贵族在宴客或祭祀等活动中用来切肉盛肉的华丽工具。整个铜案呈现出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现在,抚仙湖成了云南的知名旅游景点。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大气中透出几丝温婉安静,淳朴闲适;湖边的景色怡人,颇有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