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永胜
(孟子)
孟子,名轲,山东邹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儒家尊为“亚圣”。他是鲁国贵族后裔,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是由毅力坚强的母亲抚养而成。
成语“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断织之诫”等就与这位圣人的成长相关。
这位被儒家尊崇的亚圣,与他的先师孔子比起来,不仅官做的小(孔子曾任过司空、大司寇等职,孟子只当过短期的客卿),而且无论是在当世还是后世,多数时期并不被统治者们看好,甚至有时还会被逐出孔庙,连著作也会被删减。
那么,这位“亚圣”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待遇呢?我们还是从他的性格中看看。
一、为人自负孟子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就是说从尧舜至商汤,商汤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这其中有一条圣人与王者庚续相承的脉络。“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刚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为了把这条王脉和自己嫁接起来,孟子接下来直接挑明:上天若是不想让天下治平,那就罢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他的这种自负,如果光是文化自信,也就罢了,但他更是把这种情绪带到了生活中,经常对人出言不逊。
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拿他与管仲、晏婴相比。这两个人都是在齐国辅佐君主,富国强兵,赢得了齐国人一致认同的。但孟子却大不以为然。他对公孙丑说,你还真是个齐国人,眼里只有管、晏!当年曾子的孙子曾西对管仲是怎么看的呢?齐桓公那么信任管仲,又执政那么长时间,功业却那么卑微。曾西内心里都不高兴同他管仲相比,你以为我就愿意吗?
在另外的场合,孟子也曾自夸说,如果齐王用我,何止是齐国人民可以安享太平,就是“天下之民举安”。对孟子来说,他只是没被统治者授以大任,否则普天之下,简直没有人比得过他。
当时齐国人景春认为魏国的纵横家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听到这种说法后,却斥之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是这么说的,但到底该怎么做,却没提出具体的理念也没有去践行。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睥视群雄的激愤。
二、清高自傲如果孟子对过去的人不认同,说明他只是观点或者理念的不同,争论在所难免。那么,他对同时代的人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话说齐国大夫公行子家里办丧事,右师王驩前往吊唁。一进门,就有人上前和他交谈,入座后,还有人跑到他的旁边献殷勤。
这种事本来也很正常。这种场合有当官的能够光临,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机会。因此,有人趁机献媚也能理解。
正好孟子当时也在场,他和王驩原本相识,但孟子却“独不与驩言”。王驩很不高兴,责怪孟子有意怠慢他。
孟子当然不会给王驩好脸色。他说,“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用现代话翻译过来,历位就是越位,在朝堂上大臣在一起的时候不会越过自己的位置去和另外的人打招呼,在台阶上也不会越过台阶去作揖,这是礼的规定。
孟子这样说,也就是说我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没有越位和你王驩打招呼,你要说我不合乎礼,这就是你不懂的礼仪了。
如果说,孟子不喜欢不讨好当官的还可理解,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想攀附官员,愿意在官场上低头的。没想到的是,孟子对齐王的示好,也不操理。
齐王赠送他百镒上好的黄金,他拒绝接受。
弟子陈臻问他为什么不要。
他说,这钱送得没有道理。这没来由的送钱,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君子哪能随随便便就用钱可以收买的呢?
其实,对于一般人而言,不收礼也就算了,犯不着多解释。而孟子却说齐王是贿赂收买他,这就叫人觉得有些不识好歹了!
三、雄强善辩人好强,一般都体现在能说会道。有的更厉害的,也就呈现偏执的特性。孟子的能言善辩,体现在他总是会强词夺理,让人下不了台阶。
齐国大夫景丑同他讨论说,“父子君臣”这是重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可是,我只看见齐王对你很敬重,却没看见你怎么尊敬他。
孟子怎么说的呢?孟子说,在齐国人中,没有谁以仁义之道向齐王进言,他们并非认为仁义不好,而是觉得齐王不足以谈仁义。这才是最大的不敬!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进言,所以,要说敬重君王,没有谁能赶上我。
景丑说,我指的不是这个。《礼》云,君子听到君王召唤,应该立即动身,不能等待驾好车子再走。你本来准备上朝,一听说齐王召唤,反而不去了,这就不合乎礼了吧?
孟子引述曾子的话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不过,他们凭的是富,我行的是仁,他们倚仗的是爵位,我抱持的是仁义。我为什么会觉得欠缺什么呢?
孟子又说,天下要论尊贵,就要看人的“爵位、年龄、德行”。在朝廷,论爵位,在乡里,论年龄,至于辅佐君王,就要说德行了。那些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遇有要事请教,应该亲自前去,以彰显其尊德敬贤的诚意。
孟子说这话,不知是在玩激将法还是为自己辩白?难道他这样找理由为自己的不恭敬辩解,是想让齐王亲自上门来邀请他参与政事吗?
他把自己摆在圣人的位置,连齐王都要教训。也难怪孟子的官做不大也做不久了!
四、放狂言论齐王对于孟子的个性也可能是了解的,他也不想担那个让“贤者失于野”的恶名。于是,就请孟子出任齐国客卿。
但是,孟子显然对齐王的恩遇表示不满。就是做了官后,他对齐宣王的批评毫不收敛。孟子不仅当面揭露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虚假仁慈,而且还逼问“四境之内不治”,到底该追究谁的责任?弄得齐宣王无言以对。
孟子对学生说,游说诸侯要敢于藐视他,不要把他那一时的煊赫看得怎么了不起!他们的殿堂阶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菜肴满桌,姬妾数百,饮酒作乐,驱驰田猎,跟随的车子上千辆。我如果得志,决不会这样做。他们所有的那些腐化享乐的事,都是我所不为的。我要做的,都要符合古代的规制。
他的这番议论,不啻是和当时的诸侯宣战。有哪个人愿意任用一个成天和自己对着干的人,又总是觉得自己是道德标高的人呢?
所以,孟子的官只做了短暂的时间,以后就只能侧身乡里,做个教书匠了。
孟子不仅敢说,而且敢写。他要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宣布世人。
在封建专制刚刚萌芽的年代里,他竟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直接表示蔑视强权君主。他为自己的这一观点辩解说,“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由臣视君如寇仇。”
他把君臣之道理解为合作关系,想先从地位上取得平等,再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无疑会遭到统治者的抵制。
于是,孟子的这些肆无忌惮的言论、主张,招致了历代封建卫道者的口诛笔伐,有的竟列出十七条罪状。
(孟母教子)
宋朝的司马光批评孟子,首要一条便是“不知君臣大义”。最厉害的是明朝的朱元璋,他说“此老要是活到今天,难免会遭受酷刑。他认为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干脆删除了《孟子》原文八十五条,并明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罢其配享。
这就是孟子,一个恣意言说而不顾细谨的人。也正是他的这种独立主张,开创了士人这一群体的主体自觉,也即意识到要有社会责任,那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也更使士人们精神上注入了一种壮骨元素,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时候看孟子,就有了一个梗直的死硬老头的形象了!
【作者简介】乔永胜,致力于用现代视角检视历史人物,更多还原人性的写作。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后面一句才是重点
风林秀《他才是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侠》
百家:孟子说,我爱你你不爱我是吧,那你离我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