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北斗系统、自动化、区块链等科技赋能,深圳市蛇口港、盐田港等港口由传统散杂货码头升级改造成现代化智慧港口,进出口和内外贸业务实现量质齐升。图为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集装箱码头,自动化龙门吊在来回装运货柜。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万吨货轮停靠在码头边,巨大的桥吊来回往返,将各色集装箱精准抓取,放置在一辆辆导引车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现场,停靠、进港、吊装作业正紧张高效进行。专家认为,港口是链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智慧港口显著提升效率,成为水运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动化码头降低成本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智慧零碳”码头,十余辆蓝色“智能拖车”在一艘艘靠泊巨轮边往来穿梭,这就是天津港集团联合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船舶靠岸后,一辆辆运输机器人便按照系统指令,驶入自动化岸桥边上的指定位置,与预定位置的误差小于3厘米。随后,岸桥上的吊具将集装箱从船上起吊至40多米高,快速精准地落在运输机器人的车架上。装好集装箱,运输机器人随即驶离,自动“搜寻”解锁站,再绕进迷宫般的堆场,把集装箱“交”给轨道桥,随后再回到岸边排队等候新任务。据介绍,通过人工智能、5G、北斗、无人驾驶等技术的配合应用,“智能拖车”可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在码头堆场间自由穿梭,精准抵达每一个箱位。自动化码头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物流成本也得以降低。
2017年5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几年来,这座智能自动化码头,屡次刷新作业效率。不久前,该码头自主研发的智能管控系统,单台桥吊昼夜在港装卸集装箱量突破1100标准箱,达到1192标准箱,比全球同类码头高出19%。
在钦州港自动化码头,一批装有汽车配件的集装箱被缓缓吊入船舱,装船完毕后将驶往国外。“这批集装箱放行后,从进入卡口到装船,仅用80分钟。相比传统人工码头,自动化码头的作业效率可提高约30%,操作人员可减少90%。”钦州港相关负责人介绍,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一期已投产运营,配备自动化装卸设备及水平运输设备,搭建了智慧安防系统、智能运维平台系统,集装箱码头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标准化。
专家认为,智能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大港口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实现智能化发展。未来可以建设港口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推进港口经营单位与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间信息互联共享,进一步提高物流便利化和业务效率。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天津港智能电力调控中心,各类数据直观展示在“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大屏上:大到年度综合能耗数据、新能源年发电量,小到某个灯杆、某台轨道桥的能耗……如今能够自动采集、自动分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了解到能源消耗在哪儿,才知道在哪儿可以做得更好。”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为天津港“双碳”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宁波舟山港的码头上,远程自动化桥吊接受指令,将集装箱稳稳卸载到等候作业的电动智能集装箱卡车上。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有241辆电动集装箱卡车投入使用。工作人员介绍,传统集装箱卡车的耗油量约为每年16吨左右,折算成碳排放量是每年40吨,如果将传统的集装箱卡车换成纯电动集装箱卡车,碳排放量几乎为零。
过去,船舶靠港期间主要利用燃油发电满足船上的通讯、照明、生活等电力需求,这也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宁波舟山港码头采用光伏技术对部分设备供能。将停用船舶的自身燃油发电系统改用陆地电源为船舶提供生产、生活用电,这样可以使船舶在港期间的污染排放接近为零。
青岛港是率先融入“氢+5G”的智慧绿色码头,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在减轻设备的同时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还提高了发电效率,单机节省动力设备购置成本20%。
“交通运输向绿色低碳智能方向转型,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水运局局长李天碧表示,近年来,中国水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明显加快,服务的质效也在持续提升。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了《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港口工程绿色设计导则》等标准,通过标准引领,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智慧转型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鲁渤指出,绿色港口的建设需要政府、港口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协调,尤其是政府在引导绿色港口理念以及建设绿色港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港口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绿色智慧转型快车道,为此中国港口需要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实现港口绿色、智慧、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