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于9月3日上午8时前后由广东湛江移入北部湾海面。
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于3日上午10时由强台风级加强为超强台风级,下午3点30分已在台湾省台东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
双台风“共舞”将给华南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暴雨叠加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玲给出最新解读
↓↓↓
台风“苏拉”给东南沿海
地区带来强烈风雨
9月3日,台风“苏拉”移入北部湾海面后以每小时5公里至10公里的速度继续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受台风“苏拉”影响,8月31日至9月3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出现累计100毫米以上降水,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里洞镇最大降水量达448.9毫米。
9月1日,广东、福建、台湾西部等地出现强风雨天气,广东惠州和汕尾局地出现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61.6毫米(惠州市惠东黄埠),惠州、珠海和汕尾沿海局地阵风风力达16级以上。
2日6时至3日6时,华南出现暴雨至大暴雨,24小时最大累计降水量达370.3毫米,发生在广东罗定市泗纶镇都门和合村。
“海葵”停留时间长
需防范局地大暴雨
台风“海葵”和“苏拉”一样,都是“小个头”台风——密闭云区直径均不到300公里。目前二者相距1400公里左右,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路径互旋效应,也就是绕着两者连线中点作逆时针旋转,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就没有发生相互作用。
在这个季节,多个台风“共舞”的现象并不少见。全球各海域均存在多台风共存的现象,其中西北太平洋为多个台风出现最多的海域。据统计,2000年至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出现62次三个台风共存的情况,平均每年出现2.7次。其中,有59次出现在7月至10月,8月份最多,9月份次之。
随着“海葵”逐渐向西逼近,正在减弱消散的“苏拉”的一些残余云系可能被“海葵”吞并,加上“海葵”东侧有热带扰动正在酝酿,这些因素都给“海葵”的移动路径带来了不确定性。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海葵”进入台湾海峡以后移速将有所放缓,对华南东部及其沿海的影响时间较长。受“海葵”及其残余环流与弱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上述地区和沿海的降雨过程预计将持续3至4天,由于时间较长、强度大,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强降水。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台风“海葵”穿过台湾岛后,4日凌晨移入台湾海峡,然后向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靠近,并将于5日凌晨到上午在粤闽交界附近沿海登陆(强热带风暴级)。
预计9月4日至7日,受台风“海葵”影响,台湾岛、福建东部和南部、广东东部等地将先后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台湾岛东部和南部、福建东南部有特大暴雨,累计降水量方面,福建将达200至400毫米,局地600毫米;台湾岛将达200至600毫米,东部800毫米,局地1500毫米以上(单点可达2000毫米以上)。
台风“摩肩接踵”
暴雨的叠加影响或引发次生灾害
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容忽视
近期西北太平洋上“小个头”热带气旋扎堆出现,我国华南、华东地区接连遭遇台风侵袭,沿海部分地区暴雨一波接一波,台湾、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等地区都需要格外注意暴雨的叠加影响。
其中,受“海葵”影响,预计9月4日至5日,福建中南部地区将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强降水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合,需关注强降水叠加效应,重点防御台风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中小流域洪水和城乡积涝、塌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目前正值天文大潮期间,风、雨、浪、潮叠加将对沿海造成较大影响,福建沿海地区或出现50厘米至110厘米的风暴潮涨水。台风影响期间,外江潮水位较高,易造成沿海城市受影响地区发生积涝,低洼地区需提前做好防御。
就农业而言,在福建,台风强降水将造成农田渍涝和作物倒伏风险,建议尽快抓住降水间歇期及时抢收已成熟的早稻、蔬菜等作物以及成熟的百香果、莲雾等果实;低洼地段农田、菜地、果园等注意防范农田渍涝,需注意排涝并做好田间、果园水道疏通工作,并做好病虫害的检查防治。
客观来讲,台风对农业生产影响有弊也有利。以受到台风“苏拉”影响的广西为例,虽然目前广西夏收基本结束,但强降雨可能引发局地短时渍涝灾害,大风叠加暴雨易导致高秆作物倒伏、经济林果落果及枝叶机械损伤,但强降雨天气同时对缓解局部气象干旱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