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发布时间:2023-11-27 02:55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世界之最 > 手机阅读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有着“诗仙”之称的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为友人晁衡所作的《哭晁卿衡》。在李白存世的众多作品当中,此诗并不算特别优秀和突出,但其被赠予的对象,也就是晁衡却有一个不平凡的身份——正如诗中头一句提到的那样,他来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公元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多次派遣使团前往隋朝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这些使者被统称为“遣隋使”。唐朝建立后,日本又陆陆续续向中国派出了许多“遣唐使”。通过对隋唐的学习,孝德天皇开展了大化改新,日本社会由此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而我们所要说的晁衡,正是众多遣唐使中寻常而又不寻常的一个,他十九岁来到大唐,和李白、王维结下了深厚友谊,最终甚至葬在了长安

晁衡,一名朝衡,字巨卿,本名阿倍仲麻吕,武周圣历元年(698)生于日本大和国,也就是今日本奈良一带。作为贵族子弟,他从小就得以接触到当时被上流社会广泛推崇的唐朝文化,也对繁荣富强、声名远播的大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憧憬。唐开元四年(716),日本政府第八次向大唐派出遣唐使团,晁衡尽管此时年仅十九岁,但还是为了亲眼见识大唐的繁华而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航船。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在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还比较落后的当时,从日本出发前往中国的航路堪称危机四伏。关于这一点,从大约同时期的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才抵达日本就可以窥得一二。幸运的是,晁衡一行人经过六个月的跋涉后。总算顺利地到达了东都洛阳城,并在这里有幸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

对于晁衡这个因仰慕大唐文化而专程前来的年轻人,唐玄宗十分欣赏,甚至允许他进入国子监学习。而和使团中许多奉朝廷之命来到唐朝学习的成员不同的是,晁衡之所以远渡重洋而来,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因此,尽管其他同胞陆陆续续归国,但晁衡始终坚持留在唐朝。据《新唐书》记载:“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在朝中任职期间,晁衡结交了许多好友,其中就包括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和储光羲。“凝练”是诗的主要特点之一,而身为外国人的晁衡能够与这些优秀诗人成为好友,可见其对于汉语的掌握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地步。在此,我们可以看一看其代表作《衔命还国作》:“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顾名思义,《衔命还国作》是晁衡于返回日本前所创作的。天宝十一年(751),日本派出的第十一支遣唐使团到达长安,此时的晁衡已经在大唐定居三十七年,因此心生归乡之意。为了表示对晁衡的嘉奖,唐玄宗于次年任命其作为大唐使者前往日本,在他离开之际,许多达官显贵前来送行,其中就包括了“诗佛”王维。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眼看这位来自异国的老友即将离开,王维创作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其中写道:“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不幸的是,晁衡乘坐的船只于归国途中遭遇风暴,一路勉勉强强漂流到今越南境内才终于靠岸。上岸之后,晁衡一行人大多被当地土著杀害,虎口脱险的晁衡一路逃亡,终于在离开的长安整整两年后再度回到了长安。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值得一提的是,晁衡出发不久便遭遇风暴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朝野内外都盛传他已经葬身海底。得知此事后,李白悲痛万分,提笔写下了文章开头的那首《哭晁卿衡》。历尽艰辛回到长安的晁衡没能享受几天安生日子,因为仅仅五个月后,安史之乱就宣告爆发了。

动乱爆发后,年近花甲的晁衡随唐玄宗前往四川避祸,直到六十一岁才终于得以再度回到长安。此后,晁衡先后侍奉唐肃宗、唐代宗,甚至曾经出任过安南节度使这样的要职。大历五年(770),七十二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唐代宗追赠其为璐州大都督。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作为一个日本人,晁衡出于对大唐的憧憬来到中国,并在此后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收获了来自朝野内外广泛的认可和尊敬。在位列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中,晁衡的《衔命还国作》是唯一由外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日友好交流的情景,而他本人也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得到了两国共同的尊敬和纪念。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和李白、王维关系很要好的日本留学生是?

晁衡(即阿陪仲麻吕)。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

什么是遣唐使?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营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从630年到894年,260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12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从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以后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与日本关系一度不甚融洽。于是遣唐使船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这100年间,改取南岛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难以靠岸,危险较大。北路和南岛路都需航行30天左右,甚至更长时间。8世纪70年代以后,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线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10天左右,甚至3天可达,但风涛之险基本上与南岛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营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桔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唐代李白的朋友,王维与李白为何不来往》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世界上最不值钱的货币,津巴布韦1000亿也吃不起面包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李某(女,48岁)!案涉裸聊诈骗!!

下一篇:暑假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每天五分钟提升专注力

世界之最排行

世界之最精选

世界之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