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监狱内,最深层的重刑犯监狱的门被打开了。
从里面走出来的,是一个鬓发略显斑白的中年男人,他是巴基斯坦的前总统阿里.布托。
他带着脚镣和手铐,在狱警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向了刑场。
炽烈的阳光照在了布托伤痕累累的身上,他眯起了眼睛,回避这阔别已久,热烈的让他有些不适的阳光。
刑场上氛围一反往常的压抑,布托在一片沉默中走上了绞刑架,绞刑架旁站着的行刑者把手放在了左胸处微微斜了一下身子,然后将绳索套在了他的头上。
这个绝望的男人,在此刻安详地闭上了眼,说道:“真主啊!莫要责怪我,我是一个无罪之人。”
下一刻,脚下的木板打开,这位前总统就这么被吊死在了绞刑架上。
行刑官望着他悬在半空的身影,眼神中尽是悲悯。他轻声用乌尔都语念道:“愿真主宽恕你的灵魂。”
这位前总统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呢?他又为什么会说自己是无罪的?
布托
惨遭背叛的领袖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了。在这场战争中,巴基斯坦战败,被迫割让了一部分国土。
此时的巴基斯坦国内完全变成了一团乱麻,巴基斯坦政府窝囊的做法赢得了群众广泛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上任的领导人叶海亚.汗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权力,黯然离场,顺从民意,举行大选去确立新总统的人选。
此时的巴基斯坦内忧外患,总统这个职位无疑是一个烫手山芋,没有人有自信去接任这个位置。
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巴基斯坦内部第二大政党“人民党”的领袖布托得到了人民的一致推举,成功的上台。
不同于之前的几任总统,布托刚一上台,就展现了他在长久的学习中所具备的高超的政治素养。他修改了宪法,把人民放在了国家的首位。
布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寻回巴基斯坦在印度面前的尊严,布托亲自前往印度,会见了人称“铁娘子”的印度总理英.甘地。
正如绰号一样,英.甘地一直是一个以强硬著称的总理。在对外政策上,她通常是秉持着寸步不让的态度,所有人都知道,布托此行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令人意外的是,布托凭借他出彩的谈判能力与不卑不亢的态度,成功获得了英.甘地的赏识。英.甘地罕见的做出了让步,与布托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这一时期的矛盾被双方完美的解决。
在布托执政的时期,他还致力于与中国达成友好的国际关系。
在布托的主持下,中国和巴基斯坦解决了此前困扰两国很久的中巴边界问题,布托还来华进行了访问,见到了他瞻仰已久的毛主席。而布托也是毛主席生前所接待的最后一位外国领导人。
在这次访问中,毛主席承诺给布托,为巴基斯坦提供经济援助,同时,还为布托讲述了许多中国发展道路上的良策。
毛主席告诉布托:“不自力更生,只靠别人,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出路的。”
而布托从中体悟最深的,便是毛主席的“土地改革”。
毛主席与布托
受到毛主席的影响,布托在回国后第一时间就推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布托本身就是贵族出身,他明白,若是想进行改革,自己必须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于是布托首先把自己家的万亩良田分给了人民,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内阁的激烈争论。
然而布托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在一次会议上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向国民宣告:“分出我个人的土地,这只是个开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收归国有,分给人民!”
布托所做出的改革过于猛烈,并不是每个贵族阶级都有着布托这样的觉悟。布托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许多大地主与资产阶级大家族的利益。这些人纠结权势,提出了对布托政府的抗议反对案。
但是布托在人民群众中扎实的基础使得他的位置坐的十分的稳固。反动分子们见正常的抗议手段行不通,就开始私下里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在各地制造骚乱,意图将布托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高大形象摧毁。
布托也察觉到了这些人的意图,他明白,自己的改革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但是为了巴基斯坦的未来,他必须克服这些阻力。为了镇压动乱,布托甚至派出了军队。
而就是这一举措,使得布托滑向了万丈深渊。
布托为了防止军队内部被敌人腐化,提拔了一批新的军官,赋予了他们相当大的权力,用来制衡部队中潜藏的反动危机。
但是布托在提拔这些人的时候,并未进行太过仔细的观察,只是单纯的根据才能去任用。
内阁大臣曾经对布托的这一举措有过担忧,而布托则回答他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一名叫做齐亚.哈克的军官,成为了布托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在布托的扶持之下,他在军中的地位步步高升,迅速爬升至总参谋长的位置,在军中几乎一手遮天。
布托对自己选中的人十分的放心,在他看来,有哈克这样的年轻才俊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在军政两界一定都是如鱼得水,没有任何威胁。
但是布托没想到,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人,竟会有一天反噬自己。
1977年7月5日的清晨,睡梦中的布托被守在门外的警卫摇醒。那名警卫满脸慌张,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总理,您的住宅被敌人包围了,他们发动军变了!”
齐亚·哈克
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布托好像是被雷劈了一样,整个身子都瘫软了下来,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做了万全准备,竟然还是没能逃过这样的结局。
他用虚弱的声音问警卫:“对方的领袖......是谁?”
警卫犹豫了一下,回答道:“根据我掌握到的信息,是齐亚.哈克总参谋长。”
布托听到这个回答,眼神中先是流露出了一丝难以置信,随即无奈地笑了,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是他背叛了我,那或许是我命定如此,我不喜欢四处躲藏的流亡生活,不要管我了,你走吧。”
当齐亚.哈克强行闯入布托的住所时,布托正在仰望着天花板若有所思。看到闯进来的齐亚哈克,他露出了一个十分强行的微笑。
这个结局,他早就该料想到了。因为他曾亲眼见证过一个政权以相同的方式覆灭。
宿命的轮回1953年,一架飞机在巴基斯坦境内缓缓降落。
一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出舱口缓缓走出。
他就是年轻的阿里.布托。彼时的他刚刚在国外深造归来,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有许多大学对他进行了争抢,想要他在学校任教。但是布托毅然放弃了那些学校、机构所开出的优渥待遇,选择了回到贫困潦倒的巴基斯坦,为国家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回国后,布托选择了从事律师行业,并借机投身政治,得益于优渥的家庭背景,贵族出身的布托很快就在巴基斯坦的政坛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作为高知份子的他,获得了许多向往学术的民间青年才俊的拥戴,很快就立稳了脚跟。
这个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枚璀璨的新星很快就引起了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的注意。米尔扎专门向部下打听了布托的身份,得知布托的家族是信德省的一个有名的贵族家庭,曾经是印度的一位首席部长。米尔扎一眼就看出了布托是个可塑之才。
1957年,刚刚独立的巴基斯坦受邀参加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布托被选定为这次会议上巴基斯坦驻联合国的大使。在这次会议上,布托凭借他从小在贵族家庭中养成的优雅的谈吐和渊博的学识,为巴基斯坦的国家形象起到了十分正面的影响,一举在国际政坛上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
布托的政治生涯愈发顺利的同时,巴基斯坦国内形势暗流涌动。
在这段时间里,布托的贵人米尔扎因为一系列失败的政策,在巴基斯坦内部的威望不断的降低,许多人对他生出了不满,这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的陆军司令阿尤布将军。
但是米尔扎对此完全没有察觉到,反而把阿尤布视为自己绝对信任的伙伴。阿尤布手中的权力不断膨胀。
1958年年末,阿尤布终于等待到了时机,利用手中集中的军权,发动了兵变,一举将米尔扎驱逐出境,跻身到了政府权力的最高层。
而布托并未被阿尤布排斥,他也知道布托可能是当时落后的巴基斯坦最有真才实学的几个人之一,因此仍然将他纳入了自己所组建的内阁,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服务。
也是在这个期间,是布托在阿尤布政府中的蜜月期。布托一度官至外交部长。
但阿尤布作为一名军人,并不擅长治国。他崇尚独裁统治,对权力有近乎痴迷一般的欲望。阿尤布知道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跻身总统之位的,因此他从不轻易信任身边的人,把大权独揽一身。
在阿尤布的狂暴统治下,民众中出现了抗议的声音。
而对此不满的,显然并不止民众,还有时任内阁大臣的布托。作为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布托对于阿尤布的独裁统治十分的恼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布托时常与阿尤布进行争吵。
而最终,使得阿尤布对布托忍无可忍的导火索,是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期。
阿尤布
阿尤布接受了联合国的调和,代表巴基斯坦与印度签订了《塔什干宣言》
这个宣言在布托看来是耻辱性的,宣言中满口的仁义道德,将主动侵略巴基斯坦的印度粉饰成了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内容上存在着对巴基斯坦巨大的不公。
但一向对内强硬的阿尤布居然在这时候选择了屈从,这使得布托气不打一处来。他与阿尤布爆发了比之前都要激烈的争吵,在这次争吵后,阿尤布找借口将布托踢出了政坛。
但布托并未就此沉沦,他利用自己的号召力,组建了反对阿尤布政府的“人民党”。
人民党很快吸引了那些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不断倒退的经济而对阿尤布政府失去信心的群众。布托组织他们,多次进行对阿尤布政府的抗议游行活动。
阿尤布对布托的这个行为愤怒异常,他立刻派人将布托逮捕投入了监狱。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内的矛盾尚未解决完毕,在不久之后,第三次印巴战争又爆发了。阿尤布挑选出的无能的继承人叶海亚仓促下台。布托顺从民意,当上了巴基斯坦新的领袖。
历史就像是一个轮回,当初布托眼看着阿尤布发动了军变,将米尔扎推翻。在布托接任后,他相信自己有着米尔扎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不会重蹈覆辙,可是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他一手培养起的哈克仍然是以军变的方式,将自己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终幕布托被哈克抓捕后,以叛国的罪名,被投入了监狱等待审判。
他的鬓发一夜间白了大半,在法庭上,布托埋下脑袋,蜷缩着身子,再也没有半点当年在联合国席位上、在铁娘子面前那般意气风发的优雅模样,他的精神状态差到了极点,时常陷入恍惚,法官的问题有时候要重复好多遍他才能够听到。
这个牛津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名噪一时的律师,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最终,布托被判处了绞刑。
由于布托早年间在国际上赢得的美誉,包括中国、英法以及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领导层和人民群众纷纷致信巴基斯坦政府,希望可以免布托一死。
但是此时的政府领导人齐亚.哈克已经和国内的贵族阶级勾结在了一起,对布托杀意已决,驳回了所有的诉求。
行刑的那天早晨,布托异常的平静。他像往常在家一样沐浴更衣,在用最后一顿早餐之前还念了经文。
他从监狱走出去的时候,每经过一个牢房,里面的犯人都会轻声念:“主啊,求你饶恕那些悔过并遵循你道路者,保护他们免于火狱之刑。”这是《古兰经》中的悼词。
在绞刑架上,布托闭上了眼,口中念念有词:“真主啊!莫要责怪我,我是一个无罪之人。”
他悬在空中的身影本能的抽搐了几下,随即刑场归于平静。
行刑官轻声用乌尔都语念道:“愿真主宽恕你的灵魂。”
台下的人民望着这一幕,也一同念起了悼词。那是他们对这名伟大领袖的挽歌。
阿里.布托,他的一生在人民群众中崛起,在亲信背叛里落寞。尽管他对巴基斯坦的未来满怀信心,但他终究没能看到他所想要创建的那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一片哀悼声中,这名伟大领袖壮阔的一生走向了终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