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安倍中枪身亡,关于他的消息就铺天盖地而来,争论也是随时而起。即便我们官方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肯定了安倍曾对中日关系做出的贡献,也表示哀悼,但这毕竟是国家立场上的外交发言,并不能挡住普通民众的言论。
有为此失声痛哭的记者被网友痛批指责不爱国,但依然有不少明星、公众人物发文悼念,希望大家“放弃仇恨,和平为上”,但不出意外都遭到了批评。
究竟是“死者为大”,还是立场当先?
安倍之死能引来如此大的争议,其实也正说明了中日关系的现状。
2006年安倍那次引起世界关注的访华举动,让中日关系得到很大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友善化发展;但6年后也是再度上台的他,在日本参议院全体大会上公开指名挑衅我国,否定侵略,还妄图污蔑。
这强烈的反差,和前后矛盾的举措,乍看好似不合理,其实也是有迹可循。安倍对中日关系的推进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
安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日本在任期间最长的首相,安倍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杰拉德·柯蒂斯在描述安倍的时候,曾使用“谨慎的鹰派”这个形容他。作为美国知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杰拉德·柯蒂斯对安倍的这一称呼,十分符合安倍在政治上的强硬态度。
但其实在早先,安倍并没有从政的打算,但长期浸润于政治世家,安倍或多或少受到了长辈的影响。
1954年,安倍出生了,这一时期出生的孩子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冷漠的一代”,表现在对政治漠不关心,对社会事件冷眼旁观的状态。但安倍却不一样,毕竟他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
他的祖父做过众议员,父亲先后担任通产大臣、外务大臣、官房长官和自民党干事长等职位,而外祖父岸信介则曾经是政府首相。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对国家事务多一些关心和敏感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其中,外祖父岸信介对安倍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偶像。
但岸信介可不是什么善茬,他有个著名的外号叫“昭和妖怪(昭和之妖)”,是二战后的日本甲级战犯之一,曾经积极推进战争,他是日本右翼的代表,也是战后的日本国第56任、57任首相。
说起来也讽刺,岸信介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在二战审讯中,他提供了许多检举东条英机的证词,因为“有功”而降罪。
作为侵略战争的积极发动者,岸信介无疑是历史的罪人,二战期间日本的大肆屠杀行为、虐待俘虏、研究生化武器……有不少都是经他授权的。
按说这样的人,即便活着,也不应该再被准许进入政治。而事实上,他不仅在1953年选入众议院,参加组织了日本民主党,且在仅仅4年后,就接替石桥成了日本首相。
成为日本首相的岸信介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诽谤和污蔑,并且不承认新中国的存在。还因为1960年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遭到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因此遭到了刺杀,致使腿部受伤。
然而,就是这样篡改历史,为日本过去的惊天罪行大肆辩护的岸信介,竟然在1979年拿到了联合国和平奖,真是让人不敢置信!
拿到这个和平奖8年后,岸信介去世了,当时《朝日新闻》就指出:“由于被指名为甲级战犯的岸信介复出为首相,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人无法明确追究战争责任的原因。”
而事实上,岸信介出任首相后的一系列行为,也确实给日本带来的影响颇深,日本在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把罪犯当民族英雄,毫无历史良知,这其中不无岸信介的“功劳”。
而安倍作为岸信介的外孙,从小就将岸信介视作偶像。小时候,才6岁的安倍曾经到外祖父家玩,当时岸信介正因其修订并强行通过《日美安保条约》而遭到民众反对,因此岸信介家门外就有一批一批的游行示威队伍。
彼时,墙外的示威者们高声喊着“反对安保”,还把报纸捆起来,点上火,用石头绑着,丢进院墙里面。安倍和弟弟不懂这其中的含义,只觉得好玩,于是就跟着嬉闹,冲着外祖父喊:“反对安保!”“反对安保!”
而岸信介看着安倍和弟弟只是笑笑,看起来心情不错。
这一幕给幼时的安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自己所写的《走向美丽国家》一书中写道,“幼时目睹反安保的游行群众围堵外祖父官邸,就将外祖父看作心系国家未来的政治家,他面对责难也能处险不惊,我对身为其家庭成员而自豪。”
安倍的母亲洋子说:“晋三的政策像外公,性格像父亲。”而安倍晋三自己也表示:“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了岸信介的遗传。”
安倍的母亲安倍洋子是岸信介的长女,也被日本政界称为“日本政治活证人”和“影子实力者”。她颇有抱负,在22岁时嫁给了当时还是记者的安倍晋太郎。
安倍洋子深信自己能使丈夫出任总理大臣,后来安倍晋太郎离首相只有一步之遥之时却因病错过,成为“距首相位置最近的人”,当丈夫去世后,“培养自己儿子成为日本首相”,便成了洋子生活中的唯一目标。
安倍洋子有意识地带年幼的安倍和外祖父岸信介多走动,这更加深了安倍对“偶像”的认识。长大后的安倍曾说岸信介是一位 “只考虑国家未来的赤诚政治家”,他的许多政策,包括政治观、历史观甚至价值观都受到岸信介的影响。
除了外祖父,父亲安倍晋太郎也是安倍成为首相的一大帮手。在政治家族的影响下,哪怕并非自幼就对政治敏感的安倍,也终于慢慢走上了这条路,开始展现出对政治的兴趣了。
安倍最初从政是从担任父亲的秘书官开始的,他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是日本外务大臣。
有一天,安倍正准备去上班,父亲突然叫住他:“来给我当秘书吧。”
安倍感到很诧异,在此之前,他还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年负责价值几十亿日元业务的工作(按现在的利率来算,每10亿日元相当于4890万人民币)。
但父亲接下来的话让安倍很快做出了决定:“我开始做秘书的时候,一天之内就把报社的工作辞了。”
安倍未敢抗拒,从此就成了父亲的秘书,在此之间,他第一次真真正正接触到了政治,经常随父亲出访各国,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慢慢深入到了日本各派的权力关系之中,这为他后来出任首相打下了基础。
父辈苦心经营的人脉也为安倍的青云之路铺好了道路,安倍后来就曾多次感谢提携他的前辈:“很幸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僚,并受到德高望重的前辈悉心指导”(《走向美丽国家》)
1987年,安倍晋太郎和竹下登争任首相接班人,最终定了竹下登为接任者,而晋太郎则经过内部商定妥协,会在竹下之后继任首相。
然而造化弄人,正当即将接任首相的时候,晋太郎因胰腺癌去世了,与他关系很好的竹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还曾经酒后感叹:如果当初让安倍先当首相就好了,他就不至于成为“距首相位置最近的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这种遗憾自然而然被竹下带到了晋太郎的儿子安倍晋三身上。当安倍晋三第一次竞选议员时,竹下就愿意放弃派系利益去声援他,这无疑是在安倍身上弥补当年对安倍父亲的遗憾。
安倍父亲晋太郎作为 “清和会”的会长,留下的“遗产”也远不止这些,可以说,安倍之所以能年纪轻轻登上首相之位,离不开父亲背后势力的大力协助。
安倍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在政治上强硬的态度与文雅的外形形成一种颇符合日本需求的独具魅力的反差。他获得过2002年度日本男装协会最佳着装奖,英式西装与衬衣也让他在许多人眼中具有绅士魅力,学生时代的他就曾以“老成稳重”、“善于照顾人”而给同学留下谦谦有礼的印象。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倍把自己称为“战斗的政治家”, 从2002年访问朝鲜,对 “朝鲜绑架日本人质”的谈判中,安倍就因为强硬的态度而吸引了大波国内粉丝,甚至被称为民族英雄。此后,安倍这一形象一直很受日本群众的支持。
这一切都使得他得以在首相位置上做得颇为长久,成为日本宪政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首相。
安倍上台后,首先就将目光放到了中国。
在此之前,也就是2001年至2006年间,当时担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坚持连续六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我国人民的感情,中日关系进入冰封期,两国高层互访也中断多时。
安倍力图打破这种局面,因为他深深明白,作为日本的近邻,中国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甚至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立场,刻意迎合中国,没有去参拜靖国神社,并于2006年访华,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破除了此前中日关系的冰冻状态。
2006年10月8日,过去5年来都未曾有日本首相登陆的中国,迎来了新一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华。双方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称,中日双方遵守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
安倍的访华破冰之旅确实为中日共同合作发展提供了契机,但这毕竟只是一时的姿态,而实际上安倍对于中国,可谓是恐惧与优越感并存。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小岛国,日本的生存焦虑是与生俱来的,况且早在古代,日本就方方面面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一直有一种文化自卑感暗暗存在。
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日本妄想趁机侵略中国而不成,如今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突飞猛进,还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国,日本自然担忧中国的崛起。因此,日本对中国的外交其实一直都是一种“焦虑外交”,这也使得安倍对中国的政策呈现出矛盾的一面,有时候表现得反复无常。
但另一方面,安倍又试图利用“价值观外交”来建立国民自信,“用对西方价值的‘自信’来掩饰对过去侵略亚洲的自卑,从而树立对中国的优越感。”
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到二战后紧抱美国大腿,日本与西方的关系确实愈加密切,但二战的影响却一直让日本自觉在政治上“低人一头”,这使得安倍无法忍受。
作为日本的首相,又成长于日本世家的安倍晋三,本质上不会脱离日本的价值观,在他看来,所谓“甲级战犯”,也不过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日本的罪名强加,不过是让战胜国获得优越感。
与安倍晋三持相同观点的日本人占了多数,他们不仅不会反思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只会认为日本所受到的一切战后责难,仅仅是因为战败了。
因此安倍第一次执政期间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也不过是为了日本利益而做出的一个短期假性姿态。到他第二次执政时,就大张旗鼓去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自己第一次执政期间未能以日本首相身份公开参拜而感到“深深遗憾”。
不管是06年访华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还是后来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时的丑恶嘴脸,安倍其实一直都没有变,他对中国的政策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政经分离。
安倍一直希望以利益而非友好来建立新型中日关系,这在他首次访华时就已见端倪。他希望能与中国在经济上实现合作,因为日本发展离不开近邻中国。
但在政治上,他又受岸信介等人的影响,妄图掩盖日本过去的“罪行”,不满中国与其他国家因二战而把日本钉在耻辱柱上,渴望以平等甚至优越的姿态来对外交流,实现日本的繁荣。
因此,安倍不断否定日本的罪行,强化美日同盟,大肆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 强调东京审判是“战胜方的审判”,修改教科书,否认慰安妇,指责中国将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渲染民众的反日情绪等……这些都与他的成长环境和以此形成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然而,极力否认侵略战争的做法不只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许多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也无法接受,尤其这显然是在挑战美国作为战胜国所建立的二战后国际秩序,因此日本妄图消掉战争自卑建立优越感的做法,反而将自己深陷耻辱之中。
2017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外贸的比重约为7%,而占日本外贸的比重则高达约22%。日本经济发展需要外贸合作,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自然也成为让日本头疼的关系之一,日本不敢忽视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与中国的关系一直都占据着日本对外交往的重大位置。
但遗留的历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这也成为中日之间合作发展难以跨越的重要障碍。
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的伊藤博文内阁已经很是相似。他多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并且在2012年10月17日和2013年12月26日分别以自民党总裁和首相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
安倍明知这样会引起极大的争议,但这一直都是他的心愿,他不愿再留下“遗憾”。在他看来,他作为首相,作为日本国民之一,理所应当向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前辈们的“英灵”表示敬意,因此不会畏惧“任何威胁”。
安倍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此前日本政府关于历史问题的承诺与表态,给处于严峻局面的中日关系重新制造了巨大的政治障碍。
安倍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这里面有着多重原因,但归根结底脱不开国家利益还有安倍自幼的成长环境。
安倍并非一意孤行,事实上,他代表的反而是日本大部分政治家的观点。在安倍首次执政时,他身边的“智囊团”,就是妥妥的右翼代表。
作为安倍在历史认识方面的谋士,作为“日本政策研究中心”所长的伊藤哲夫,曾强力撤掉有关慰安妇的电视节目;八木秀次还多次反对“村山谈话”;西冈力则否认侵略战争,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这一系列的背景,再结合安倍对于中国的种种抹黑和对日本侵略罪行的不断掩护,不难看出安倍的对华政策一直都难言友好,他还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坚持“以台制华”,不断触碰中国的底线,可见先前的破冰努力都是以经济利益为首要而做出的短期“妥协”。
短暂的惺惺作态之后,真正的目的终于露出来,当安倍梅开二度担任首相以来,否认此前自己说过的对于“村山谈话”的继承,并且竟然公开表示“关于侵略,在国际上和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定义”,绞尽脑汁为日本的侵略事实辩护。
一切的目的只是为摆脱“谢罪外交”,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双发展。
安倍从第一次执政时积极促进中日关系“破冰”,到二度执政亲手把中日关系“冰封”得更结实,是安倍变了吗?
其实并没有,安倍还是那个安倍,而中日之间存在的诸多历史问题:钓鱼岛归属问题、南海问题、安全保障及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矛盾都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一切都是阻碍中日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日关系处于关键时期,正是爬坡过坎、转型的时候,只有“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才是改善中日关系最好的出路。
为什么安倍晋三两次执政期间对外政策完全不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已经三年整,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与第一次执政风格完全不同。尽管身体有病,而且病得还不轻,可是干劲十足不知疲倦。回顾安倍在第二次执政的1000多个日子里,竭力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本性暴露无遗;为了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修宪、强军、走正常国家道路,不择手段,右翼性格表现得淋漓精致。安倍第二次执政凸显“强势”,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一、痛定思痛,东山再起
安倍晋三2006年第一次执政,因病突然辞职,半途而废,不仅给安倍家族丢了大脸,而且在自民党内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卸任首相的6年日子里,安倍不断反思,反省,反躬自问。想明白了许多“道理”,准备东山再起。因此,第二次执政是有备而来的,从执政的战略构思和战术细节上都做了周密充分的准备。虽然选举的时候与石破茂竞争,赢得不易,胜出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的来看,安倍当选首相根基深,条件好,顺理成章。从安倍上台后到其父亲墓前发誓,事成后又到其外公墓前汇报,可以看出第二次执政的安倍有两个心愿一定要实现:第一,一定要雪耻。无论如何要坚持走完四年首相任期,改变留在人们心目中“窝囊废”的形象,决不能再让人看笑话。第二,履行使命——修宪、强军、走正常国家道路。为此,安倍很拼真正发扬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安倍晋三是有能力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能力而是敢闯、敢干的“男子汉”。目前虽然修宪尚未成功,但是“新安保法案”的国会强行通过已经迈开了可以聊以自慰的第一步。
二、美国松绑,发挥极致
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之后,之所以在修宪和强军如此敏感的领域无所顾忌,大刀阔斧地往前推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给日本松绑。美国自从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后综合国力下降,同时又要保持海洋霸主的地位,除了对内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海岸警备队三支队伍加强合作之外,对外在盟国身上大做文章,让澳大利亚、日本等这些所谓的盟国出钱,出兵,帮助其在全球开展军事活动。美国为了占日本的便宜,不得不允许安倍公开修改70年前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和平宪法,以及支持和赞赏安倍推进“新安保法案”实施。安倍尽量把美国给予的“宽松政策”用足,发挥到极致。因为后面有山姆大叔做支撑,这也是安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修宪和强军方面表现出强势、强硬、强悍的原因之一。
三、开门大吉,盲目自信
安倍一上台就推出了所谓的“安倍经济学”三支箭,实行货币宽松政策,激活了日本一直以来低迷的股市,让国民看到了希望。其实连安倍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玩的所谓“三支箭”是投机取巧的“小把戏”,开始还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居然瞎猫碰上死老鼠“开壶”了。安倍开门大吉,支持率直线上升,最高时达到前所未有的75%。当年包括参议院选举在内的“闯五关斩六将”一路顺风,扶摇直上。同时,也一改日本过去十年九相,扭曲国会的怪现象。安倍第二次执政开门红,股市上扬,“民心所向”,赚足了人气,坐实了执政基础。支持率的提高也给本来胆子不大的安倍晋三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强势、霸道、疯狂的举动接踵而来。大幅度提高消费税、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对冲绳地方政府施压紧逼其同意将美军基地搬迁边野古……
安倍壮着胆子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盲目自信的结果。他逆潮流而动,强奸民意,违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规律,最终必然要得到应有的惩罚。中国有句老话,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时候未到。安倍第二次执政与第一次风格完全不同,无论执政还是治党都是蛮不讲理,我行我素,采取强势政策和姿态,表面上看反对派被压制了,安倍取得了成功。这样违背客观规律的强势做法,必然会严重妨碍国家长远发展以及损害国家根本利益,因此一定会反弹,最终结果安倍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郁志荣
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