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理概念,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山如昆仑、太山、涂山、会稽、南山等,皆如此。研究了九年华夏和侯国地理,让我有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尚未得出正确结论的内容。
这些年中,阅读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或论文,大部分都很精彩,但其成果却差强人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灵活的运用地理、历史、考古等多方面知识,孤立的研究历史和地理,或者根本无视历史记载而缘木求鱼。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研究者喜欢旁征博引,重视大师解读,却惰于收集整理原文,惰于在原文中找答案。研究先秦就应该尽量收集先秦的原文,研究秦汉就应该尽量收集秦汉的原文,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对于昆仑来讲,秦汉时期已经众说纷纭了,研究者还去不加分别的引用秦汉以后的说法,虽然可以,但是引用的时候需要多加甄别。拿涂山来说,有三涂说、寿春说、当涂说、绍兴说、重庆说、北川说等。昆仑山有山东说、王屋说、新疆说、甘肃说、青海说、山西说等。这么多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却都无视初始记载,错误层出不穷。
道理很简单,研究起来却非常艰难。因为有些最基本的概念长期以来都被搞错了,而专家学者们对这样的错误也深信不疑,而援引不断。再者,研究者往往求多求广而不求精,浅尝辄止,错误随之产生。长此以往,错误的结论被重复多了,就被当成正确的答案了。
《山海经》关于昆仑的记载就很多,但是根据《山海经》却很难找到答案,因为《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海外南经》、《西次三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中荒经》等皆有昆仑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哪个正确不知道,哪个方位正确也不知道。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山海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秦汉及以前学者资料的合集。所以,《山海经》不能作为研究昆仑的主要资料,可以作为其他证据的参考和佐证。
一、历史记载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昆仑之象存焉。’越王曰:‘寡人闻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故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国也,扁天地之壤,乘东南之维,斗去极北。非粪土之城,何能与王者比隆盛哉?’”
《史记·孝武本纪》:“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脩封,则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有祕祠其颠。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泰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
《史记·封禅书》:“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鵕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於太室。”
《论衡·纪妖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之上,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
直接记载昆仑的早期历史记载较少,目前只发现一个可以称为历史记载的就是《吴越春秋》。这里还涉及一个太山,秦汉及以前,绝大部分写为太山,后世学者则多数改为了“泰山”,包括“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也被修改了。其实在先秦最重要的山是太室山,如周武王拜上帝,登“天室”。大禹“有事于”太室等。理解这些记载,首先需要理解“中国”,这个词汇有几个含义,多数指中原,是指古四海之内,发展到后面范围有些变化。可以发现,讲天下名山的记载中,基本都没有提到昆仑,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昆仑,只是名称变了而已。如“中国”有五座名山,黄帝经常与神会,孝武帝听说后,就派人到太室候神,后来又转到侯氏邑候神,为什么偏偏选择嵩山而非五座全部选择呢?
《吴越春秋》说“三王居其正地”,那么我们就研究一下三王就知道昆仑在哪里了,通过诸子书可知,三王指的是尧、舜、禹。通过《夏朝都城概述》和《侯氏邑、滑国和斟鄩略考》可知,尧、舜的都城也在斟鄩,斟鄩在先秦侯氏邑,二里头是夏社遗址。因此,昆仑就是嵩山。《淮南子》也说:“太室、少室在冀州”,那么山西的唐是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陶唐氏后人的封地。伊、洛、汝、颖这一带才是冀州的核心区域。
二、帝之下都与昆仑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山海经·大荒南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帝指的是上帝,又称天帝、太帝等,这里大家最清楚的是后羿居斟鄩,而又提到尧、帝喾、丹朱、舜。又一次验证了,嵩山一带就是昆仑。和“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含义是相同的。周武王登天室就是要拜上帝。“天室”即太室山。记载是很矛盾的,有的记载既说昆仑是地之中,又说和嵩山相隔多少万里,而嵩山是天地之中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现在了不知道嵩山就是昆仑山,把正确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样的答案绝不是历史地理研究所追求的答案。
三、西王母与昆仑
《尸子》:“赤县洲者,实为昆仑之墟土,红芝草生焉。食其一实,而醉卧,三百岁而后醒。”
汉 恒驎《西王母传》:“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神州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西王母日下是矣。’”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水经·河水注》中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大帝之所居。
《尸子》和《西王母传》说明,昆仑在赤县神州,也就是在“中国”,而神州在昆仑之东南,所以从方位上说,昆仑也是嵩山。“天庭,是为大帝之所居”。九州的概念在秦汉和以前就有了很多变化,大禹时期的九州仅为四海之内,为“中国”,四海之外为四夷,如史书中屡次记载舜、后羿为东夷,文王为西夷等。西王母“厥姓侯氏”也映射了侯国,这一带有大量“侯”的内容,最突出的是安大简《侯风》。
四、黄帝、大禹与昆仑
《山海经·海内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有岳之山,寻竹生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路史·蚩尤传》:“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指炎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
《史记·禅通纪》:“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
《庄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淮南子·地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海内北经》提到了大禹治水,提到了九土(即九州),因是“海内”,则此九州即为四海之内,也就等于说昆仑山在四海之内。从黄帝和蚩尤之战可以看出,地点依然是四海之内之冀州,而山西、河北皆在北海之外,所以文中说的昆仑和冀州并非指此两地。《归藏·启筮》和《路史·禅通纪》中说的空桑则在伊川,也是在这一带。炎帝“居空桑”,黄帝“作于空桑之北”,颛顼“实处空桑”,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伊尹“生空桑 ”等都是实证。空桑的位置如此,冀州、中冀、昆仑不是也当如此么?“龙门”、“伊阙”、“轘辕”就在这里。大禹治水的目的是排除冀州水患,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弄错了冀州,还怎么研究这些历史和地理呢?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家在“阳城”、“天心”,涂山氏送饭途径太室山,不也是说明这些都是冀州么?《淮南子》:“少室、太室在冀州”,研究者只有在纷杂的信息中淬炼出重点,才能不至于南辕北辙,错误不断。
《淮南子》提到了昆仑在天地之中,昆仑是太帝之居,“日中无景,呼而无响”也和阳城的“周公观景台”描述一致。昆仑就是嵩山的实例还是较多的。《路史·蚩尤传》提到了“浊鹿”,和“涿鹿”有别,暗藏了很大的玄机么。
五、总结
本篇文章涉及内容繁多,也为了避免重复率高而不能发表,所以重点只讲昆仑,相关其他内容请阅读我撰写的其他文章,本文仅是概述,详情请阅《华夏及侯国考略》一书。
本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了昆仑指的就是嵩山,先秦资料匮乏、文献的记载殊异等原因都导致对昆仑的解读不同。但是历史和地理绝不是孤立的,古今专家学者认为的昆仑和上帝、太帝、天帝、黄帝、尧、舜、禹等能对上位么?神山就要找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供查阅的资料很多,上帝、太帝在太室山、在天室,就能确定昆仑就是嵩山了。虽然尧、舜之都被错误的解读成在山西,河被错误的解读成黄河,但是并不能因此误解昆仑在山东、在新疆、在甘肃、在青海啊!这些错误解读都是孤立的研究地理所导致的,但凡联系一些人或事,都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孤立的研究地理和历史导致错误的例子非常多,我在《华夏和侯国考略》里指出的至少有几十处,和这几十处相关的地理也必然是错误的,连带错误将数倍增长,有些历史也跟着一起错了,如把侯氏邑错误的解读成滑国的都城,把伊川县错误的解读为陆浑戎文明,把嵩山之焚错误解读为山西的汾水,把伊水之“河”错误的解读成“黄河”,把冀州的主体错误的解读成在山西或河北,把太山错误的解读成在山东或新郑,把涂山错误的解读成在安徽等,不胜枚举。试问这些内容哪一个不是影响华夏文明研究的大事?所以,每当研究这些内容时,我的心里就五味杂陈,真的想象不了,两千年来,大量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些内容,错误仍然没有改变,甚至不减反增,哀其不专,怒其不确。
关于昆仑的资料是非常多的,本文仅选用了一小部分,也不知道选择是否合理,读者能不能听懂,所以读者仍需阅读我撰写的其他文章,才能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和太山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昆仑被一层一层的误解。研究历史和地理必须实事求是,而不能有地方保护色彩,不能带有过多个人偏好,也不能固执己见,而无视大量相关记载,只有这样,灿烂的华夏文明才能展现在我们眼前。
撰稿人:侯孝岩
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