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鲁迅临终前一个多月所写的杂文,文章从凯绥·珂勒惠支作版画选集谈起,由她的版画主题的变化谈到“死”这个观念,进而谈到自己对死的看法。从《死》来看,我们可以窥得鲁迅关于死的观念。鲁迅是不太在乎死的,对于死并没有很大的恐慌,只是想到要立遗嘱,叮嘱自己的后代一些事,对于死能看得这么淡的人不多。
第一,他本身对于死亡这件事是随缘的,或者是在早年并不能想到自己的“死”。他在原文中提到:“有一批人是随随便便,就是临终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来正是这随便党里的一个”。鲁迅对于死,看的比较淡。中国人一向比较重视死这件事,古时皇帝会在步入暮年的时候修建自己的陵墓,提前做好身后的准备,极尽奢华,企图死后也能如身前这般享受;有的官员也会提早修自己的墓,虽不如皇帝那般奢华,但也极显自己地位;普通百姓家会在家中有人得重病,大夫让准备后事时买齐用品及棺材,即使穷得身无分无也会卖身以期得一口棺材,下葬死者。“死者为最大”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关于“死”的写照。但鲁迅自己其实没想到自己的死的,“近十年中,有时也为了朋友的死,写点文章,不过好像并不想到自己”,在死这方面他是豁达的,也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第二,他不相信“鬼”这一说法,也不信死后到阴间或者轮回转世的说法,死后事他不管,只管未死前的事。“不过所想的也并非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或者怎样久住在楠木棺材里之类,而是临终之前的琐事。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鲁迅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毕竟人死后就不是原本的自己了,也没人能知道,人死后到底会怎样,还不如珍惜生前的时光去做些什么。鲁迅是倍加珍惜时光的,在病后修养时想的是病好后该做的事,还要赶快做,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年龄,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大了。
第三,他在想到死时,只想到写遗嘱,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从他的遗言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态度:(1)不能因为丧事,接受别人的钱财;(2)入土为安,不让自己的尸身久久在人世间停留;(3)不纪念自己,不想引起轰动;(4)逝者已逝,还在人世的人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太怀念死者;(5)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与自己能力不符的事;(6)相信自己,别人允诺的事不一定是真的;(7)对待敌人要不能宽恕和仁慈。透过他的遗嘱,我们能够看到鲁迅并不想让人们对他的死有很大的反应,他希望自己死后是平静的,亲人不比对自己念念不忘。他还在遗嘱中将自己毕生的生活和战斗经验告诉给自己的后代。
总的来说,在《死》一文中,他用幽默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死的看法,他看淡死亡,因此全文并不显得悲凉低沉,就像是在谈论别人的死。看完整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对于死,其实也不怎么在乎,可能有担忧的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吧。在我看来,死其实就那么一瞬间,人死后就没有感觉了,不知道人事,不知道死后会怎样,毕竟人只能死一次,死后就万事空。我认为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人和事,不因死者太过悲痛,也不因自己将死却有未完成的事而悔恨,做好自己,珍惜时间和生命。
看淡生死,但不能浪费生命,要用有限的生命做好自己该做的,这也许也是鲁迅想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