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高热40℃,多脏器衰竭,血小板骤降到正常值的一半以下……
宁海周老伯平时身体硬朗,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却让其性命垂危。他被诊断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因极有可能是被小小的蜱虫咬了一口。
医生提醒,夏季蜱虫活跃,
市民要做好防护,以免被叮咬。
高热40℃,血小板骤降
家住宁海的周老伯今年70多岁,平时身体硬朗。7月上旬,他毫无预兆地开始发烧,手脚也没什么力气。家人将老伯送到当地医院,病因一直没有查到,老伯的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
一周后,家人将周老伯转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的急诊科。送到急诊科时,他已经神志不清,手脚基本不能动弹,语言功能、吞咽功能都出现了障碍,并出现了多脏器衰竭,性命垂危。
经检查,周老伯血小板的单位值也降到40,健康人的单位值则在100以上。
该院急诊科主任刘鹏意识到,周老伯大概率是病毒感染。
到底是哪种病毒呢?他详细询问了家属老人平时的居住环境和劳作情况。家属告知,老人家在宁海农村,住处时有老鼠出现,平时劳作的地方也常有草丛和灌木丛。
“很可能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夏季是高发季节。高热和血小板骤降也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典型症状。”刘鹏决定对老人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检测,诊断结果为阳性,老人果然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极有可能被蜱虫叮咬导致
医生推测,综合多面因素,周老伯染病大概率与蜱虫叮咬有关。也就是说,蜱虫身上携带着新型布尼亚病毒,周老伯被叮咬后,导致感染。
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通过蜱虫传播,蜱虫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跃,好发于丘陵地带,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
蜱虫叮咬一般会引起皮肤炎性过敏反应,经过正确处理、对症治疗可痊愈。如果蜱虫身上有病原体,则可能引起其他疾病。
刘鹏介绍:“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例在宁波市区的居民中很少见。急诊科遇到的,一类是由市区周边地区转诊来的病人,与生活劳作环境有关;一类是外出旅游回来的市民,明确曾被蜱虫叮咬。”
视频画面为国科大华美医院急诊科医生为另一位女病人取深扎进体内的蜱虫。视频制作 记者 王颖
炎热的夏季,
人们被蜱虫叮咬事件屡屡发生
别看它不怎么起眼,
“蜱”一下,
严重时或可危机生命!
蜱,也称牛虱、狗豆子、草爬子,与蜘蛛是近亲,属于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蜱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蜱能传播多种疾病,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巴贝西虫病、蜱传斑疹伤寒等等。
蜱吸血前后对比图
蜱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跃,不会飞翔跳跃,这就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
蜱喜欢叮咬在颈部、耳后、大腿根部等皮肤比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蜱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
提醒:万一被蜱虫叮咬,去医院取出
刘鹏提醒,市民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如一定要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
当前正值暑假,家长尤其要提醒孩子,不要到荒草地、灌木丛里嬉戏。另外,夏季遛狗也应尽量少去植被茂盛的地方,回家后要及时检查有无蜱虫,并定期为宠物驱虫。
蜱虫吸血时,其头部包括口器会深深扎进被吸者的皮肤里。吸过血的雌蜱虫体重会增加80到120倍,市民很难自行完整取出。如果生拉硬拽,很容易将其头部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发现被蜱虫叮咬,应该及时去医院取出,不要自行拿取。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更要引起重视。未确认病因前,应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综合 江苏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