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高粱杆挑水”这个故事,在本溪县至少有三个地方有这个传说,其中本溪卧龙金坑村的“薛和尚洞”有这个传说,再有南甸滴塔村云台卷舒山天冠洞(鱼鳞洞)也有这个传说,而最接近故事源头的是小市镇上堡村的河北大山老和尚洞。
天台山萝广峒(河北大山和尚洞)
小市镇河北大山老和尚洞(即天台山萝广峒)盖子,有和尚用高粱杆(或箭杆)挑水的民间传说。“老辈人传说,老和尚洞一个老和尚用“秫秆儿shúgāi”(指去掉穗和叶子的高粱秸秆)挑两大缸水,遇一妇人,便“讨风(探口气,打探消息)”问妇人,妇人说破(挑两大缸水“秫秆儿”一定折了),和尚讨风未成正果,便不知去向。有网友天地孤影曾经率队攀爬天台山,随行队友说小时候她母亲也经常讲过这个故事,看来此传说由来已久。山的东北侧约1公里有个叫水缸的山崖,生产队时期跑山的当地人偶到水缸处喝水。关于这个传说,天台山周边老辈人说法虽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实际反映了当时天台山修行的老和尚到“水缸”这个地方挑水,而不是用两个大缸挑水,传来传去便神乎其神地传承下来了。
和尚洞遗留的石磨,石磨底扇是与磨盘为一体的,磨盘一侧有一缺口,据说文革期间被砸掉破坏的,石磨上扇缺失,怀疑可能是被推下山坡不知滚落何处。
遗留的石臼,舂米用的。
这个传说笔者在上堡村村委会曾听村崔书记亲口讲诉过,而且天台山萝广峒这里环境与故事中说的完全相符,虽然故事似乎有些神化,但是民间传说总难免会有些夸张成分,这一点也不奇怪。
天台山太平岩萝广峒碑记
盛京(沈阳)东南二百里,有天台山太平岩萝广峒。自大清国以来,这地方的事迹广为人知。比丘明普是姑苏人氏。中年剃度出家,远游拜访名山。云游到这个地方(上堡村),有崔公(指会首崔有运)、王公(公是对男子或长辈及年老人的尊称)对僧人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后山有萝广峒,是古迹”。僧人到萝广峒观看,有似曾相识之感。丙戌年(1706年)中秋,比丘明普上山建茅屋居住,崔有运的长孙崔世荣组织率领众人重新修建。世荣祖母汪氏带领众人共同铸造了阿弥陀佛金(铜)像一尊,至戊子中秋(1708年)落成,以此为百千万年“香火”。那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是生生不息,创造和毁灭,是代谢,道理和趋势相互作用的原因成就这样的。如果后人不继续前人的做法去做,那这些古迹就变成荒凉的地方了。做成了后来毁坏掉,毁坏掉后来又做成了,这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此峒一新,是因袭了前人的做法去做的缘故。四方前来观佛的人,登天台山,上萝广峒,应当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渡利益娑婆世界众生永无穷尽。是为记。
乚丆(毫石)比丘德宏普撰并书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中秋望日会首崔有运率孙崔世荣仝立
云台卷舒山
天冠洞即鱼鳞洞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在太子河上游北岸天台卷舒山洞里修行的道士,清心寡欲地苦苦修行,每天都在洞前一块凌空悬出的小平台上打坐修练,夜晚他又在洞中苦读经书,青灯黄卷,专心用功,寒霜酷暑,风雨不阻。有一天,两条大蛇盘在他住的土炕上,他朝着大蛇和蔼地说,大蛇啊大蛇,你们住你们的,我住我的,我们共住一室,咱们谁也不伤害谁,然后和衣而睡,一点也不害怕。第二天,大蛇早已没了踪影。
还有一年秋天的晚上,道士正在用手搓从山里收割回的谷子,突然身后 有人朝他后背猛拍了两巴掌并说,什么时辰了,还不睡觉。道士知道洞中并无他人,但听后也不害怕,早已习惯了这种灵异的情况。道士心想,这是自己打扰了别人的休息,就只好停下手中的农活睡下了。如果换作别人,还不吓得魂飞魄散呀,可道士看淡了生死,一点都不害怕。
道士的真心用功终于感动了神仙。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山洞门口,他告诉道士,今后你再不用下山去挑水了,你到这山的后面,就可以挑水吃。白胡子老头说完,送给道士一根普通的高粱秆。道士低头去拿高粱秆功夫,再转身,白胡子老头不见了。道士从此就用这根充满魔力的高粱秆挑水,他只要转到山梁去,那两只水桶就装满了水。
有一天,冥冥中道士做了个梦,白胡子老头告诉他,将高粱秆头上绑根线,在洞门口即可钓到鱼。在这远离人烟的大山里,哪能钓到鱼呢?道士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决定试试。道士坐到洞外每天练功的平台上,将一头绑有细线的高粱秆往山下一甩,不一会儿功夫,奇迹出现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没有水的大山里,竟然钓上一条鲜活的大鱼来。后来,道士将鱼带到山下的太子河里放生了。
再后来,道士的功力越来越强,经过多年的苦修苦炼,早已功德圆满,他骑着一个木马扎,便能腾空而起,冉冉向天上飞去。有时,就直接飞到了河对面900多米高的九顶铁刹山上。再后来,道士成仙去了,而他修行的这个山洞——鱼鳞洞,却在当地传开了。后来,有好事者,见到洞上的悬崖极像古人戴的帽子,故又改称为天冠洞。
由于这儿曾有人得道成仙,因而天冠洞仙踪胜迹的名声也就慢慢地传扬开来。道士们纷纷前来这方灵山宝洞参禅悟道,一时间,这里的香火极盛,远播盛名。现在你在山下,打听天冠洞,知道的人并不多,可提起鱼鳞洞,这里早已家喻户晓了。
对面的九鼎鉄刹山北坡
全景图,左为鉄刹山,右为云台卷舒山,中间流淌着的是太子河。
在《铁刹山志》中有段对天冠洞的叙述:“康德四年七月十日,三清观道士以书信的形式向监院炉向阳道长报告说:‘在七月七日这天的夜里,大约十二点多钟,有一道白气,由洞口发出,向斜处拐弯进入了铁刹山的天桥洞,顺着这个方向来回穿梭了多次,白气的形状像条龙,长十几丈,宽四五尺。最后一次到达了马家城子,而后又转入天桥洞。对这种特异的现象,谁都说不清是什么缘故。’”
云台卷舒山脚下的三清观
天冠洞旁的摩崖石刻
民间流传的故事,也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及时发掘和整理这些民间故事非常有必要。当然有些故事会有一些虚构和夸张成分,有的还有一些迷信色彩,但是也不要求全责备,这必定不是在写史实,属于文化娱乐范畴,就看我们是用什么眼光去看待了。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高粱杆挑水_担当不起什么意思
形容某人不能胜任某事。例句:自从爸爸生病住院,妈妈又要照顾爸爸又要照顾我上学,真是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扩展资料:
1、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