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某天,韩国突降大雨为韩国人带来了一场损失惨重的灾难,一共有数万人受灾,给民生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然而更让韩国人感到悲伤的,却是这场大雨带来的另一个“礼物”。
灾后,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偶然间在汉城周边地区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上面依稀还刻着文字,这个发现传出后,被人们视为韩国历史的见证,然而当上面镌刻着的7个汉字显露后,韩国人却直接傻了眼。
大清皇帝功德碑
当石碑被通体清洗,其上的文字全部显露出后,韩国人的一腔兴奋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石碑的最顶端,刻着七个汉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显然,这块石碑记录的是满清王朝的皇帝功绩,压根不是所谓的韩国历史,而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就的碑文,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石碑的由来被查明后,不知多少韩国人的心“都碎了一地”,甚至还有不少学者和专家高呼:这是韩国的耻辱!
这块大清皇帝功德碑为何会出现在此处?它又是何人所立?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这块石碑是昔日的李氏朝鲜政权竖立在此的,理由也没有什么高深莫测,就是李氏政权在投降清朝后,在清朝皇帝的要求下,在此立碑为记,彰显的是大清作为宗主国的地位。
李氏朝鲜与满清的恩怨
在四百年前的时代,朝鲜半岛上还根本没有什么韩国一说,此时的半岛尚处于统一状态,全部都是李氏朝鲜政权的地盘。
自1393年,李朝太祖李成桂奉朱元璋之命,改国号为朝鲜以来,李氏朝鲜就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每逢国王的交替,都需要到明都接受册封,才可被承认为正统的继承者。
而在明末时期,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有着联合李朝的意图,因为女真人世居东北,毗邻朝鲜,努尔哈赤便打算拉朝鲜上马一同创业。
此时的明朝也想联合朝鲜,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背后袭击女真,而当时的朝鲜国王光海君,在大臣的劝说下,从起初的打算中立转变为支援明军。
这自然也就引发了后金和朝鲜之间的战争,努尔哈赤的侄子带兵入侵朝鲜,试图用武力来逼迫上位的朝鲜仁祖投降,然而最终未果,不过朝鲜还是被迫与后金签订了所谓的“兄弟盟约”,并将一名王子派到女真为质。
然而,这对所谓的“兄弟”很快便翻了脸,后金军前脚刚走,朝鲜就派人给明朝送书一封,具述女真之恶行。
除了打报告外,朝鲜还拒绝了后金提出的废除明朝年号的要求,在国内依然使用明朝年号,这些种种,都使得这张白纸盟约脆不可击,最终导致了皇太极在1636年攻打朝鲜。
皇太极下令立碑为记
这一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朝鲜,只用了十二天的时间,便将军营驻扎到了李朝都城的外围,下一步便是攻破京师直捣黄龙。
眼看皇太极就要杀入京都,朝鲜国王李琮本打算坚守,但是面对清军的紧逼,被迫逃到了汉城向东四十里的南汉山城里,几日后主力部队抵达后,汉城随即被清军占据。
待到翌年正月,多尔衮、豪格等人率领的清军,已经占据了朝鲜绝大部分地区,同时多次击溃李朝军队,并于正月初七日到达了南汉山城,下一步便是对李朝宗室和大臣避难所在的江华岛进军。
几日后,清军击溃守军成功登岛,俘获了包括李琮的王妃、儿子在内的数十人,而国王李琮,却躲入南汉山城中一步不出。直到正月三十,自知无力回天的李琮终于做出了无奈之举:出城投降。
自此,李氏朝鲜彻底投降于清,但皇太极并没有打算赶尽杀绝,而是提出了几个条件,李琮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全部答应。
这些条件包括:不再承认明朝为宗主国,并断绝一切往来,转而俸清为宗主国;派两位王子和多位大臣前往盛京为质;惩办抗清的大臣。
作为战胜方,皇太极自然也掠夺了朝鲜大量的财物和人口,并且命令朝鲜在三田渡竖立一块石碑,赞扬大清皇帝的功德,这便是本文中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由来。
韩国人的小心思
但在甲午战争后,朝鲜逐渐沦为日本的傀儡,摆脱了清朝后,他们将这块石碑推倒,埋入了地下,试图掩盖那段屈辱的历史。
几十年后,李氏朝鲜不复存在,朝鲜半岛也分裂为如今的朝鲜和韩国,这块石碑所处的位置位于韩国境内,自然也就成了韩国的所有物,而韩国人一向不愿承认本国的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摆脱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历史实物资料,来为自己正名。
所以,当这块石碑被大雨冲刷出土时,可想而知韩国人的激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都认为它必定记载了韩国的“悠久历史”,然而在看清文字后,却被狠狠地打了脸。
不过韩国人并没有选择将它重新埋回去,而是难得了选择了理性,将石碑作为文物保存,并且还在此地修建了围栏。
然而还是有不少韩国民众对此不满,因此这块石碑曾被泼过油漆、人为损毁,但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任由韩国人再怎么选择忽视和掩盖,也无法抹去这段历史。
结语
胡适曾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韩国人的种种做法,无非就是想粉饰,甚至扭曲那段历史。
历史虽然可以被修饰,但却不能被逆转,发生过的该是什么,现在就是什么,未来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