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对周某来说,他的成名就在2012年因偷电动车被抓获时,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的一瞬间。然而,如此出名的荒诞剧,数年后竟仍在上演。
这几天,周某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据统计,有30多家网红经纪公司、直播平台公司与周某家属接触,甚至有人提出过二三百万的签约价。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并表示已有生活规划,但是“被追捧”的狂欢真乃咄咄怪事,令人大跌眼镜。
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世界、网红经济里的一层逻辑。无论周某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服刑期间如何改过自新、未来将如何发展,作为被追捧的“网红”,他都显得有些“被动”。即便有“流量潜质”,也不应被恶意消费。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些直播平台倘若借“不打工”的梗来营销炒作,传播“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岂不贻害无穷。这样的“网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热度,更应该凉一凉。
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不是什么流量都能追。疫情期间,就有人推出“新型冠状病毒仿妆”,甚至cos“肺炎&医生”,把伤害当娱乐,引发很多人的“不适感”。诸如此类,将灾难娱乐化、将行为低俗化、将价值扭曲化的言行,纵然能抓住“眼球”,也不可能换来“回眸”。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网红兴起、流量汹涌并没有必然的“原罪”,而为了红、为了火、为了利却突破底线、毁坏三观,则是在“纵恶”。对此,人们应该警醒、警惕并给予警示。
“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参差不齐,有的夸张怪异,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化人”被追捧为“网红”,传递知识、见识与才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典范。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那些得以存留下来的、被记住的并非是什么商业能力而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魅力。只有守正且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的人,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红”。
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这既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性氛围,也是“网红经济”“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的肌体生态。这就要警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形成裹挟。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即便是流量,也请“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借美食给传统文化打个‘call’”的正能量更多一些。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涵养健康发展的精神气质,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意、每一点责任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作助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出狱后的周某对过往所为直言“后悔”,以后想在家种地。希望他不会在短暂的“被追捧”中迷失,而是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走好接下来的人生之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