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湖南辛追夫人出土震惊世人,这位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贵族夫人外形完整,全身柔软而有弹性,甚至考古队员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血管都仍旧畅通无阻。
但今天的主角并非是她,而是另外一位墓主人,她在沉睡八百年后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原本应化为白骨的尸骨同样保存完好,只出现早期腐败的特征。
对此,专家们欣喜万分,这是继辛追夫人后的另一奇迹,但就在专家们准备确定她身份时,原本安静如睡着的尸首的肚子却自己动了起来。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一只玉钗开始说起。
玉簪引路,古墓初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湖南怀化双桥镇的农民张秋民带了把锄头前往山上挖红薯,毕竟是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挖红薯这件事当然不在话下,但是这一天却出奇的不顺利。
挖了半天,老张还是没有见到红薯的影子,他累得不行,扶着锄头在那里喘了半天的气,但忽然一阵亮光闪得他睁不开眼睛。
回过神来的他往地上一扒拉,一只玉钗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赶紧把东西捡了起来,拿着衣角把东西擦了又擦。
知道自己捡到宝贝的老张立马回家,拿着玉簪左看右看,越看越觉得玉簪的精致与不凡,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举动——他把玉簪子上交给了当地的博物馆。
要知道,这一只玉簪子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来说代表的有可能是一段时间的轻松生活。
但老张还是选择把它上交,而这一上交可了不得,沅陵县博物馆的馆长夏湘军一见到老张手里的玉簪子就觉得这不简单,但到底不简单到哪里,这需要再度确认一番。
夏湘军仔细询问老张这只玉簪的来历后,跑到玉簪出现的现场一看,果不其然,那里地下是有一座古墓,并且古墓外层密封的石棺已经暴露了出来。
石棺外露就代表着里面的陪葬品有被外界腐蚀的风险,因此专家们立马决定对该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但由于古墓所在的位置是红沙岩层,土质非常的坚硬,普通的挖掘工具对此几乎毫无办法,因此专家只能动用电锤,艰难的进行挖掘工作。
并且在专家们发掘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盗洞,不同于盗墓小说中盗墓的刺激场面,现实古墓中出现盗洞则意味着墓穴有可能已经惨遭毒手。
毕竟盗墓贼可不懂得文物保护。
但令专家们欣喜的是,这个盗洞只是看起来非常宽大,但实际上却只有二十厘米,专家们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红沙岩土土质太硬,盗墓贼打不动这个盗洞。
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挖掘之后,整个墓穴终于显露了出来,但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个墓穴里面有两个棺椁。
这表示这个墓穴里面埋葬了两位墓主人,并且在经过外层的简单清理之后,专家们发现这个棺木的外层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见。
这再次令专家们非常激动,外层保存得这么完好,那是否意味着墓主人的尸体也是完好的呢?
怀着紧张的心情,专家们打开了棺木,一开棺,就出现了令他们永生难忘的一幕——一只新鲜的桃树枝出现在墓主人的手边。
“这个桃木枝萌发的那个新芽,好像是刚刚从山上砍下来的桃树枝放上去的一样,充满着生命力,绿色的生命力。”博物馆馆长夏湘军道。
但很快,由于空气的涌入,这个还萌发着绿芽的桃木枝迅速的枯萎了,变得漆黑一条。
专家们无比惋惜,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他们也无法做出更好的保存手段,只能把目光放在女尸身上。
映入眼前的是一具保存较好,只有轻微腐烂的女尸。
“它基本上都是棺液,里面都是水,它所有的尸体包括陪葬品都浸泡在水中,棕红色的棺液之中。”夏湘军描述棺内具体情况。
由于女尸有早期腐败的特征,导致整个棺液基本上都是大面积的尸溶水,所以浑浊无比。
但相比于变成白骨的其他墓穴主人来说,情况已经符合专家们的预期,因此众人开始对棺内的随葬品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措施后,总共发现了一百多件陪葬品,这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贵。
夏湘军开始对墓主人的身份非常期待,也准备立即着手寻找,但就在这时,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
原本安静如沉睡的尸体竟自己动了起来。
“她的被子已经被腹腔胀气把她的盖被都隆起来了,完了后来她的腹腔又回缩下去,就在被子和腹腔之间出现了空隙。”
这一幕把夏湘军吓懵了,但怪事并没有就此停住,接下来这具女尸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腐烂,就像之前那只新鲜的桃木枝一般,不过几分钟时间,女尸已经面目全非。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位参与发掘的专家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在仔细观察之下,他终于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女尸的舌头是外露的。
而这也令他想起了辛追夫人,这位震惊世界的湿尸在刚出土时舌头也是外露的。
但到底为什么会外露,夏湘军在思考不到结果后,联系了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李艳春专家。
而专家也给出了一个答复:“从我们的医学角度上来讲,她的那个防腐处理不是很到位,那这样的话就导致她的体内有些寄生菌,比如这个产气杆菌去腐蚀尸体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气体,导致她体内很多气。”
简单来说就是尸体内部有一些可以腐蚀尸体、产生气体的细菌,在棺椁打开,棺内压强变化之后冲出了尸体内部,导致尸体舌头被气体冲了出来,甚至连肛门都被冲了出来。
而这具原本便经历八百年沉睡的尸体在这一冲击之下,只能变得更为脆弱不堪,因此腐败的速度也被加快。
叹息之下,专家们开始试图寻找这位墓主人的身份。
同穴异样,身世迷踪
棺椁的内棺上盖有一块绢布,绢布上面清晰的写着“谭氏夫人”这四个字,而专家们就从这几个字上面着手,开始在当地的史书记载上面需找墓主人的身份。
但几轮搜查下来都没有任何记载,无奈之下,专家们决定从这个墓室的另一位主人身上寻找下落,而这一次,他们也终于找到了更为详细的资料。
专家们小心翼翼的打开盖板,第一眼见到的是漂浮在棺木中一块楠木制作的灵牌。
灵牌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做法,被称为地契,也就是阴曹地府的房产证,有了这个“房产证”,墓主人就能在下面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紧接着,专家们的目光放在了墓主人身上。
“开棺时非常纯净,非常安详,给人一种堂皇的感觉,当时男尸的整个面部,他的肤色,就像真人睡着一样。”
“他的肤色好像还有光泽,他的四肢当时都能动。”
这是一具和“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一样,被保存完好得不可思议的一位墓主人。
专家们在震惊之余开始对男尸进行防腐手段,他们以每分钟六十滴的速度从其股动脉输入一千毫升的防腐液,而防腐液也输液顺畅。
但出现了一件令人疑惑的事,“谭氏夫人”与他出自同一墓穴,并且棺椁的保存也同样完好无损,但为什么“谭氏夫人”一出土即迅速腐败?
专家带着疑问,再次咨询李艳春医生。
对此李艳春医生再次给出回复:“从医学上讲尸体腐败的话,就是说有一个细菌寄生的条件,这个寄生条件就是说要有水分有营养,女性的话皮下脂肪要相对来说要厚一些,体内水分也要多一些,相对来讲要有利于细菌的滋生。”
这一下专家们算是弄清楚为什么男尸保存情况如此完好,因为通过之前棺内的灵牌介绍,专家们得知这一侧的墓主人是一位78岁的男性老人。
而对于78岁的男性老人来说,身体状况基本上都是属于一种皮包骨的状态,因此体内水分与脂肪都相对较少,也因此细菌缺少了生存的条件。
故事说到这里,这座古墓的清理工作也告一段落了,但是仍旧有一件事困扰在考古专家的心上,那就是墓主人的身份。
在墓穴开挖之前,专家们已经通过棺椁的外形以及特征判断,这个古墓属于宋以后的墓穴。
一般来说,古人对于葬俗极为重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都有着不一样的规格,但是该墓穴无论是从规模和规制来看,都是非常的普通,专家一时之间也看不出该古墓具体从何而来。
而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进行,墓室中陪葬品的不断出现,墓主人的身份已经基本可以判断为一个贵族,可具体是谁还需要经过大量的摸排调查。
而关键线索则是男主人墓穴中的那块灵牌,上面赫然写着“大元国,江南湖北道,辰州路沅陵县,东关景和坊,分居士者黄澄存”。
黄澄存,墓主人的名字,而“谭氏夫人”则是他的夫人。
并且除此之外,灵牌还仔细写出墓主人生于南宋,死于元大德九年,即是公元1305年下的葬。
这些信息对于专家们的搜索可谓是帮了大忙,很快,专家已经确认了黄澄存的身份。
黄澄存,78岁,身高1.78,元朝时候分管沅陵县的官员,官为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职位。
而至于为什么之前寻找不到关于“谭氏夫人”的信息,则是由于元朝存在历史太短,只有九十七年,又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因此流传下来的史书文献都十分有限。
陪葬之宝,考古价值
至此沅陵元墓的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墓主人的保护却仍旧在继续,相比于辛追夫人出土时,技术与观念的落后导致尸体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暴露一年的情况。
黄澄存的尸体则获得了较好的保护,不仅出土时注射防腐液,也在出棺之后密封在有机玻璃棺中保存起来,如同睡人一般。
而除八百年不腐的尸体之外,该墓穴中出土的陪葬品也使得这次考古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该墓穴中出土了一大批罗、锦等精美的织物,其中还有两套丝、麻等两套完整的衣服,属于在我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关于衣服的实物空白。
同时,墓穴还出土了一张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广告——元代商品包装广告,类似的广告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面也只有一张。
该广告属于元代潭州(今长沙)一家生产银朱的店铺的推销广告,纸张大小只在方寸之间,但对于考古学的意义却迈进一步,透过该广告,可以看到黄澄存所处的元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并且在墓中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小钱包,在钱包内,装有五种面额的元代“至元通行宝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种至元通行宝钞。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长沙地区经济的繁华程度,即使当时的长沙人民经过宋元两代朝代的更迭,残酷的战乱,但坚强勤劳的老百姓也还是很快的恢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再次出现了车水马龙的景象。
而考古的意义也在于此,还原历史,还原真相,寻找先辈们生活的痕迹,寻找人类在历史中的努力与坚韧。
黄澄存在1985年出土后,曾在1987年奉调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重大考古发现,而这次展出一时之间轰动北京,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至今,距离1985年已经过去37年,黄澄存如今被保存在沅陵县文物展览园内,与刚出土时的栩栩如生有所差别,但却依旧可见当年古人风采。
不过最可惜的仍旧是黄澄存的夫人,如果谭氏夫人如他一般被完好的保存下来,那就是中国考古史上难得的夫妻不腐湿尸了。
参考文献:
《不起眼的惊世界古墓》;20170125《经典传奇》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公元前246年在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立了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继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秦始皇陵也引发了许多的谜团和猜想。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的地下考古勘察,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封土中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而且更奇特是的秦始皇陵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有着惊人的相似!
秦始皇在地宫中放置大量水银究竟是想做什么?这些水银又从何处而来?传说秦始皇死后躺在金棺里,在水银河上飘来飘去,并且遗体完好无损,用灵魂统治着一切,这是真的吗?
在所有大型帝王陵墓中,秦始皇陵能够在盗墓史独善其身确实是一个奇迹,这其中应是离不开水银的功劳,这些水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用来防腐防盗
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财富的象征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炼制长生药
和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始皇陵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史记》记载,秦始皇为了能永远统治天下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这么多的水银从哪里来
有学者对《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处,存在着13000多吨水银,几千年来它们还在不断地流动着”。可是,对这13000多吨水银的来源,是难以解释的。要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灌进13000吨水银,按照明清时期朝贡数量估算,得生产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奇闻异事
从旬阳而来
在汉江和旬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太极图,而旬阳县便座落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县神奇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它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
到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旬阳正处在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虽说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路运输又让这里成为了秦、楚两国必争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终于占领了着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于是今天人们可以遥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就是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为众多的船只挂起了风帆,装载着大量的汞矿石浩浩荡荡地从旬阳驶向了秦始皇陵。
自于巴郡
在当时重庆东南地区丹穴山有一个叫清的寡妇,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当地最大的汞矿主。《史记》特别提到了清这个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这个地方,世代靠着它,赚了很多钱。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银岭山,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丹砂而着名。
丹砂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炼水银,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在上古时代,丹砂这种红色矿石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广西。故秦始皇地宫的大部分水银可能就来自于巴郡这个地方。
据传清很可能是巴巫家族的传人,就是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但在秦始皇看来,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巫师,也是一个掌握不死之术的巫山神女,所以秦始皇为了实现永生的梦想,完全有理由为清的丹砂经营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和庇护,而作为回报,清也完全可能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大量的水银和不死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