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扯淡碑”为河南淇县著名的墓碑之一,原来位于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推倒后放置在一处井台上,八十年代初被安置在摘心台公园。
“扯淡碑”相传为明朝的墓碑,因碑文中有“扯淡”二字而得名,又因没有留下墓主人姓名和具体时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假设。
“扯淡碑”竖排的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其中“泰”字左右两侧刻着“扯淡”二字,碑首横刻着四个字——“再不来了”竖刻碑文还有“为善最乐”四个字。
两侧还有竖刻的楹联,右侧是“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侧为“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扯”字下面还有两行文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
“淡”字下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
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因“扯淡”两个字比较明显,因此当地人把这方墓碑称作“扯淡碑”。
“扯淡碑”共有一百一十个字,因碑文左右藏匿文字,没有墓主人姓名和立碑时间,显得扑朔迷离,神秘兮兮。
碑文称“翁”活了“一十有二纪”,“一纪”是十二年,可知墓主人“翁”活了一百四十四岁。
关于“扯淡碑”的墓主人“翁”是谁,大致有四种说法。
沐王府
有的学者认为,墓主人“翁”是明朝功勋沐氏家族的后人,“水木氏”即“沐”氏。
淇县有个传说,明朝官员沐怀古因犯有死罪,临刑时以仆人替死,自己则逃离京城。
沐怀古因无法渡过黄河,就来到云梦山,隐匿起来,不久开始修行,为纪念替死的仆人,怀念故土燕地,沐怀古建造了祖师庙和望京楼。
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之后,自知到了寿终正寝的日子了,觉得有人替自己死了,而自己还是难免一死,实在是“扯淡”,越想越生气,于是在去世前,为自己立了墓碑。
另一种说法认为,沐怀古就是戏剧《一捧雪》中的莫怀古,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沐怀古逃往淇县云梦山,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可是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还是没有恢复明朝的机会,越来越悲观厌世,于是立了“扯淡碑”,留下遗言,表达愤愤不平的心情——“扯淡!再不来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此碑为崇祯帝的墓碑,有学者考证称: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占京城,崇祯帝并没有在煤山上吊自缢,而是逃出了京城。
崇祯帝
扯淡碑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泰”、“极”意为是极点、极致、高位等,能承受这种称呼的只有皇帝。
“极”含有君位之意,“泰”、“太”通“大”,“大君位”者,不是皇帝会是谁呢?
“翁”是燕人,就是北京人的意思,崇祯帝也是燕人,明末“甲申”岁,农历甲申猴年,正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碑文“修真事迹已详载,记矣,予等不敢再赘”,说明立碑的人不敢说出真实的历史,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修道人,有啥不敢说的呢?显然,“翁”的身份非同寻常。
第四种说法认为,“翁”是现代人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深感懊悔,于是立“扯淡碑”自嘲。
当然也有人认为“扯淡碑”是现代人的恶搞,但经考古专家考证,这通墓碑确实是明清时期的文物,而不是现代的仿制赝品。
“扯淡碑”并非扯淡,背后必定有精彩的故事,其碑文中隐藏的真实历史究竟怎样?至今仍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期待着有一天,考古专家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解释。
“扯淡碑”并不扯淡,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
“扯淡碑”为河南淇县著名的墓碑之一,原来位于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被推倒后放置在一处井台上,八十年代初被安置在摘心台公园。
“扯淡碑”相传为明朝的墓碑,因碑文中有“扯淡”二字而得名,又因没有留下墓主人姓名和具体时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假设。
“扯淡碑”竖排的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其中“泰”字左右两侧刻着“扯淡”二字,碑首横刻着四个字——“再不来了”竖刻碑文还有“为善最乐”四个字。
两侧还有竖刻的楹联,右侧是“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侧为“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扯”字下面还有两行文字“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
“淡”字下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
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因“扯淡”两个字比较明显,因此当地人把这方墓碑称作“扯淡碑”。
“扯淡碑”共有一百一十个字,因碑文左右藏匿文字,没有墓主人姓名和立碑时间,显得扑朔迷离,神秘兮兮。
碑文称“翁”活了“一十有二纪”,“一纪”是十二年,可知墓主人“翁”活了一百四十四岁。
关于“扯淡碑”的墓主人“翁”是谁,大致有四种说法。
沐王府
有的学者认为,墓主人“翁”是明朝功勋沐氏家族的后人,“水木氏”即“沐”氏。
淇县有个传说,明朝官员沐怀古因犯有死罪,临刑时以仆人替死,自己则逃离京城。
沐怀古因无法渡过黄河,就来到云梦山,隐匿起来,不久开始修行,为纪念替死的仆人,怀念故土燕地,沐怀古建造了祖师庙和望京楼。
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之后,自知到了寿终正寝的日子了,觉得有人替自己死了,而自己还是难免一死,实在是“扯淡”,越想越生气,于是在去世前,为自己立了墓碑。
另一种说法认为,沐怀古就是戏剧《一捧雪》中的莫怀古,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沐怀古逃往淇县云梦山,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可是沐怀古活了一百四十四岁,还是没有恢复明朝的机会,越来越悲观厌世,于是立了“扯淡碑”,留下遗言,表达愤愤不平的心情——“扯淡!再不来了!”
第三种说法认为此碑为崇祯帝的墓碑,有学者考证称: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占京城,崇祯帝并没有在煤山上吊自缢,而是逃出了京城。
崇祯帝
扯淡碑正文为“泰极仙翁脱骨处”,“泰”、“极”意为是极点、极致、高位等,能承受这种称呼的只有皇帝。
“极”含有君位之意,“泰”、“太”通“大”,“大君位”者,不是皇帝会是谁呢?
“翁”是燕人,就是北京人的意思,崇祯帝也是燕人,明末“甲申”岁,农历甲申猴年,正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碑文“修真事迹已详载,记矣,予等不敢再赘”,说明立碑的人不敢说出真实的历史,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修道人,有啥不敢说的呢?显然,“翁”的身份非同寻常。
第四种说法认为,“翁”是现代人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深感懊悔,于是立“扯淡碑”自嘲。
当然也有人认为“扯淡碑”是现代人的恶搞,但经考古专家考证,这通墓碑确实是明清时期的文物,而不是现代的仿制赝品。
“扯淡碑”并非扯淡,背后必定有精彩的故事,其碑文中隐藏的真实历史究竟怎样?至今仍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期待着有一天,考古专家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解释。
考古学家发现的明朝石碑中为啥会有“扯淡”二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智慧令人震惊,有很多“穿越式”的发明创造,比如王莽卡尺(类似游标卡尺)、战国水晶杯、龙山文化的茶杯等,让现代人简直不敢相信眼睛,充分说明了古人智慧不比现代人差。
本文所讲的是河南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因为上面有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扯淡”二字,难道明朝就有扯淡一说了?在这一块奇葩之碑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历史?
在河南淇县,有一块奇特的明代古墓石碑,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个字,碑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而“泰”字左右“扯淡”二字特别明显,因此民间称其为“扯淡碑”。1984年,“扯淡碑”从河南淇县城北下关八角楼西寺院,迁至摘心台公园内。
众所周知,扯淡是现代常用词,难道明朝人就已经会扯淡了?其实,从明朝文献中可以看到,至少在明朝之时,“扯淡”已经广为流传。
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今上初年,高新郑被逐家居,患家末疾,忿郁无聊,每书壁及几牌云“精扯淡”三字,日以百数,则华亭、内江、江陵诸郄在胸中,已渐消化矣。
而且,颠覆传统认知的是,扯淡不仅流行于北方,在南方也广为使用。比如,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杭人)又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言胡说曰‘扯淡’。”
可见,明朝就已经流传扯淡二字,现代人无需惊奇于古人扯淡。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为何庄严肃穆的石碑上,刻着“扯淡”、“不再来了”这些奇怪的词语,背后隐藏了什么?
“扯淡碑”(见上图)极为神秘,因为全碑共刻111字,但却没有提及主人姓名,没有立碑时间,碑文藏头露尾,给人扑朔迷离之感。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己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
碑刻大致内容是,一个燕地“水木氏”老翁,在明末来到云梦山修道,我的事迹已详细记入甲申历史(1644年清军入关)上,就像我的名字一样不敢多说。此外,这个老翁还是长寿之人,一共活了144岁,最终悲观厌世四大皆空,生病之时立下此碑。
关于石碑主人,最广为人知的是沐怀古,在戏曲《一捧雪》中提及沐怀古和这一石碑。但考察沐怀古的传说,他是得罪了明朝皇帝,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完全没必要“不敢署名”,而且甲申历史上也没有沐怀古此人。所以,这一说法基本不可靠。
有学者解读认为:碑文中“泰极仙翁”的“泰极”,意味着皇帝身份;“水木氏”代表的是隐没的青龙,因为木有青龙之意;“翁生不言寿”,可能暗含万岁之意,无需言寿;“四空门人清”,可能不是得道,而是全部失败了。正因如此,所以推断石碑主人是崇祯皇帝。
当然,石碑主人究竟是谁,如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命长扯淡碑的出现,却说明了一点:古人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死板,而是可能幽默、自嘲、洒脱到让现代人都自叹弗如的地步。
想一想,碑刻上扯淡还不算,还加上一句“再不来了”,对一个历史名人而言,这一用词粗糙直白到丧心病狂,简直就如同现在刁民旅游时,先是“到此一游”,后来发现没什么好看的泄愤刻下“再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