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发布时间:2023-12-20 01:03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资料转载来源于:老易说事

https://www.toutiao.com/a678988027400500071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85966598&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40410163801002607719912706CC3&group_id=6789880274005000717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平边策》是诞生在分久必合的大势基础上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正是在这分分合合之中、起起落落之间,人们对于历史有了更复杂和深刻的思考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政论与思想。三国时期的《隆中对》、西汉时期的《治安策》、五代十国的《平边策》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政治纲领,是优秀政治家们的思想结晶,也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按照历史的普遍规律,统一天下的得失成败,关键取决于统一方略的正确与否。那么,在五代十国那个四分五裂的乱局中,结束中国分崩离析的局面,更呼唤着高明正确的统一大战略的制定。王朴的《平边策》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成为了周世宗统一天下的总方略。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平边策》是周世宗定鼎中原的政治纲领

王朴《平边策》可以堪称“一文兴邦”,彻底为世宗、太祖两朝确立好了“定鼎中原路线图”。可是,这样一篇伟大的战略设想,却因没有如《三国演义》对《隆中对》的推动传播,没有如贾谊对《治安策》的文学加持,而鲜为人知,不得不说这是历史文化的遗珠。

但就笔者看来,《平边策》虽然不足千字,却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深刻全面的政治军事思想,被誉为“五代第一雄文”实在是实至名归,抛开名气,就其思想内涵和政治功能来说,完全足以媲美《隆中对》。

01、《平边策》产生的背景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一统天下是大势,也是周世宗的政治理想

任何一篇伟大的文章都不会凭空问世的。文以载道,伟大的文章总是诞生于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的。

周世宗柴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之初,就以“汉晋以来,契丹屡寇河北,轻骑深入,蹂躏幽燕”为忧,认为群雄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必须结束,否则中国将忧患不已。

柴荣甫一即位,便初露锋芒。公元954年,北汉刘崇趁郭威刚刚去世,后周主少国疑之机,高举“诛灭乱臣贼子,为儿子报仇雪恨”的大旗,联合契丹共五万铁骑杀气腾腾,直奔开封而来。柴荣这位刚刚登基一个月的新皇帝,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体现了一代雄主应有的自信和从容。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御驾亲征。“高平之战”在初战不利之时,正是柴荣毫不退缩,率军直冲刘崇的帅帐,逼迫刘崇后撤,进而一举击溃北汉契丹联军,奠定了自己作为一位乱世君主的威信与尊严。

锐意于统一事业的柴荣,欲趁热打铁,一举灭亡北汉,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所以在高平之战大胜后,立即挥军进攻北汉巢穴太原,但太原之战无功而返。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太原之战让周世宗感觉“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太原之战受挫后,周世宗认识到安定内部和削平割据统一全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有一个完整、高明的总体策略,他非常务实,虚心纳谏,曾严肃地对宰相说:“朕每思治政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朕将览焉”。点名让王朴和朝中大臣提出对策。当时一共有四十多名大臣就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周世宗逐一阅读,只有王朴的《平边策》让他眼前一亮。王朴因此颇得周世宗信用,官拜枢密使。

由此可见,《平边策》诞生的背景条件,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当时的后周正处于四面环敌的环境,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提出了“大一统”的历史命题。二、君王个人意志的需要,周世宗在太原至之战遭受挫折,意识到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披荆斩棘。三、朝臣价值实现的需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传统意义上的文臣武将理所当然要倾尽所能,为君分忧。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平边策》这篇奇文的诞生。

02、《平边策》里说了什么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平边策》就是为了解决柴荣治国的问题

《平边策》全文一共不到一千字,但全面论述了治国安邦和统一天下的策略。见解独到,其核心是提出了政治上的厉行改革以及军事上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周世宗在《平边策》的基础上,又与王朴反复讨论,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具体方略,形成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战略方案。

《平边策》是王朴为周世宗精心准备的一篇战略论文,是一部政治纲领,要了解其中心思想的核心价值,必须分几个层面去理解。

1 论败、论因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黄巢起义后,天下政德尽失

开篇名义,王朴首先大概阐述了五代十国分裂政权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君主不贤明,不得道;同时朝廷内部有奸臣,朝廷外部藩镇时常叛乱;人心不齐,政制失度,进而小患成祸,大祸生乱。乱世之中人人自危,而自求多福,无家国情怀,无民族气节,权力和实力成了谋利的工具,阴谋和野心成了自立的手段。天下大乱,归根到底是人心的偏离和道德丧失。

这实在是把五代十国分裂的原因总结的太好了!可以说,他的观点可以一直沿用到今天去了解五代十国。乱世形成的原因绝对不是单一的:但是五代的很多君主(如李嗣源,刘承佑等)却只参透或力图改变其中的一两点原因,因此无法终结乱世。王朴一下子把原因点明,就像是给后周帝国重新打造了一份终结战乱的计划,绝对可以说是“一言兴邦”。

2 论道、论政

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王朴坚信“仁治”才是王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朴认为“得天下就是要得民心”。王朴认为,一个政权若要长治久安,首在修正,所以他建议周世宗的朝廷必须要遵循“王道”,在内政上要清旧弊、修新政,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要开源节流、轻徭薄赋;要唯才是举、天下归心。如此,“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之时,就是“与天意同”之时,亦是成功之时。

《文子·上礼》曾说过,军事斗争要“先为不可胜之政”,《商君书·战法》也说“政久持胜者,必强至王”。王朴的战略思维与前圣的思想精髓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显现出他在同一战略构思上的大襟怀、大手笔。

3 论略、论势

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雄才伟略的周世宗也分身乏术

在军事战略上王朴选择了“先易后难”的一般逻辑,在统一大势上王朴选择了“先南后北”的递进思维。“先难后易、先南后北”也正是《平边策》的战略精髓,世宗柴荣乃至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也一直秉承这一思想,并且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

王朴认为,首先要进攻南唐。如何进攻呢?可以采取持续骚扰战术,使之不得安宁。待到敌军疲于奔命、草木皆兵之时,正是我军蓄势进攻、避实击虚之机,进而达到“用力少而收功多”的目的。

江北既失,江南则没有了战略纵深,也没有了坚垒厚壁,,便可以轻松平定了。

统一了南方,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必死之寇”北汉了,北汉已遭高平之败,再处孤立之境,败亡也是早晚之事。

总结上述三点,《平边策》无愧于一篇优秀的政论文,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思虑全面、详略得当,并且能够就事论事,提供十分精确的可行性,把之成为“五代第一雄文”实至名归。

03、《平边策》的逻辑导读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若非早逝,必然一统的柴荣

《平边策》是一种战略思想,每一种的战略思想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是其可行性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我们评判一件事物的美好与否,也并不是基于其勾画的愿景有多么的美好,也不是因为其描述的策略有多精妙,好的文章是要能够针砭时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的,是能够逻辑自洽的。那么《平边策》的逻辑顺序又是如何的呢?

一、欲觅其药,先诊其病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战乱,是当时的病根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不是与生俱来的,流离失所的人们处境也不是心甘情愿的。王朴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指出造成唐末五代以来令人痛心的天下分崩离析局面的原因就在于“失道”,即政治举措失当。因为自唐末藩镇割据相衍而来的五代十国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擅于将,将擅于兵”,一地的兵甲、财赋,中央不能过问;地方节度使的任免,中央无权干预。军队则全无纲纪,必须加以整顿。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周世宗潜心修政只为天下太平

所以,王朴提出首先要厉行改革。王朴提出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诸方面。改革的具体办法必须是:即刷新朝政,选能淘劣,以法治国,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样才能安定国本、增加实力。

“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从而在各方面做好战争的准备:

“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王朴这种在制定军事战略时优先考虑政治因素的思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表明他高瞻远瞩,善于将统一大业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全面联系对待来思考,从而超越了单纯就军事而论军事的樊篱,真正触及到了政治制约军事,军事服务于政治的本质属性。

三、循序渐进、集中攻坚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北汉的骨头最后啃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有备制人,无备制于人。王朴的“先易后难”策略是充分结合后周的实际情况,而充分思考之后得出的“有备无患”之策。

为什么要先易后难呢,这是由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决定的。一方面,当时全国分裂为后周、辽国、北汉、后蜀、荆南、南唐、吴越、南汉等。以中原正统自居的后周,实际上处于辽、北汉、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的包围之中,这些国家实力有强有弱,距离中原远近不一,对后周的威胁程度也不同。后周绝不可能同时出击,十个指头一齐打,必须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南唐的繁花凋落会有时

王朴认为,在各割据势力中,南唐和后蜀是实力最强的。这两个割据政权都想结交契丹,以图中原,对后周威胁最大。周世宗想要恢复燕云,就不得不先惩罚这两个势力。而在这两个割据政权中,又应以南唐为首先用兵的对象。因为后蜀远离中原,关山阻隔,交通不便,远征困难重重。历史上,后唐两征后蜀,一次得而复失,一次半途而废,前车之鉴,教训深刻。而南唐是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又与后周为邻,南唐经济富庶,先灭南唐,得其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增加后周的国力。同时,夺取南唐,对南方另一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等到南方平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而北汉被定为“必死之敌”,也最难啃的骨头,是因为北汉外连藩镇,内据坚城。周世宗虽然晋阳之战、高平之战两败北汉,但在太原之战中,后周军队顿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损失严重,也只得撤军。况且,后周与北汉因世仇(郭威夺的后汉的政权,杀了北汉刘崇的儿子,刘崇又是后汉君主刘知远的弟弟)自始就是水火不容的你死我活的关系,毫无和解之可能。

因此可见,《平边策》在处理军事矛盾上是对轻重缓急把握得十分精准的,层次分明而又举措得当,自然为其逻辑上的可行性提供了说服力。

04、《平边策》的战略执行

利德尔·哈特说:“战略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经常保持一个目标,而另一方面在追求目标时,却应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利德尔·哈特:《〈战略论〉序》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所向披靡,奈何天不假年

在这方面,周世宗可以说是深明战略之道。他为了统一中国,一方面积极按照《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励精图治,安定社会,奖励农耕,开通漕运,讲练精兵,不断充实国力;另一方面,在展开统一事业,实施统一全国战略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原《平边策》中的设想去一举平定南方各国,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王朴的《平边策》作了修正。

这主要是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战争限定于一定范围内。因为当时南唐、后蜀皆实力强大,具有全面抗击后周的力量;同时,到处树敌,战略目标过大,也易引起整个南方与后周的对抗,短时间内势必难以结束对整个南方的战争。所以,周世宗出兵南唐,一再声明只取江北十四州的后唐旧疆,表示要与南唐以长江为界,不危及南唐在江南的统治。后周进攻后蜀,也只收复原来后唐、后晋占有过的秦(今甘肃秦安)、成(今甘肃西和县西北)、阶(今甘肃武都)、凤(今陕西凤县)四州之地,绝不越过剑门(今四川剑阁)而攻打成都。同时,取得对南唐、后蜀战争的胜利后,也未乘胜进攻荆南、吴越、南汉等国,而是与这些国家友好往来。

周世宗在实施统一过程中对《平边策》的这些修正,不能说明《平边策》不合理,只是周世宗作为一国之主,考虑问题更为全面和实际。周世宗教训了南唐、后蜀,迫使他们对后周边境不敢轻举妄动,保持了后周关中、淮河流域的安宁;又将战争限定在一定范围和规模之内,不致南方两大势力与后周全面对抗。同时,有限的军事行动也取得了关中形胜之地,为日后统一整个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取得淮河流域财富之地,则可从富庶的江北十四州取得大量人力、物力,保证有足够的实力对付北方强敌辽、北汉,可以集中力量收复河北失地燕云,并击灭北汉。然后再自北向南,统一整个南方,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这实际上也是《平边策》战略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黄袍加身,赵匡胤再行《平边策》

遗憾的是,王朴和柴荣都英年早逝了,后周的统一事业暂告中辍。后周的胜利果实落入了“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手里。赵匡胤也曾毫不隐晦地说过,周世宗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前朝皇帝,王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后周大臣。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一次路过祭祀后周大臣的功臣阁,看到王朴的画像,赶紧整理衣冠作揖行礼,随行人员问陛下贵为皇帝,为何向前朝大臣行礼?赵匡胤指着自己身上的御衣说,王朴要是长寿些,我可当不了皇帝。可见对这位前朝同僚的敬重。继起的宋朝正是相沿了周世宗和王朴的“取天下之策”,在这一方略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了修正和完善,才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王朴《平边策》的不朽价值。

05、感言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进金玉之言的王朴堪称大才

浩浩汤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来不缺少气势磅礴的雄文;洋洋洒洒,古今数十代朝政中,从来不缺少指点江山的英才。

但是,文人以文笔为治世之器具,为心声之媒介,要能“载道”,要能“承德”,要能“经世”,要能“致用”,所以,我们结合时代环境下的历史要求,必须为《平安策》这样的治世良策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让人醍醐灌顶的奇文,而不是悲春伤秋的感慨;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让人思有所获的琼浆,而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平边策》和《隆中对》皆是文人的使命

《隆中对》为刘备描绘了一个美好愿景,《平边策》为了周世宗提供了一个盛世前途,其本质上都是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可叹、可敬、可学!

虽然,刘备功败垂成,柴荣天不假年,《隆中对》和《平边策》都没有在当事人手里得到彻底的实现,但是,悠悠岁月、滚滚红尘,在历史车轮傲然前行的轨迹中,诸葛亮、王朴这样的智者、贤者自身的光芒永远无法掩盖。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隆中对》的地望为何有争议?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成就事业出谋献策的?

隆中对既然作为一个战略方向,那么它自然要接受后世的非议与校验,我们先来看下隆中对部分原文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隆中对最具争议的是横跨荆益,就是取得四川与荆州两地,然后上将出兵宛城与洛阳地区,刘备则率领大军亲自出征秦川(陕西地区),后世非议最关键一点是分兵,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河南南阳洛阳一带,一路是陕西西安一带,这两地不但距离远,而且中间山脉纵横信息也不流畅,能不能达到协同作战还不够确定。

其二,蜀汉兵力本来就不多,诸葛亮的兵分两路使得本来就少的兵力就更少了。

其三,兵分两路意味着后勤补给线变成了两条,这就增大了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

后世非议诸葛亮的隆中对不外乎这几点,但是在这里本人想为这个千古名篇《隆中对》平反。首先隆中对的战略核心是横跨荆益,取得四川与湖北湖南两地部分,这一点是诸葛亮在天下形势下为刘备做的选择,形势定人势,当时的北方被曹操统治,仅凭刘备已经无法与曹操抗衡,更别说去跟曹操抢地盘了,江南地区是孙权已厉三代了,根基稳固,士族大家都支持,刘备想要与之争夺困难极大,所以当下的形势是刘备没得选,要不横跨荆益,要不寸土都没有,所以横跨荆益本身没有错。再来说下分兵,分兵自古有之,我们敢说毛主席就一次也没分过兵么?战场瞬息万变,灵活运用兵马本来就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分兵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的兵分两路,诸葛亮是说荆州兵攻打河南南阳地区,刘备率领益州兵攻打秦川,那么有一点我们不知道,谁是主力?诸葛亮在后来的第一次北伐中就来了一次声东击西,也是兵分两路,赵云为疑兵,诸葛亮为主力,所以才能占领陇西,那么隆中对是否也是诸葛亮的一种计谋呢,一方为主一方为辅。历史终究是过往云烟,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史书留下的只言片语便肆意猜测,两千年前的事后人谁又能说看的很清楚。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历史上,有哪些可以和《隆中对》媲美的战略规划

李世民刘文静狱中对,为李唐起兵做战略规划。
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
文静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

还有这样的文章吗。隆中对 平边策

挺多的,比如周瑜的二分天下论,华歆的止战疏,羊祜的请伐吴疏(与诸葛亮的出师表齐名)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智慧|平边策的战略思想才能理解它为何能媲美隆中对》感兴趣,还可以看看《西班牙残忍节庆活动 半吨重蛮牛互牴双亡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令人恐惧的史前巨兽,史前最厉害的巨兽

下一篇:1968年彭德怀被关狱中严审,遭车轮战折磨,周总理也救不了他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