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写到了武大郎、宋惠莲、李瓶儿和西门庆等人的死对他们的丧葬风俗的描写有一些差别,其中有土葬,也有火葬,尤以对李瓶儿的丧葬描写最为生动和详细。从李瓶儿的丧葬过程,可以看到明代的丧葬风俗有如下17个步骤:
1.定棺材。一般是人死后才去寻棺材板,也有病人垂危时用棺材来冲秽气的。
2.穿衣。人刚死,趁尸体尚温,快速给死者穿上早已准备好的衣服。穿衣服时不能哭,据说活人泪落到死者身上,死者在阴间要带灾受罪。
3.移铺。穿好衣服后,要将死者从卧室移至正堂,用门板搭一临时床铺停放,称为“凉尸床”。并在死者脚旁点上一盏随身灯,又叫长命灯或引魂灯,意在帮助死者赴阴间照明。
4.请阴阳先生批黑书,说禁忌以及确定破土安葬日期。
5.报丧。派人通知自己的亲戚、好友及时赶来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并参与安排丧事。
6.穿孝、搭彩棚。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丧服分为五种:一是斩衰,三年素服;二是齐衰,一年素服;三是大功,九月素服;四是小功,五月素服;五是缌服,三月素服。儿女、侄孙、奴婢、丫鬟等晚辈都要表白鞋,穿孝衣。彩棚又叫灵棚。
7.传神子。让画士给死者画遗像,以示敬重和纪念。
8.吊丧。这是亲友的吊唁活动。接到报丧的消息后,亲友们陆续前往,在灵堂前给死者行礼,或跪下,或叩首。
9.小殓。用布遮住死者的脸,布条束缚死者的腰,给死者口内放一颗珠子或一枚铜钱,谓之“噙口珠”或“噙口钱”,使人不见其尸形。小殓时,家人要哭。
10.执事理丧。请执事人主持丧事,写出执事单,各执其事,张贴在影壁墙上,以示通知。
11.大殓、念倒头经。这两项活动同时进行。大殓之前,先请僧人念“倒头经”,全家披麻戴孝,亲邻朋友吊问上纸祭奠,抬尸人棺,在棺材内添放衣物,四角安放银子,钉长命钉,行香。
12.过七。人死后,每七天算一七,也称首七,依次有二七、三七、四七、五七等。灵柩在家中最多停放“七七”四十九天,必须发引入葬。每逢过七,家人都要到灵前或坟前祭奠,或请僧人或道士念经做法事等,以超度亡灵。
13.破土、发引、埋葬。
14.回灵。埋葬的当天后晌回灵。比如吴月娘坐魂轿,抱神主、魂幡,陈经济扶灵床,鼓手细乐、十六众小道童吹打。然后在死者生前所住房中安放灵位。
15.五七。请道士做道场,炼度荐亡,全称为“青玄救苦颁符告简五七转经水为炼度荐扬斋坛”。时间长达一昼夜,人数多至二十四道众。
16.断七,焰口施食。古人认为,到“七七”时死者必定转生,所以到第四十九天时,要请僧人或道士诵经,做最后一次超度亡灵,称为“断七”。
17.百日。死后一百天,一般都念经烧灵,或请道士念经超度,或请僧人做水陆道场。
除土葬外,明代还时兴一种火葬,如武大郎死后,就是被火化的。火葬在下层百姓中比较盛行,一是花费少,二是比较简便,三是受佛教影响,认为火葬后可以升天。
明朝丧葬风俗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各种追悼祭奠仪式中,往往僧道并举,僧道轮番举行法事;二是停柩的时间很长。西门庆和李瓶儿死后,都停了二十八天才安葬;三是人死后至埋葬之前,鼓乐不绝,宴席不断,整日吹打。
参考资料:《金瓶梅词话》《金瓶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