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课本上有这么一则成语故事,名为“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特别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有蜡烛,所以晚上便无法读书。当时他的邻居有蜡烛,但光却照不到他家里来。为了把光引过来,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洞。从此,匡衡晚上就凭借“偷”来的光读书。
后来他免费到县里一大户人家打工,条件是希望主人能让他读遍家中藏书。主人深受感动,让匡衡随便看,匡衡也因此成为大学问家。匡衡凿壁偷光,坚持学习的精神让人感动。但他长大后发生的事情,很多老师却不愿告诉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匡衡长大后的故事。
匡衡虽然通过刻苦的努力使得自己博学多才,但他一开始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当时汉朝规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成绩为甲科者,可以做郎中;成绩为乙科者,可以做太子舍人;成绩为丙科者,补为文学掌故。匡衡一连考了九次,才勉强考中丙科,成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虽然匡衡地位不高,但他对《诗经》的造诣却很深。不仅受到当时经学家的推崇,而且还受到当时太子汉元帝的赏识。汉元帝继位后,就提拔匡衡做了郎中。不久之后又升迁他为博士、给事中。后来汉朝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祸,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匡衡趁机引用诗经中的典故,劝说汉元帝“亲贤臣、远小人、废奢靡、勤节俭”。然后他又在民间进行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经过匡衡的一番努力,四海归心,汉元帝对他也很满意。
为了表彰匡衡的功绩,汉元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匡衡成为代丞相,封安乐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真正是做到了位极人臣。后来汉元帝宠幸宦官石显,不仅加重百姓赋税,而且还让朝内结党营私,整个朝堂乌烟瘴气。汉成帝继位后,匡衡便上奏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所做的一系列坏事。
石显被除掉后,汉朝吏治恢复了清明,但匡衡也被贬为了庶民。为什么呢?原来在匡衡收集石显及其党羽的罪证时,石显等人也没闲着。他们发现匡衡利用郡图的失误,非法贪污扩大了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匡衡被人揭发后,被汉成帝贬为了庶人。匡衡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到老了却晚节不保,致使千年道行一朝丧。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