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这些词语代表的是年龄。这些词语,有的出自于古人诗词,有的另有出处,只是在诗词中常见而已。
例如豆蔻,代表十三四岁,出自杜牧绝句《赠别》。古稀,代表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诗。
一、豆蔻大和九年(835年),晚唐诗人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时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 。作有七言绝句《赠别二首》, 其中一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所称的“豆蔻”,形容指女孩的年龄段在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花,嵇含《南方草木状》云: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
北宋时,著名的词人秦观《满庭芳》中写道: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化用的就是杜牧的两句诗,一句:豆蔻梢头二月初;另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 。
二、及笄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 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宋·刘黻《 贤女祠》诗云:
山崦人家聚,路旁贤女祠。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
古木有生意,清潭即旧知。吾宗女犹尔,况复号男儿。
据说,这个贤女姓刘,在及笄时,父亲将他许给了蔡家,不久就改了注意,嫁给了吴氏男子。但是吴氏命短,刘女之父又想把女儿再嫁给蔡氏。
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女儿说,当年已经辜负了蔡氏,如今又让我辜负吴氏。于是投水而亡。
三、知天命知天命有两个意思,其一,宋朝诗僧释智圆《读项羽传》诗云:
发叹虞姬势已穷,乌江此夕丧英雄。当时若也知天命,佐汉应居第一功。
《读项羽传》里的知天命,是指项羽不识时势。
其二,唐朝宰相张说(yuè)(667-730年),曾经因得罪姚崇而被贬谪到岳州,曾有诗《岳州夜坐 》云: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五十知天命,即五十岁。典出《论语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张说在岳州写这首诗时,正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第二年苏颋担任宰相,想办法把赵说调到荆州去了。
四、花甲有个关于张先和苏轼的民间传说,据说张先八十岁娶妾,而且在娶亲时还得意地作了一首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也很有意思,也作了一首词调侃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有多个版本,最有名的版本就是苏轼这个。
五、古稀诗圣杜甫有七言律诗《曲江二首》,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颔联是借义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对七十。学诗的时候,讲到对仗,都会把杜甫的这首七律作为诗例。
古稀,代表七十岁。
六、耄耋曹操有《对酒 》诗云:
对酒歌。太平时............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七、期颐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一般指一百岁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汉乐府《满歌行》云:
但当欢乐自娱。
尽心极所嬉怡。
安善养君德性。
百年保此期颐。
宋朝赵抃《故吴丞相充挽诗三首》, 其一 :
富贵三朝老,公忠百辟师。
跻民复仁寿,与国系安危。
圣意加优注,荣途亦屡辞。
人嗟五福内,独不享期颐。
嗟叹吴丞相享受了五福中的四福。《尚书》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即吴丞相享受了五福的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但是没有享受到长寿百岁,因此说“独不享期颐。”
吴丞相,可能是王安石的亲家公吴充。
结束语古人称年龄不用数字,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对于这种代称不熟悉了。 主要原因,还是平时说话作文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101|胡应麟评价张蠙,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