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包公身上的奇闻趣事
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宿馆主事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清正廉明: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即端州知府)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也是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距离肇庆市十多公里,羚羊峡下西江河中心有个砚洲岛,传说是因包拯在端州为官时,奉诏回京时坐船途经羚羊峡口,骤被狂风恶浪困阻。包拯自思为官清正,为何离去之时江河不平,查问原因,原来随从收了当地人临别送赠的一方端砚。包拯便把此方端砚抛下江中,随即风平浪静。后来那方端砚竟化成沙洲,称为“砚洲”。故此,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成洲”的典故。
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嘉祐四真之名。
开封包公湖:包公湖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内湖的宋朝古城墙内,处于古城的西南角。传说北宋时黄河发大水,淹没了开封府衙,包拯的阴阳镜落入水中,形成今天的包公湖,开封至今还流传着“死包公铡了活知府”的故事。
合肥包公祠 :又名包孝肃公祠,位于今安徽合肥,合肥的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墩上的建筑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在墩上建包公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并有包拯塑像。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在包拯像前,陈列着传说中包公生前处决犯人的三具铜铡。祠东还有一口水井“廉泉”,传说廉泉会因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会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湿难咽,像有芒刺封喉。
合肥包河:包河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传说包拯幼时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家乡人民为纪念包公把这条河取名叫“包河”。
肇庆包公祠:北宋熙宁年间,肇庆(古称端州)老百姓为纪念曾任过知州的包拯,修建包公祠,引来成千上万人朝拜。
(本篇完)
包拯的小故事有哪些?
1、包公审乌盆
扬州商人李浩,从外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共度中秋节,途中遇见卖缸盆的人丁干。丁干见李浩身怀巨款,把他骗回家,一斧头杀之,与邻居江万里合力将尸体焚毁。
与陶土混合制成乌盆,翌日,丁干将乌盆卖出,被书生王进购进。书生把乌盆带回,突见盆中之水变为血水。李浩鬼魂更现身向王进诉说冤情,并请他代向包拯告状,王进允之。
李浩请王进将其魂魄带回家,与此同时,乌盆往开封府寻冤之说也传遍镇上。江万里闻之甚为惊恐,与丁干商量,欲杀王进灭口,夺回乌盆。江万里欲杀王进时,李浩现身相救。
江万里慌张逃走,并遇浩之妻云娘。李浩回到家中,见到妻儿不禁悲从中来,相云娘述说相思之苦及遇害经过。云娘与王进带乌盆到开封府鸣冤,可惜,李浩鬼魂为二门神所阻。
不得入内向包拯现身陈冤,包拯谓二人之说为一派胡言,不受此案。乌盆伸冤一案成城中佳话,卖乌盆的魏老板前往丁干处探问并怀疑他与命案有关,希望拿些好处,丁干对他杀念骤起。
包拯对此案亦感诧异,派张龙赵虎访查。但魏老板夫妇已被杀害,只剩血刀一把。包拯下令各路人马全力侦查此案,展昭暗中查探,觉得烧乌盆的丁干及江万里嫌疑最重,包拯下令速拿审问。
另一方面,丁干等人到王进处欲取回乌盆,王进坚决不透露云娘母子下落。怎料一日,王进到云娘家时,丁干也尾随赶到,挟持小孩要回乌盆,幸李浩施法吓走丁干。
云娘再带乌盆夜往开封府,李浩终能现身申明冤情。丁干与江万里起冲突,把万里杀掉并逃难,庙中遇云娘母子。
丁干向云娘请罪,希望能一笔钩销,此时,开封府众人出现,所见其自述罪过,立即缉拿归案,并以大铡候刑。
2、两个女人抢小孩的故事
宋朝初年,在河南的王庄,李家和刘家的媳妇在同一天都生了一大胖小子,两个孩子长得有点象双胞胎。可是李家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
李家两口子悄悄的把孩子埋在自家的后园子里了,不让左临右舍知道,准备找机会把刘家的孩子偷来。一天机会来了,李家媳妇趁刘家媳妇上地,偷偷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
刘家两口子和乡亲们在周边各庄找了两天,不见孩子的踪影。第三天上午,刘家媳妇去李家串门,一进屋发现在摇篮里睡觉的孩子正是自己家的孩子。
两个女人为了争夺这个孩子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一个老者建议她们去开封府找包公给断。两家人带着小孩来带了开封府。包公升堂断案,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
但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时包公发话了:“你们在大堂上抢孩子吧,谁抢去孩子就归谁。”两个妇女开始抢孩子,一人拽小孩一只小胳膊,刚一用劲小孩大声哭叫。
刘家媳妇马上松了手,孩子被李家媳妇抢了去。这时,包公惊堂木一拍,“大胆李氏,你偷刘家孩子,还不从实招来。”包公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站了起来说:“你们想一想。
一个多月的孩子,嫩骨头嫩肉的,他的亲妈妈能舍得使劲拽吗?使劲抢去孩子的妈妈一定不是亲妈妈。”这时就听堂下李家两口子说:“我们认罪了,孩子是我们偷的。”
3、小友钱包被偷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
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
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
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
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
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
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
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4、包公阴阳判
在京城大街上,一名身穿蓝色衣服的男子紧追一名女子,该女子在开封府的门前中箭,被府内的人得救。展昭上前追那名蓝衣男子,发现那名男子和另一名女子正在打斗。
该女子名为九奶奶,是当时震远镖局总镖头妻子的丫鬟。九奶奶在江湖中受到何路英雄人士的敬仰,威望很高。而那名中箭的女子名为张怡芬,是神算子的弟子,也是九奶奶所要找的人。
蓝衣男子再一次进开封府行刺张怡芬,被展昭等人救下。在危急时刻,蓝衣男子使出暗器竹蜻蜓脱身,当年的震远镖局总镖头就是死于竹蜻蜓,可见竹蜻蜓的威力。
该名男子名为阿星,是枢密院的人,也是禁军指挥官。他与文耀庭是同门师兄弟,并受文耀庭的差遣,曾经联合将魏总镖头杀死。文耀庭怕事情被抖露出去,于是将阿星杀死。
张怡芬已经料到阿星会被杀死,于是说出自己中毒箭而没有中毒的原因:当年她的师父被人杀害,毒药天绝散被偷,放在竹蜻蜓上的毒药就是这种剧毒。
因为他喝了师父的神仙露。所以百毒不侵。后来他来到洛阳以算命为生,遭到阿星的追杀。最后张怡芬被九奶奶留下,让她帮忙寻找震远镖局唯一的传人。
5、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包拯有哪些事迹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2、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3、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扩展资料:
官场新秀“老愤青”打破潜规则
42岁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
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确实发出了不少声音,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比如要求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主张强国策略等等。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无下文。此时,离他入主开封府尚有12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