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帝国政治的实质其实就是权斗,而权斗的核心则是国家最高统治权的归属。中国封建时期,统治权归于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皇帝是人,也有生老病死,一旦死亡,选择继任者就会非常棘手,虽然也有嫡长子继承制度,但那是骗老百姓的把戏,真正拥有政治实权的人物根本不会将这种约束放在眼里。
所以,中国的帝位转移,历史上不外乎两种,一是顺利继承,另一种便是通过残酷的内部夺权再接任。后周皇帝柴荣去世,继任者是个只有七岁的梁王柴宗训,史称周恭帝。史书中称“主少国疑”,所以当时后周朝野议论纷纷,社会很不稳定,最后赵匡胤被属下“黄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取代了小皇帝,正式建立起了大宋王朝。
其实皇帝岁数小,在中国历史很多,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譬如康熙登基时也是八岁,却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国家治理的稳如泰山。后周的周恭帝之所以让后周国民疑虑,下属蠢蠢欲动,其实主要原因是宫廷内部没有实权人物为其撑腰,假如有类似宋英宗皇后高滔滔这样的女强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戏码恐怕很难表演下去。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从后周的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政权,总是或多或少有些理亏,所以,上台后,对于柴荣的遗属并没有痛下杀手。宋朝建隆六年,即公元九六二年,迁周恭帝柴宗训居房州,就是现在的湖北房县,开宝六年,也就是公元九七三年,柴宗训病死在房州。虽然有各种对于赵匡胤毒杀柴氏子弟的说法,但是,至少历史的记载没有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不过历史很吊诡,宋太祖想尽办法的夺后周的政权,绝想不到他病亡之时自己也遭遇到被夺权,这次不是外姓人,而是自己的亲弟弟。
开宝九年,即公元九七六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病重,宋皇后便派亲信宦官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商量安排后事。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弟赵光义手中掌控着庞大的政治资源,早就开始窥视帝位,他收买王继恩为自己的心腹,当他知晓宋太祖病重之后,立即与自己的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宦官王继恩接受皇后的命令,却并没有去召宋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跑去晋王府通知了赵光义。赵光义听到王继恩带来的消息后,当下作出判断,认为这是夺权的难得机会,不可错过,随即进宫。
赵光义进入皇宫后,不等通报,径直来到宋太祖的寝殿。王继恩给赵光义通报完宋太祖病危的重大信息回宫后,宋皇后立即问他,赵德芳是否入宫,王继恩如实相告,赵德芳没来,倒是“晋王至矣”!宋皇后一听赵光义进入皇宫,大吃一惊,立刻知道事情已经有了大变化,而且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宋皇后只得退而求其次,保命要紧,马上向赵光义祈求,“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一词,在宋代其实是皇帝尊称的一种,宋皇后的话已经明白无疑的将赵光义当成未来的皇帝了。赵光义看到大事已经成功,爽快的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而赵光义进入宋太祖的寝殿,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谜团一直没有解开,倒是史书的记载颇让人浮想联翩,“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宋太祖随后便去世,而“斧声烛影”,则变成了千古之谜。
当然,野史记载还有很多说法,譬如说宋太祖听闻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命不久矣,便急召赵光义到宫里酌酒对饮安排后事,当时宦官和侍卫都不让在场,只能从远处望,就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有时候离开座位,作推辞的模样,后来又看到宋太祖拿柱斧砍地上的雪,大声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最后,宋太祖宽衣就寝,赵光义当晚也留在皇宫之内。就在这天的凌晨,赵匡胤便死去了。甚至还有说法,因为赵光义调戏宋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被宋太祖发觉,便拿玉斧砍赵光义,所以,宋太祖一气之下,就死去了。等等这些说法,基本上属于以讹传讹的街谈巷议,真实性极低。
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太宗赵光义,在后周时代便戎马生涯,竭力辅佐兄长赵匡胤。他参与组织“陈桥兵变”,北宋建立之后,便担任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重要将领,后来又担任京畿重地的一把手,开封府尹,权力在宰相之上。甚至在太祖外出时还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看守朝政。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死去后,他接任帝位,并不突兀。只是兄终弟及这种继承制度,在秦代以后,出现极少,赵光义的登基,这在当时不管体制上还是社会舆论上都显得缺乏合理性。所以,赵普专门搞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来帮助赵光义在继承帝位的事件上进行“解套”。
赵普在宋太祖死之前,已经因为贪赃枉法被罢免宰相职务,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赵普适时的提出“金匮之盟”事件,据他说,在宋太祖建隆二年,皇太后杜氏临死之前,曾经召集赵普入宫立遗嘱。当时杜氏故意问宋太祖,大宋天下如何得来,宋太祖安慰母亲说,这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劳。杜氏立即反驳说,不是这样,大宋之所以能够得天下,皆因柴氏让幼主让位的缘故。如果后周有年长君主,大宋如何能够建立。所以,要求宋太祖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如果死去,则传位给弟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去才能传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因为只有年长的君主才是国家社稷的“福气”。宋太祖眼见母亲即将离世,只得无奈听从母亲“隔代指定”的遗嘱,杜氏不放心,还让赵普当场在塌前记下这些话,并作为誓书,藏在金匮之内,并且将其托付给可靠的宫人掌管,这便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既然已经出现,任何有异议的人都无话可讲,反正宋太宗按照赵普提供的情况找到金匮,打开一看,果然有这个誓书,至于真假,自然没人敢去质问。况且赵普作为两朝元老、开国元勋,站出来有根有据的讲述这件事情,稍有政治头脑的人,立即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重要政治信号。宋太宗赵光义大为高兴,当即让赵普出来“主持工作”。不过,赵光义登基后,并没有按照母亲杜氏的要求,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美,反而借故治了赵光美的罪。
《宋史》中记载: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太宗)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可见宋太宗赵光义执政的初期,内部政局并不稳定,暗中围绕继承权的斗争还在继续。而赵光义对于自己的侄儿被拥戴为皇帝的可能性是极为敏感的。就在同年的八月,赵德昭劝宋太宗应该对攻灭北汉的将领赏赐,赵光义终于将心中暗藏的愤怒宣泄出来,赵光义大怒,呵斥赵德昭:“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赵德昭一看皇帝叔叔发怒,深知灾祸降临,也许是为了避免赵光义株连其家族,回家后,便取“割果刀”自刎而死。
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病死,两个威胁赵光义皇帝位的最重要的侄儿的接连去世,预示着赵光义的帝位已经非常稳固了,而政治上再也没有任何对手可以威胁他的皇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