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发布时间:2023-11-10 05:02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当死亡降临,人是如灯熄灭还是灵魂永生?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死亡的思考。生命终结,身体的归宿该归于何处?

随着生死意识的觉醒,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殡葬行为,土葬、火葬、天葬(鸟葬)、野葬(弃野)、悬棺葬等等。其中要数土葬最为广泛和长久,也最符合国人的传统意识。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然而几十年来,根据国情的改变,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火葬。剧变的殡葬方式导致争议不断。

几年前,北大教授吴飞出言建议恢复土葬,更是将这个全民关注的问题推到风口浪尖。

那么,人们意愿倾向火葬还是土葬?利弊何在?政策改变的原因和趋势又是什么?

一、土葬深入人心,火葬推行步步受阻

关于死亡后的归宿,中国俗语里不乏“入土为安”“落叶归根”之类耳熟能详的成语。

这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生死观念,也是传承至今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意识。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当传统与发展政策产生碰撞,毫无意外会是一场经久不衰的战争。

然而纵观华夏历史,殡葬行为并不是古往今来,一成不变的。

即便是人们口口相传,习以为常的土葬习俗和礼仪,也是慢慢在民族、地理条件、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制约下,逐渐出现并流传。

千年传承,一朝打破。

1956年4月27日,国家发布《倡议实行火葬》“宣言”,成为中国殡葬改革里程碑式的存在,也强势了打破传统殡葬习俗的平静局面。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宣言中推行火葬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看风水,选墓地,修坟茔,美化阴宅。其间种种,都是对土地资源的侵占与浪费,导致农村的耕地年复一年的减少,无法利用。

水泥石块覆盖土地,历久弥新。属于生态环境中人为的不当干预,会对自然的和谐起到破坏的作用。

其二,破除封建迷信,铺张浪费。

中国人坚信“土者,人之所命者也!”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建灵魂和迷信观念深入骨髓。在人死后,身后事被当作儿孙后辈的积福事,常常奉行厚葬大葬。“生而不养,死后大葬”“葬礼奢靡,福泽后辈”等情况层出不穷。

为了打击封建迷信,促进移风易俗,火葬成为大势所趋。

宣言发出后,火葬的推行逐渐遍布全国。率先从城镇执行,随后朝着周边农村、山区等层层扩展。

然而农村地区,传统生死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对于突如其来的政策改变,依旧接受无能,反抗和争论一直都在。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部分农村的老人奉行入土为安,早早备好喜棺。还没等到自然逝世的那天,就等来了强制火葬的消息。于他们而言,死后不能保留全尸,还要被焚烧,不亚于古代的“挫骨扬灰”。心理冲击巨大,无法接受。

更有甚者在“一刀切”的日期到来前,选择人为结束生命,只为错开强制火葬的执行。

除了火葬的方式,还要火葬的目的也并未完全实施。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火葬场等设施无法集中在区域里,导致如果强制火葬,其中将要消耗的人力、金钱、精力,比起土葬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就算执行了火化,骨灰盒送回家中,该有的仪式,备好的棺材墓地和土葬如出一辙,并未起到礼葬薄葬,返朴归真的作用。

加上偏远地区的人心凝聚力,在死亡这样悲痛的人生大事上,民情舆论和强硬政策之间的冲突,也尤为严重。

农村面临的问题还未解决,城镇强制火葬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当城镇居民人口日渐递增,衰老死亡的数量年复一年的增大。生活尚在艰难喘息,死亡又成为难以负担的压力。

首先是经济负担。要火葬,从人落下最后一口气,就要开始按程序走完最后一程。殡仪车、停尸费、告别仪式、火化费等,一项一项皆是支出。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走完程序,墓地又成了大问题。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为房子奔波,那死后的“阴宅”,依旧在延续生前的压力。

墓地的价钱不亚于房子,水涨船高,墓地的价钱也让太多人直呼“死不起”。像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2016年墓地就达到每平米最高20万元的价格,相当于上海豪华小区汤臣一品的价格。

再说火葬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每天的火化人数在4.1万左右,火化一具尸体需要消耗10-15公斤的柴油和20度左右的电,而这些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一辆小汽车行驶800公里的损耗。

尸体在火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处理不当排放到空中,很大概率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此外火化产生的浮尘,也会影响植物生长。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无论是文化因素还是环保意义,火葬所存在的诸多弊端,无法让人忽视。

二、北大教授建议恢复土葬,有何理由和意义

在推行火葬的若干年里,民情和舆论从未平息过。

基于对社会风向的把控,国家发文称:殡葬改革的方针是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火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但是并不是完全强制群众实行火葬。

国务院也将《殡葬管理条例》第20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更正”。并废除之前的“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的条款。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一系列的改变后,这才逐渐缓解民众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传承千年的土葬除了缺点,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其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就曾提出自己关于恢复土葬的建议。

吴飞教授在人类学领域颇有造诣。曾以人类学方法研究过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也以奥古斯丁为出发点,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古今之变展开过研究。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在人类学进程里,殡葬是无法绕开的主题。于是他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礼。

在对历史与当下进行大量考证和分析后,吴飞教授提出“火葬是将人当垃圾处理,缺乏人文关怀,建议恢复土葬”的观点。观点背后的原因,亦是有理有据。

第一、土葬是人文情感的保全。

中国纯统文化里将生死成为“红白喜事”,稚子降生是喜悦,寿终正寝也是。死亡高贵并且值得纪念。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火葬,将逝者通过处理、燃烧、最终变成一捧白灰。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近乎“垃圾处理”。这是对亡者的亵渎,对后辈情绪的二次创伤。

而土葬能维持逝者的完整面貌,穿着得体,安埋入土,是对逝者最大的保全与尊重。

第二、火葬比起土葬未必环保。

由于火葬技术的停滞不前,目前火化尸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大大超过预期。

并且火化后的骨灰所需要寄存的墓地,依旧占据大片土地,所使用的水泥石材,皆是土地资源的不可利用和不可逆。在农村,骨灰盒放在棺材里下葬的情况依旧不多胜数。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这意味着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民众心里的殡葬意识,绿色殡葬并未从火葬的方式落到实处。

第三、火葬推行的殡葬方式会导致文化断代和流失。

丧葬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之一是“孝”文化。由此衍生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丧葬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是从祭祀中体现出来的。

传统葬礼中包括,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等严谨的步骤,每一步骤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礼仪的重视。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土葬是在礼仪中,传承殡葬文化的方式。殡葬方式的剧变,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断代和缺失,对人类学来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遗憾。

三、千百年来,传统殡葬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吴飞教授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中的习俗、舆论、发展、传承等各种话题,皆是饱含着殡葬的深远意义,这意义远远不是简单的火葬“一刀切”就能一劳永逸的。

殡葬方式在各种层面上对后辈的巨大影响,不可避之不谈。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华夏文明产生的初期,人类还未对自身萌发自我意识时,对待死去的同类就如野兽一般,弃之荒野,任凭其腐烂或者被动物啃噬。

《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到了早期,人类才产生“自我”的意识。这让人类产生思考,也第一次对死去的悄无声息的同类萌发“安置”想法,以己度人,如果是自己死去,愿意被风吹日晒,野兽撕咬吗?

于是在朦胧模糊的殡葬意识下,他们会简单地安置死者,可能会放在某处,遮盖一些柴草,也可能会在他身上堆些土石,或者将其运送到隐蔽的地方,尽可能不被侵扰。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易经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产生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灵魂对后辈可以降福,也可施祸。取决于生者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

受灵魂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人类对待殡葬的认识越发全面。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制度影响,许多新奇多样的殡葬形式随之出现。

像是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树葬(挂于树上)、野葬(弃野)、瓮棺葬、悬棺葬、岩棺葬、洞葬、水葬、海葬、衣冠葬等等。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殡葬制度的重要和完善,在宗教出现后愈演愈烈。

封建统治者,利用利用殡葬制度的玄学意义统治人民群众,极力推行封建葬礼,倡导“慎终追远,重检厚葬”“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 必繁,丘陇必巨”“坟丧必择吉地”等,形成了一整套繁琐复杂的殡葬习俗。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最初也只是指丧葬行业的司仪,以祭祀为基础才慢慢形成儒家思想体系,也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思想核心之一,则是“孝”文化 。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殡葬文化在以“孝”为主旨的发展下,越发完整和主流。孝道思想从古代的丧葬文化中,毫无保留地流传到现在。其中传承了多少传统美德,不言而喻。

无可否认,中国作为殡葬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其1.8万多年的历史文化饱含着中国殡葬文明的古老和精华,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无法掩饰的殡葬文化糟粕。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殡葬礼仪的精华得意延续的时候,也在时代背景下逐渐变味。

老者过世后,择吉地土葬,坟茔豪华,厚葬大葬,演变成活人的炫耀的方式,寻求玄学庇佑的产物。铺张浪费的浮夸仪式下,传统的“孝道”与“郑重”越来越少。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社会背景和经济程度影响着文化改革的方向,殡葬亦是如此。当传统殡葬不再适用的今天,是否可以有别的顺应时代大流的改革方式?能让文化精髓得以保存,千古风俗潜移默化中完成革新?

四、精华与糟粕之间,殡葬改革的出路

推行全面火葬,利弊犹在,任重道远。而土葬的弊端,亦是无法完全杜绝。当今社会的殡葬之路,该如何前行?

趋利避害,以人为本。这是任何民生工程的主旨和目的。对于殡葬,也应该把握这样的方针。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对于城镇,理念革新全面完成,则针对性的需要解决群众关心的实质问题。

将殡葬流程中产生的费用和购买墓地的费用控制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才不会在民众心里产生“死不起”的想法。

与之匹配的仪式和祭祀,可以从简从轻,然而不可没有。亲人离世后,仪式是怀念,也是祈福。殡葬改革的同时,祭祀改革也需全面推行。在传承意义,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崇尚简朴、重在纪念、继承遗志、寄托哀思的殡葬祭祀意义延续下去。

火葬的方式也需持续研究改进,达到理想的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而农村和偏远山区,传统的思想观念犹如附骨沉疴,要想改变绝非几日之功。

民众的殡葬方式则更需要引导和宣传,更多的遵循自愿原则,不宜“一刀切”强制执行,从而引发民怨与冲突。

面对不愿选择火葬的民众,可以以乡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个人也可以提倡平地深埋的葬法。让老人安心,后人有处怀念祭祀。

平地深埋,是一种针对土葬的创新葬地。遵循逝者意愿,摒弃火化缓解。将逝者放入可降解棺材,深埋入地。

埋入后地面不修墓地,不盖坟茔,种棵树以供后人祭拜。土地依旧可以耕种,随着时间流逝,逝者和棺材一起消融于大地。

身后仪式亦要删繁就简,杜绝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

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

真正达到绿色无污染,传承孝道,摒弃殡葬糟粕的理念。

时代犹如乘风破浪的大船,在传承文化的时候,不能忘记推陈出新,在放手改革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循序渐进。

传统殡葬方式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证明。但终究任何文明,都是基于社会进程在发展。

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在平稳民心的同时,大步向前。

参考资料:

《殡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殡葬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先秦至民国:殡葬文化在历史中的“变”与“不变”》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取消火葬恢复土葬让民俗文化延续》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乌拉尔山神秘死亡事件,解说1959年2月登山者集体死亡之谜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非洲社会问题「非洲社会的肿瘤私刑泛滥下的社会秩序困境」

下一篇:从万人迷到酒蒙子景冈山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