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农村生活,一定参加过一些红白事,对于一些红白事的讲究也都有所了解,但同时也对一些风俗感到奇怪。就比如说在有些丧事之后,会有唱戏之类的关节,这种风俗就让现在的年轻人很奇怪,明明是丧事,为什么要办的这么热闹呢?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又是什么?
其实,并非所有的丧事都是有唱戏这样的环节的,一般这种“热闹”的环节,多是出现在一些喜丧之上。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唱戏,而是请响器班子,也就是吹唢呐之类的乐器。
所谓喜丧指的是福满的老人寿终正寝,没有受苦的离开这个世界。比起其它的逝世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是要好上很多的。不过即便说是“喜”,但对是逝者的子女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子女才会用响器来表达情感。而且响器也不是以“热闹”著称,而是为了表达子女对逝者的悼念,以及为灵堂增加意思悲伤和庄重。
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响器也慢慢的变成了戏班子,甚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原来庄重肃穆的氛围也消失不见,彻底变成了热闹甚至是胡闹。这种原本寄托哀思、悼念的文化也慢慢的演变成为了一种陋习。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
大家在农村生活,一定参加过一些红白事,对于一些红白事的讲究也都有所了解,但同时也对一些风俗感到奇怪。
就比如说在有些丧事之后,会有唱戏之类的关节,这种风俗就让现在的年轻人很奇怪,明明是丧事,为什么要办的这么热闹呢?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又是什么?
其实,并非所有的丧事都是有唱戏这样的环节的,一般这种“热闹”的环节,多是出现在一些喜丧之上。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唱戏,而是请响器班子,也就是吹唢呐之类的乐器。
所谓喜丧指的是福满的老人寿终正寝,没有受苦的离开这个世界。比起其它的逝世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是要好上很多的。
不过即便说是“喜”,但对是逝者的子女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子女才会用响器来表达情感。而且响器也不是以“热闹”著称,而是为了表达子女对逝者的悼念,以及为灵堂增加意思悲伤和庄重。
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响器也慢慢的变成了戏班子,甚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原来庄重肃穆的氛围也消失不见,彻底变成了热闹甚至是胡闹。
这种原本寄托哀思、悼念的文化也慢慢的演变成为了一种陋习。
费解的乡俗之一:死了人为什么要唱戏?
哭丧是儒家礼仪之一,出自周礼。是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托对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
哭丧也是一种职业,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扩展资料: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
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
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
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
《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哭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