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吉辰
龙山灵兮,修真可师腾云客
道场巍哉,养性自成洞中仙
按《元氏县志·崇祯志》记载推断,赵维藩先生应该是封龙山的常客,其所作诗文充满了对本县西部的山水的熟知和热爱。搁到现在,是妥妥的一个驴友。而艺文篇的三篇碑记,更是洞悉500多年前元氏风土人情的工具;其中有关岳镇海渎的朝廷祭祀仪轨,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继续文字搜奇之旅,一起将赵维藩先生的《重修修真观记》转换成白话文,看看有什么收获。
《重修修真观记》
修真观在元氏县治西北封龙山,而封龙山则太行一支也。尝考太行龙脉,自云中发来,或伏而卑,或跃而高,蜿蜒逦抵乎石邑。南入吾邑境,崛然峻拔奇秀。山之巅有双井,南有生云塔,又其南为狮子峰与熊耳峰,争雄对峙乎翠微杳霭间。中有白云洞,幽邃深窈,云气滃(weng)然。莫能穷其所至,咸以为神仙之窟宅。
修真观在元氏县城西北的封龙山上,而封龙山是太行山的一个支脉。曾经考证太行山的来龙去脉,它自北起于云中郡(今山西大同)不断壮大来,山势或伏下而卑微,或高耸而巍峨,一路蜿蜒不断到了石邑(现鹿泉故邑)。向南就到了我们元氏境内,平地隆起的高山挺拔秀美神奇。山顶上有两眼石井,南边的是生云塔(元氏八景之石幢生云),再向南是狮子峰和熊耳峰,双峰比高对峙在青翠的云雾缥缈之中。双峰之间有白云洞,幽暗深邃漫长曲折,洞中云气腾涌、烟雾弥漫。找不到洞的尽头,都把这里当作是神仙的洞府。
峰之前,观在焉!中有泉池,冷然洒然,可以涤尘怀,清逸兴;又其前,为封龙石,前瞰大河,疑即昔人所谓醮石者;折而西,曩(nang)有西溪书院,为唐姚敬所栖遁;其下则中溪书院,乃宋初李昉讲业之所,今皆荡然无遗迹。
双峰之前,修真观之所在。观里有泉水池子,池水清凉爽快,可以用来洗去世俗的杂念,洁净超越世俗的兴致。在修真观的前面是封龙石,向前可以向下瞰望大河,怀疑这就是古人们所说的打醮仪式时用的那块石头。从这块石头拐向西,曾经有西溪书院,是唐朝的隐士姚敬栖身遁世的地方;山下就是中溪书院,乃是北宋初年李昉传道受业解惑的所在,现在都荡然无存,没有遗留痕迹。
又其西为龙首峰,下有封龙书院,实汉李躬、唐郭元振、元安熙所藏修。而试剑石则直其东南隅;自巅末出为左翼,有东石堂、东禅院即马鞍寺,黄山之奇清;其西出为右翼,则松垴、全心寨、西禅院、龙池、西石堂、白石历历如星,列寨布于上下。登高远望,大势恍然;若将飞腾翔翥(zhu)者,此古昔所以名为“飞龙山”。至唐天宝十载,易“飞”为“封”,以避乾九五之象辞。
在狮子峰、熊耳峰的西面为龙首峰,峰下有封龙书院,这是东汉的李躬、唐朝的郭元振、元朝的安熙避世修养的场所。而试剑石就在封龙书院的东南方向。在龙首峰山巅向左分出的一侧为左翼,有东石堂、东禅院也就是马鞍寺,黄山之美奇而清幽;龙首峰之西分出的一侧为右翼,则是松垴、全心寨、西禅院、龙池、西石堂、白石山,历历在目如星星,排列着安营扎寨在封龙山的上下。登到高处向远处眺望,看封龙山的大局势就恍然大悟。像即将飞腾、龙翔凤翥的样子,这就是古代所以取名为“飞龙山”的缘故。到了唐天宝十年(751年),改飞龙山为封龙山,用来避讳乾卦中九五之爻的卦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估计赵维藩没有见过汉碑封龙山碑,所以是根据记载而言)
观约近龙之项背也。按《图经》,赵人骆元素入封龙山遇一老人,遗药十粒,曰:“服此不饥,吾乃徐元英也。”言讫化为童子乘云而去。后人即其所立观,因号“徐童”。宋政和癸巳,改以今名,俗呼上观,则对邑中,往时下观而言耳。世代悠远,中间兴废,不可详。
修真观大概靠近龙的脖子和后背的位置。按《图经》记述,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赵人骆元素进入封龙山遇到一个老人,送给他药丸十粒,说:“服用此药丸就不会饥饿,我就是徐元英。”说罢就变成一个童子,腾云驾雾走了。后来,人们就在徐元英和骆元素住的地方建成了道观,因为此事被命名为徐童观。北宋政和癸巳年(1113年),改成现在这个修真观的名字,俗称上观,就是相对于县城中的早年间的下观而称呼罢了。因为时间长朝代远,中间经过多少兴修和废置,已经无法知道详情了。
逮我朝正统十四年,渐就倾圮,止存白石、三清并徐神翁石像(盖即遗药化神之老也),久为浮图所住守。成化间,云游道人王净庵悦其山水,结庐居焉。惟有张白玉莹然者,本山前上张村人也。自幼资性纯朴,不乐俗务。弘治十六年,簪戴入终南山,访道既有所得,知,道匪在远。乃于正德四年归,而师事净庵,相与住修。
到了我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修真观就渐渐的坍塌毁坏了,仅仅剩下白石神君、三清和徐元英神翁的石像了(就是那个送药化作童子的老神仙)。长时间的被头陀僧人居住守护。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年),云游四方的道士王净庵喜欢这里的山水,盖了间茅庐在这里居住。有一个叫张白玉字莹然的人,是封龙山前上张村的人,自幼性格淳朴,不喜欢世俗的事情。弘治十六年(1503年),簪发戴冠仪式庄重的进入终南山(王重阳真人的流派),这次游学深造,当然收获不少。领悟了修为的道路并不在远方。就在正德四年(1509年)从终南山归来。进而拜净庵为师,一起在茅庐中住下修炼。
逾年,师解。莹然毅然以兴复旧规为己任,勤身缩费,募材鸠工。首修三清殿,左右护殿,其后鼎建玉皇殿,左垂则火神殿,右垂则徐神翁殿。又即玉皇殿东筑十楹,以为栖众延客,仓庾厨库之所。缭以周垣,严以三门,像设供器,渐次备具,气象宏厂,规制整饬,黝垩丹碧、蔚乎烂然。居者怡神,见者拭目。足以竭虔妥灵,以还古昔名道场,以与此山名胜,相为雄长。
第二年,净庵师父的元神驾鹤九天。张白玉莹然道长毫不犹豫的以兴复修真观的旧有规模为自己的责任,自己发奋努力,节约开支,募集各类建筑材料,召集技术工匠。首先修建了三清大殿、左右两边的配殿。之后又修建了三足鼎立的玉皇殿、以及左侧的火神殿和右侧的徐神翁殿。之后又修建了玉皇殿东边的房屋十间,用于一众客人栖身,粮仓、厨房、库房的所在。盖好了围墙,分了三进的院落。神像准备了供奉的器具,逐渐都齐备了。气象宏大,规制齐整,黑白红蓝,茂盛光明。居住的心情舒畅,参观的人刮目相看。足以竭尽自己的虔诚安稳神明,已经还原了久负盛名的道家场所,可以与封龙山上的其他名胜一比高下了。
噫!莹然亦健矣。夫经始于正德五年春,讫工于十五年冬。香火严而仙真鉴佑,灵秀著而豪杰挺生,庶其征于将来乎?莹然图山与观、形因所知,谒予为文,勒诸石。夫老氏之道,其所道固也。莹然能清修苦行,悉心毕力,崇其教,新其宫,以增盛于吾邑之名山,且能孝于亲,悌于兄,知向慕乎往圣立教之大端,其贤于窃道之名,浪游昏醉。卒无以自立,而为治世之蠹(du)者,不既远乎!
噫!莹然道长也超乎常人啊!这项工程开始于正德五年(1510年)春,竣工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冬。道观香火旺盛是神仙真人保佑,环境清秀通灵是豪爽杰出人物的支持,也许这正是将来的某种征兆?莹然道长画了一副勾勒封龙山、修真观等名胜的图画、并写了他所知晓的修真观的前世今生,并当面拜托我写篇文章,以刻这些内容在石碑上。老子李耳的理论《道德经》,他所遵循的是不变的。莹然道长能够清修苦行,劳心费力的发扬光大他们的教义,新建他们的道观,并为我们的名山封龙增加盛景,也能孝敬父母爱戴长兄,知道向往羡慕古代圣人立教的大义。他的作为比打着道家的旗号,而四处吃喝玩乐的人贤德多了。那些终究无法自立,甚者成为太平盛世蛀虫的人,差得不就更远了!
顾予未能择胜日、拉良朋、杖藜携酒,遍游西山,探索幽胜,舒啸狮子峰,酌龙湫之水,寻三书院遗址,拍浮醮石、濯(zhuo)缨泉池,息扇丈室,以叩其中之所存,尚或可进乎吾道否也?姑书此,为之记。
回想我没能选择一个好日子,约上好朋友,拄着登山杖、带着美酒,踏遍西山,探索幽静的名胜。在狮子峰上开心的吹着口哨,喝着老龙潭的水,寻找中溪、西溪、封龙书院的遗迹,在修真观前的打醮石上畅饮,在泉池里面洗我的冠缨(语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比喻操守高洁)在那间丈室里享受清凉,以叩问洞中的是否还存有徐元英的药丸,还说不定可以增进我的道行,不是吗?暂且写到这里,作为此事的纪录。
《元氏县志·崇祯志》寺观篇记载,“修真观,在龙山狮子峰前,即唐时徐童观也。岁久观废。宋政和间改名修真,俗名上观。国朝正德间,道士张白玉重修,其徐童事,定赵时中《游龙山记》中。”
仙释篇记载,“徐元英,按《图经》:赵人骆元素入封龙山遇一老人,遗药十粒,曰:“服此不饥,吾乃徐元英也。”言讫化为童子乘云而去。后人于此立观,号曰“徐童”。久废,宋政和癸巳,改名修真,俗呼上观,宜和己亥重修。国朝正德间,道人张白玉重修,邑人赵维藩记”;“黄龙师,修真观前有黄龙洞,余无所考”。
艺文篇元代本县进士赵时中也曾作《游龙山记》,里面也有相关记载,这不是今天的内容,待日后再读。推测古代本地名流,游览封龙山,虽非络绎不绝,但绝可称为流连忘返之地。
作为数次游览封龙山的本地人,元氏八景里面的几个封龙景色,具体在什么地方,我都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个人非资深驴友,多年来参加各个地方的旅行社组团旅游,大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的拍照,证明到此一游而已;再者因时间大都不充裕,只求登顶山巅,错失了沿途的美景与文化。当时还志得意满,貌似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快意。估计要达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才能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景色。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估计和我一样被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也大有人在。五百年前赵维藩先生的做派,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非同凡响,异乎常人。姑且不说他科场得意,高官得作,骏马任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就是看他县志留名、寄情山水,吟诗作赋,高朋满座,也称得上是快乐人生。
读过这篇碑记,能感觉到一位名满天下的读书人,正在通过文字给后人讲述封龙山上的一众景点。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竹杖芒鞋且指点江山。如数家珍般的将这一方胜境,和盘托出。
好似一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资深导游,拿着一张封龙山导游图,信步沟壑,挥汗峰巅,一路走来,道尽奇闻异事,阅遍人间冷暖,看透纸醉金迷,回归田园山水。让游客于不知不觉中涤荡心灵,似懂非懂中归于教化。
道生万物,天地无情,春荣秋谢,圆缺仄盈。而张白玉道长活在当下,放眼未来,十年如一日的重修道观,再复胜境,才是赵维藩老先生为其作记的责任所在。莹然真人持之以恒的做好一件事,其坚毅之品性,功德之宏伟,几百年来无人出其左,本身也值得赞誉。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古今亦然。
神奇多一点
而今天所研读的故事的原点,就是那个文章中的赵人骆元素得遇徐元英。这又有什么具体的记载呢?经网络搜索,得唐代小说《宣室志》 骆玄素篇,记载如下:
赵州昭庆民骆玄素者,为小吏,得罪于县令,遂遁迹而去。令怒,分捕甚急,遂匿身山谷中。
忽遇老翁,衣褐衣,质状凡陋,策杖立于长松之下,召玄素讯之曰:“尔安得至此耶!”玄素对:“得罪于县令,遁逃至此,幸翁见容。”翁引玄素入深山,仅行十余里,至一岩穴。见二茅斋东西相向,前临积水,珍木奇花,罗列左右。有侍童一人,年甚少,总角,衣短褐,白衣纬带革舄,居于西斋。其东斋有药灶,命玄素候火,老翁自称东真君,命玄素以东真呼之。东真以药十余粒,令玄素饵之,且曰:“可以治饥矣。”自是玄素绝粒。
仅岁余,授符术及吸气之法,尽得其妙。一日,又谓玄素曰:“子可归矣。”既而送玄素至县南数十里,执手而别。
自此以符术行里中。常有孕妇,过期不产,玄素以符一道,令饵之,其夕即产,于儿手中得所吞之符。其他神效,不可具述。
其后玄素犯法,刺史杖杀之。凡月余,其尸如生,曾无委坏之色,盖饵灵药所致。于是里人收瘗(yi,埋葬)之。时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夏月也。
里面说的昭庆,是现在的隆尧县。东汉时期设广阿县、之后先后更名称象城、大陆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昭庆县,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名隆平县。隆平、尧山两县在1947年解放后合县为隆尧县。隆平县在古代大都属于赵郡管辖。
骆玄素最后称为骆元素,是因为康熙朝之后,为避尊者讳,所有人名和地名都改动,不能再用玄字,康熙的名字叫玄烨。从此出版的所有书籍,都会避讳当代的帝王,这是出版商必须遵循的惯例。欺君罔上古代是大罪,不想因言获罪就必须遵守。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不再赘述。
看官您好好再读一下赵维藩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对封龙胜境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现在上观犹在,白云洞空,书院再建,封龙飞腾。龙首与熊耳相对,石门携元氏繁荣。古有石幢生云润大地,今看引岗灌渠济苍生。修真观前抚摸尚书乔宇题诗,狮子峰上把酒临风江山如画,远望军民共建截断潴龙兴水利,近抚贤能唱和传承教化比才情。远望的是近代济民之水利,近前的是古代尚书登高之豪情。难辨古今远近,真是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和封龙山上留名的先贤隔空对话,您能说些什么呢?期待与您互动。
下篇文字搜奇,咱们一起学习赵维藩先生另一篇《杜村寺碑文》,看看他的桑梓情怀又有什么不同,因为这就到了他出生的地方,这里有他的青春,也是他长眠的地方,这里是他的归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