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就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国教学水平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愿意来到中国求学,其中清华与北大可谓是“掌上明珠”。
作为国内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两所学府,都是诸多学子梦想着能够考进的目标,能被清北录取那绝对称得上是“象牙塔尖的人才”,综合各方面足以用“优秀”二字来评价。
但高学历并不一定就是高素质,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和学历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就是一件令人倍感震惊的案件:北大才女向清华丈夫投毒,最后法院判处其62年不能假释,就连二人孕育的唯一的2岁儿子,也在无奈之中不得不交由他人抚养!现在,让我们来探究事件的原委。
北大才女与清华才子的邂逅对于每一个高考生来说,考上清华北大足以使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它更像是一种荣耀,但是假如能在求学期间得到一段学霸式的浪漫爱情,这该多招人羡慕啊!今天要分享的这对学霸夫妻就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李天乐女士和清华大学的王晓业先生。
北大才女是个正宗的北京人,从小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因此她的学习也是一如既往的好,李天乐不但能在学习方面崭露出极高的天赋,还时常个人一种亲和感,让人觉得这个女孩十分稳重。
在高中生涯里,李天乐每天都不忘刻苦学习用心钻研,等到公布高考结果的那一天,李天乐果然是金榜题名,被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录取了,一度成为了当时所有同龄人眼中的榜样,也是家人的骄傲。
随后进入北大的李天乐在学习上还是没有丝毫的懈怠,通过自己的努力,四年后如愿考上了化学研究生,还在那里找到了初恋,不过没多久二人就因志向出入分手了。
而她的现任丈夫王晓业也在努力之下,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们在两校的联谊会上互生情愫,在之后留学的日子里互相帮助,很快坠入爱河并在美国完成了婚礼。
夫妻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二人毕业之后很快就取得了美国绿卡,还在美国定居上班,刚开始两人因为彼此间存在新鲜感所以婚姻生活也过得格外幸福。
可日子久了,这种新鲜感也会随之淡化,相反日常工作压力和不理解体恤,导致这对夫妻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直到他们可爱的儿子诞生之后,二人的关系才稍微得到了一点缓和。
但丈夫王晓业却提出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工作,要求妻子辞职回家全身心投入到照顾孩子,这对于要强的李天乐来说,无疑又是个爆发矛盾的导火索,为此甚至还提出了离婚,但由于房子是共同财产所以离婚后的二人还是住在一块儿,但更为过分的是,王晓业经常带着自己的新女友出现在李天乐的面前,这令她十分生气!
忍无可忍的李天乐终走上了不归路由于不堪忍受这般生活带来的折磨,一气之下李天乐就把前夫的新女友赶出了家门,长期在前夫身边的受气和屈辱,渐渐使得这位才女丧失了本性,内心开始变得灰暗恶毒起来,开始采取一系列报复前夫出轨的疯狂行径。事后李天乐便在前夫的饮用水里加入了有害的化学物质致其死亡。
逮捕后的李天乐被美国法院判了62年的有期徒刑,连他们两岁的小儿子也只能终身交由他人抚养,事件一出,尽管许多人不愿相信这一事实,但毫无疑问它是个铁一般的真相。
学霸之间的爱情真的很让人羡慕,两颗聪明脑袋能走到一起的概率有时真的很小,但文中王晓业夫妇的这段爱情后来变成了悲剧,也挺让人感到惋惜的!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过于聪明,才感觉自身有着另一半无法逾越的优越感,谁也不肯让着谁,最终酿成惨案的发生。
结语其实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合,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日夫妻百日恩”嘛,夫妻关系要走得长久,相互之间就一定要懂得理解包容,这样才能促进其正向发展,生活也会更加幸福美满。
这个案例同样也值得我们深思,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存在,也不是什么都能独自承受的,各退一步方可海阔天空!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投毒案?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是谁日常投毒,将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变得瘫痪失明、大脑萎缩?清华“才女”朱令染上怪病,头发脱落,呼吸衰竭,生命陷入危险辗转求助全球专家,竟得出让人奇怪的诊断:为何是铊中毒?“身边的凶手”是谁?获得珍稀毒药,日常投毒,心肠忒坏网友争吵多年,对怀疑人口诛笔伐,到底是TA吗?朱令变得大脑萎缩、瘫痪失明、疾病缠身,但追查不会这么简单结束投毒起因投毒手段及汤山惨状抓捕归案并判决
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是谁日常投毒,将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变得瘫痪失明、大脑萎缩?
朋友们,如果你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是九十年代生人,应该对这起投毒案记忆深刻。
在本世纪初的网络上,比如在天涯社区,这起案件得到广泛讨论,至今都有人关注。
栋子今天想回溯一下这起案件,不谈观点,只谈案件,向不知道的人讲一下,一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前途远大的清华学生,是如何生出怪病,变得大脑萎缩、肢体瘫痪、重病缠身的。
清华“才女”朱令染上怪病,头发脱落,呼吸衰竭,生命陷入危险朱令出生于1973年,生长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聪明灵秀,成绩优秀,还从小学习钢琴与古琴。
1992年,朱令考取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在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物化2班,与她考入北京大学的姐姐堪称一门双杰。
在大学里,朱令可以说是比较耀眼的一颗明珠,是学校民乐队的主力,还是北京市的游泳二级运动员。
如此风姿绰约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孩,可以想到,她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
可是,当1994年她身上出现奇怪症状时,朱令的人生就被摧毁了。
1994年11月24日那一天,朱令突然肚子疼,紧接着全身剧痛,头发开始掉落,不到几天就掉个干净。
住进北京同仁医院后,虽然医生没有查出病因,但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朱令的症状减轻了,头发也慢慢长出来了。
可是等出院后,不到两个月,1995年3月6日,朱令身上又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而且开始感到眩晕。
父母赶紧带着她来到北京协和医院,经过诊断,医生认为特别像铊盐中毒。
奇怪的是,虽然在化学系,朱令从来没有接触过铊盐,怎么会中这样的毒了。
可惜,当时的协和医院没有条件,来化验是否是铊中毒。
朱令的病情急剧加重,不到几天,她脸上的肌肉出现麻痹,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等到3月23日,朱令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协和医院只好切开气管,为她提供呼吸支持,并立即采取置换血浆,缓解朱令的症状。
1995年3月26日,朱令进入重症监护室,并在两天后陷入深度昏迷,连续5个月没有醒来。
辗转求助全球专家,竟得出让人奇怪的诊断:为何是铊中毒?在这期间,协和医院的医生对朱令展开各种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待怀疑的病因。
在那时,朱令的初中同学、在北大读书的贝志诚去看望她,见到年轻漂亮的朱令插满管子躺在床上,只能靠呼吸机活着,受到了极大震撼。
正巧互联网刚进入中国,只有北京大学、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有Internet的线路。
刚接触Internet的贝志诚决定在这上面求救一下,他和室友蔡全清从北大力学系接入互联网,在Internet的新闻网和一些邮件讨论组里发出了求援信。
他用英文介绍了朱令的病况,并向全球专家求救——而这很快就得到了回应。
求援信发出3个小时后,开始有人回复,虽然是表示为朱令祈祷,而之后,就有著名医学专家回复了。
贝志诚一共收到了来自18个国家的大约3000份回信,将近三分之一的专家认为这是“Thallium”中毒,也就是铊中毒。
这与协和医院专家的判断一致,在1995年4月28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经过化验,朱令确实是铊中毒,而且还是两次。
这就奇怪了,朱令平常接触不到铊,怎么可能中毒呢,而且还是两次,第二次中毒还是致死量。
无论如何,怀疑先放一边,医生立刻给朱令服用普鲁士蓝解毒,先让昏迷中的朱令醒过来。
1995年8月31日,朱令苏醒,但因为铊离子长期在体内,损害了神经系统,导致她的视觉丧失,肌体功能遭到严重损伤。
“身边的凶手”是谁?获得珍稀毒药,日常投毒,心肠忒坏检测的种种证据都指向一个方向——朱令是被人投毒的,而且极大可能是身边人日常投毒。
当1995年4月28日检测结果出来后,朱令父母就通过清华大学化学系报警,并在5月7日立案调查。
事实上,在当时的北京,工作中需要使用铊以及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相应的能接触到的只有二百多人。
而且,检测结果显示,朱令是在日常生活中中的毒,更是将嫌疑人的范围缩小到极致。
是的,警方也确定“嫌疑人的范围是很小的”,并强烈怀疑“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我们可以想象到,朱令第一次中毒时,剂量很小,只是让身体出现反应,比如掉发。
等到治愈出院后,嫌疑人再一次投毒,加大剂量,威胁到了她的生命。
据说,1995年4月28日确诊铊中毒后的五一假期,朱令在宿舍的洗漱用品丢失了。
经过两年的系列排查调查,1997年4月,警方传讯了朱令的同宿舍同学孙某,经过8小时的审问后,孙某被家人接走。
但一年后,警方宣布孙某没有嫌疑。
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网友争吵多年,对怀疑人口诛笔伐,到底是TA吗?早在确诊朱令铊中毒后,朱令父母就有怀疑,怀疑对象恰恰就是被传唤的孙某。
关注此事的网友也大多怀疑投毒人就是孙某,从本世纪初就有文章分析,尤其是在天涯社区。
当时有人在天涯发帖子,网名为“孙维声明”的账号予以否认,并牵扯出一系列“相关”人物。
但是,和以往的任何案件一样,谣言随着真相传播,比如“孙某床下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但接着就有人否认“孙某住在上铺”。
还有人扬言孙某说过“朱令父亲走私铊盐,不小心让朱令沾染上”,但紧接着就有朱令同学给予否认。
当年沸沸腾腾的争论,各个与朱令案有牵扯人物轮番“爆料”,像贝志诚、孙维以及他们的同学,但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即使是这样,大多网友心目中还是认为孙某嫌疑最大。
朱令变得大脑萎缩、瘫痪失明、疾病缠身,但追查不会这么简单结束20多年过去了,朱令案基本上经历了三次大讨论,一是刚开始中毒时,二是2005到2007年由天涯社区引起,三是2013年由微博引起。
这么多年过去了,朱令也快50岁了,当年那个风华正茂、前途远大的女青年,已经变成了需要父母侍候的中年妇女。
2013年记者采访过她,当时的她记忆仍然停留在23岁——在她中毒之前。
她至今不能用鼻子呼吸,喉管被切开,只能把过滤干净的空气打进她的肺里,而她一边的肺萎缩地只有拳头大小了。
2013年,朱令一家住进了小汤山医院,在那里平静地生活着。
2020年新冠疫情缓和后,有志愿者探望他们一家,明显地感觉到朱令父母老了。
那时的朱令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连续站立5分钟了,也能连续坐上5分钟了。
可是,她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投毒案?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是谁日常投毒,将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变得瘫痪失明、大脑萎缩?清华“才女”朱令染上怪病,头发脱落,呼吸衰竭,生命陷入危险辗转求助全球专家,竟得出让人奇怪的诊断:为何是铊中毒?“身边的凶手”是谁?获得珍稀毒药,日常投毒,心肠忒坏网友争吵多年,对怀疑人口诛笔伐,到底是TA吗?朱令变得大脑萎缩、瘫痪失明、疾病缠身,但追查不会这么简单结束投毒起因投毒手段及汤山惨状抓捕归案并判决
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是谁日常投毒,将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子变得瘫痪失明、大脑萎缩?
朋友们,如果你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是九十年代生人,应该对这起投毒案记忆深刻。
在本世纪初的网络上,比如在天涯社区,这起案件得到广泛讨论,至今都有人关注。
栋子今天想回溯一下这起案件,不谈观点,只谈案件,向不知道的人讲一下,一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前途远大的清华学生,是如何生出怪病,变得大脑萎缩、肢体瘫痪、重病缠身的。
清华“才女”朱令染上怪病,头发脱落,呼吸衰竭,生命陷入危险朱令出生于1973年,生长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聪明灵秀,成绩优秀,还从小学习钢琴与古琴。
1992年,朱令考取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在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物化2班,与她考入北京大学的姐姐堪称一门双杰。
在大学里,朱令可以说是比较耀眼的一颗明珠,是学校民乐队的主力,还是北京市的游泳二级运动员。
如此风姿绰约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孩,可以想到,她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
可是,当1994年她身上出现奇怪症状时,朱令的人生就被摧毁了。
1994年11月24日那一天,朱令突然肚子疼,紧接着全身剧痛,头发开始掉落,不到几天就掉个干净。
住进北京同仁医院后,虽然医生没有查出病因,但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朱令的症状减轻了,头发也慢慢长出来了。
可是等出院后,不到两个月,1995年3月6日,朱令身上又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而且开始感到眩晕。
父母赶紧带着她来到北京协和医院,经过诊断,医生认为特别像铊盐中毒。
奇怪的是,虽然在化学系,朱令从来没有接触过铊盐,怎么会中这样的毒了。
可惜,当时的协和医院没有条件,来化验是否是铊中毒。
朱令的病情急剧加重,不到几天,她脸上的肌肉出现麻痹,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等到3月23日,朱令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协和医院只好切开气管,为她提供呼吸支持,并立即采取置换血浆,缓解朱令的症状。
1995年3月26日,朱令进入重症监护室,并在两天后陷入深度昏迷,连续5个月没有醒来。
辗转求助全球专家,竟得出让人奇怪的诊断:为何是铊中毒?在这期间,协和医院的医生对朱令展开各种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待怀疑的病因。
在那时,朱令的初中同学、在北大读书的贝志诚去看望她,见到年轻漂亮的朱令插满管子躺在床上,只能靠呼吸机活着,受到了极大震撼。
正巧互联网刚进入中国,只有北京大学、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有Internet的线路。
刚接触Internet的贝志诚决定在这上面求救一下,他和室友蔡全清从北大力学系接入互联网,在Internet的新闻网和一些邮件讨论组里发出了求援信。
他用英文介绍了朱令的病况,并向全球专家求救——而这很快就得到了回应。
求援信发出3个小时后,开始有人回复,虽然是表示为朱令祈祷,而之后,就有著名医学专家回复了。
贝志诚一共收到了来自18个国家的大约3000份回信,将近三分之一的专家认为这是“Thallium”中毒,也就是铊中毒。
这与协和医院专家的判断一致,在1995年4月28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经过化验,朱令确实是铊中毒,而且还是两次。
这就奇怪了,朱令平常接触不到铊,怎么可能中毒呢,而且还是两次,第二次中毒还是致死量。
无论如何,怀疑先放一边,医生立刻给朱令服用普鲁士蓝解毒,先让昏迷中的朱令醒过来。
1995年8月31日,朱令苏醒,但因为铊离子长期在体内,损害了神经系统,导致她的视觉丧失,肌体功能遭到严重损伤。
“身边的凶手”是谁?获得珍稀毒药,日常投毒,心肠忒坏检测的种种证据都指向一个方向——朱令是被人投毒的,而且极大可能是身边人日常投毒。
当1995年4月28日检测结果出来后,朱令父母就通过清华大学化学系报警,并在5月7日立案调查。
事实上,在当时的北京,工作中需要使用铊以及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相应的能接触到的只有二百多人。
而且,检测结果显示,朱令是在日常生活中中的毒,更是将嫌疑人的范围缩小到极致。
是的,警方也确定“嫌疑人的范围是很小的”,并强烈怀疑“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我们可以想象到,朱令第一次中毒时,剂量很小,只是让身体出现反应,比如掉发。
等到治愈出院后,嫌疑人再一次投毒,加大剂量,威胁到了她的生命。
据说,1995年4月28日确诊铊中毒后的五一假期,朱令在宿舍的洗漱用品丢失了。
经过两年的系列排查调查,1997年4月,警方传讯了朱令的同宿舍同学孙某,经过8小时的审问后,孙某被家人接走。
但一年后,警方宣布孙某没有嫌疑。
那么,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网友争吵多年,对怀疑人口诛笔伐,到底是TA吗?早在确诊朱令铊中毒后,朱令父母就有怀疑,怀疑对象恰恰就是被传唤的孙某。
关注此事的网友也大多怀疑投毒人就是孙某,从本世纪初就有文章分析,尤其是在天涯社区。
当时有人在天涯发帖子,网名为“孙维声明”的账号予以否认,并牵扯出一系列“相关”人物。
但是,和以往的任何案件一样,谣言随着真相传播,比如“孙某床下找到了朱令的咖啡杯”,但接着就有人否认“孙某住在上铺”。
还有人扬言孙某说过“朱令父亲走私铊盐,不小心让朱令沾染上”,但紧接着就有朱令同学给予否认。
当年沸沸腾腾的争论,各个与朱令案有牵扯人物轮番“爆料”,像贝志诚、孙维以及他们的同学,但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即使是这样,大多网友心目中还是认为孙某嫌疑最大。
朱令变得大脑萎缩、瘫痪失明、疾病缠身,但追查不会这么简单结束20多年过去了,朱令案基本上经历了三次大讨论,一是刚开始中毒时,二是2005到2007年由天涯社区引起,三是2013年由微博引起。
这么多年过去了,朱令也快50岁了,当年那个风华正茂、前途远大的女青年,已经变成了需要父母侍候的中年妇女。
2013年记者采访过她,当时的她记忆仍然停留在23岁——在她中毒之前。
她至今不能用鼻子呼吸,喉管被切开,只能把过滤干净的空气打进她的肺里,而她一边的肺萎缩地只有拳头大小了。
2013年,朱令一家住进了小汤山医院,在那里平静地生活着。
2020年新冠疫情缓和后,有志愿者探望他们一家,明显地感觉到朱令父母老了。
那时的朱令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连续站立5分钟了,也能连续坐上5分钟了。
可是,她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北大才子王青松放弃工作,和妻子隐居深山多年,现在怎么样了?
他本是北大的高材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年,却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朋友都很震惊的决定——辞职隐居,带着妻子隐居深山10多年。他为什么要辞去前途一片光明的工作?为什么要选择隐居?
王青松,河南洛阳人,于1979年考上了北大的国政系。他是河南信阳机要干部出身,一来就被任命为团支书。在同学们的眼中,王青松经常西装革履,就算是从宿舍到教室只有几步路,他也要穿着皮鞋。他在学校的形象,也是一板一眼的,举手投足都透着稳重。在考上北大之前,他在信仰地委机要局工作,要求他背电话号码等,以训练他的记忆力。他一天能把500个电话号码对号入座,故北大的学习和考试对他来说,非常简单。获得学士学位后,王青松又攻读了北大的法学硕士。
1985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养生热”。而王青松恰好从小练过武,在读书期间又喜欢读老庄,于是他开始在北大教授养生。养生为他带来了财富和名声,还为他找到了伴侣。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张梅,听说北大一位老师举办的养生班非常火,便跟着朋友一起去看热闹。王青松一眼就看到了气质比较好的张梅,不久两人就在一起了。
1990年,王青松报考哲学系的博士生时,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却没有被录取。次年,他转考法律系,依然是这样子,让他倍受打击。另外,他认为自己对养生研究得很透彻了,已经满足不了内心的需求。于是,他渐渐萌生了隐居山林的念头,到山里呼吸新鲜空气。1994年,王青松和妻子搬到了北京与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区,岳父在这里有一座老房子,有10亩地。由于两人都要上班,耕地无人打理。1998年,张梅毅然辞去了工作,隐居深山。
2000年,王青松也辞职了,承包了2500亩荒山,租期为50年,租金不到20万。就这样,一家三口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他请了10多个工人帮自己干活,但晚上绝不能住在家里,平时也不能抽烟,吃过、用过的东西都要带走,不然会“污染”山里的环境。他甚至觉得工人第一年在里面工作带入了污染,应该给自己钱。后来,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人为其取名王小宇。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是由王青松自己接生的。因为在医院生产,人们议论多了会“污染”孩子,这也是夫妻俩隐居的最大原因。
王青松夫妇在山里养了很多牛、羊等,种植了很多果树和粮食,农作物、牲畜构成了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住的房子,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都不准进去。因为“污染”太严重,三天散不尽。
在其他村民眼里,王青松夫妇都是神经病,不好好教书,反倒跑山里来种地,还有这么特殊的“洁癖”。双方父母也不能来山里看他们,每当别人问起他们时,为了面子,父母都会说他们出国了。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王青松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应该让他回归社会教育,而不是跟自己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儿子的未来,2011年,王青松夫妇带着7岁的儿子回归社会。让他做出这一决定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钱。自从他们进山,前后花了350万元,主要经济来源是张梅编教材的收入、王青松在社会上讲课等。几年后,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王青松认为,这次回归社会,是为了以后能继续过“桃源生活”做准备。
因考博失败,北大才子王青松,携妻归隐山林20年,如今怎样了?
当今社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普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等让我们享受更好的生活。
如今生活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过上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日子,教育也不再是以前的大课堂,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过万的图书馆,网上各种教学视频,让我们的生活便捷又惬意。
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环境下生活会是怎样。
但是,明明有高学历,有能力的北大教师却选择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远离城市的喧哗热闹,一头扎进深山老林,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过上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有人见南山"的日子,这一选择就坚持了十一年!
而他,就是王青松!
北大清华好像一直在人们心中都是遥不可及,北大清华就代表了好前途,好未来,好工作,但是,对于学霸王青松来说,这些都不在话下。
他很聪明,在1979年就考入北大国政系,在校时成绩优异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在同级58人中,年仅22岁,便脱颖而出,是身边人中的"老大哥"。
在学校也是以一种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哪怕短短几步路,它也总是穿戴整齐。同时在学生会担任书记的角色,做事认真负责,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敬。
在1983年王青松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一直以来,他都是好学生,也取得了硕士学位。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还遇到了比自己小12岁的妻子张梅。
张梅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一直以来她是众人眼中的好老师,外貌也是万里挑一,让人第一眼就能发现,王青松对张梅一见钟情,后来便坠入爱河,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日子。
但是令他们人生发生转折的事情发生了,首先,王青松对于大学老师这个职位不满足,他更加上进,想让自己的学业事业更上一个台阶,便废寝忘食的投入考博的队伍中,但是接连2次考博失利,让他心灰意冷,就想离开这个地方,归隐山林。
妻子张梅一直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对待工作一直业绩突出,却始终不能评上职称,心里也很失望,所以归隐山林的想法便由此诞生。
这个想法令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都是教育服务工作者,还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多少人都羡慕的高学历,好工作。
在所有人觉得他们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时,他们却选择离开这个奋斗过的地方,选择归隐山林,究其原因,工作失意,最主要的原因竟是怕孩子成长受到污染。
如今是工业化时代,空气质量确实令人担忧,还有污水排放问题等等,确实外面的环境里各种各样的污染都存在,他们夫妻两觉得只有在深山回归自然,才可以让孩子远离污染,健康成长。
自给自足的神仙生活
当妻子张梅怀孕时,就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于是和北大教师王青松就想好了过自给自足的归隐山林田园生活,他们的房子甚至没有人进去过,就让孩子纯粹的在与世隔绝,阡陌交通的环境下生活。
在归隐以后,夫妻俩经过重重筛选最终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选择好地方便开始大干一场,首先,面对这大片的土地,他们开始了最原始的种植,并也乐在其中,蔬菜瓜果的种植纯绿色,无污染,也解决了日常的吃饭问题。
房子搭建好,就在室外养起了羊,有了动物的存在,生活更增添了乐趣,孩子还可以每天和小羊玩,生活的无忧无虑,夫妻二人也不觉得这种生活苦,这种无污染纯天然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开心又放松。
这种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年,他们过得舒服惬意,孩子也每日开心,他们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看重,从小便紧抓孩子的教育,从小便开始学习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对等日益显现,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教育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肩负起了祖国的未来,更要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这种情况令王青松夫妇很担忧。
孩子日益长大,教育是个难题,在大山里,没有足以与外界媲美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王青松的孩子每天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
上午去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下午就去放羊,虽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但是,日复一日,孩子每天最开心的时光就是通过收音机听到外界的种种"奇闻异事"或者说,是那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让他兴奋又好奇。
每每有为人到村庄造访,他都上前很热情的交流,对现代化生活完全脱轨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信息大爆炸,对他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这让王青松夫妇自责不已,现在的生活环境无可厚非,这就是世外桃源,很多人都羡慕不已,但是落后简陋的生活,让孩子的眼界,知识完全没有拓展。
这种情况下,他们想回归城市生活,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环境,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结语
曾经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的岗位和城市,现在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来考虑又选择了回归。
在没有任何污染小山村里,孩子可以尽情的呼吸新鲜的空气,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去学习。然后,不得不提到小山村人员稀少,师资力量更是短缺,对孩子的未来是有影响的。
不论是归隐还是回归,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到常人无法企及的程度。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对普通的父母,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父母对孩子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