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水上漂流的部族,以茅草为家,鱼鸟为食。他们头顶湛蓝的天空,脚下是海拔3812米的湖泊,四周被三四米高的芦苇包围。自从上千年前踏进这片芦苇地,他们就从未离开过。
这里,就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可通航淡水湖的的喀喀湖。这里,也是乌鲁族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地。
乌鲁族人身形矮小,脸又圆又胖,属于印地安人的一支族系。他们聪慧过人,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湖面上一户户芦苇人家,就是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
来到的的喀喀湖,你看不见由传统的木头和水泥搭建的房屋,也看不见泥土和石头铺成的公路,取而代之的,全是芦苇填充的微型世界。房子是芦苇的,路面是芦苇的,交通工具是芦苇的,甚至连吃的,用的,穿的也是芦苇的。
乌鲁族人的生活,离不开芦苇。
芦苇是一种多年水生植物,叶子茂密修长,内里中空,外壳坚硬,很轻易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生长在喀喀湖畔的芦苇,最高可达三四米,一片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就是这样一根根韧而薄的芦苇,便是乌鲁族人与这个世界唯一相连的生命纽带。
至今,的的喀喀依然保存着40多个芦苇漂浮岛,每个面积在60-100平方米之间,湖底与湖面的厚度达1.5米。每个这样的浮岛,可一次容纳三到十户人家,大家彼此再组成一个大家庭,一起漂流着生活。一些岛上,居然还有教堂、学校、商店和游乐场,简直就是一个“现代社区”。
但这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修建一座漂浮岛的工期在12-14个月,但可正常居住的时间只有30-40年。时间长了,由于湖水不断的腐蚀和浸泡,芦苇的漂浮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意味着,乌鲁族人又要开始寻找新的住址,新的邻居。
早些时候,芦苇岛完全随波逐流,乌鲁族人每天清晨起来,家门口的风景都不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家用锚固定芦苇岛,将其与周围的湖岸连接,结束了曾经四处游离的生活。
乌鲁族人性情温和,深谙和谐相处之道。当年,为逃避印加帝国的迫害和来自其他族群的追杀,这些弱小的乌鲁族人逃到的的喀喀湖的芦苇地,躲在草丛中,靠吃芦苇嫩芽活了下来。从此在这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
在岛上,依然保留着最为原始的贸易往来。每逢周日,乌鲁族人会带着新鲜的鱼货和岛上的特色食品,与陆地上的人进行物物交换,以此获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而现在,乌鲁族人已经通过电视在慢慢了解外界,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别的国家。对于中国,他们有一个印象,那就是科技和经济都很发达。有朝一日,来中国交流学习,也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梦想!
文字|杨青 图片|网络 编辑|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