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26 11:35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不断的被“证伪”,不断被推翻。收藏于中国博物馆,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曾一度被认为是最大的青铜器,然而这一记录在1980年被推翻了,从此,后母戊鼎只能称之为商代最大的青铜器。那么,新的桂冠花落谁家呢?

新的冠军是——秦始皇帝陵彩绘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单车超过后母戊鼎400多公斤,复原后轰动了全世界。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进行钻探调查时,于封土西侧20米处发现一座大型陪葬坑。经报请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同意,1980年11—12月,陕西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对该坑进行了局部试掘。在一个长7米、宽2.3米、深7.8米的长方形陪葬坑内,发现一前一后放置着的两乘彩绘铜车马,车马面西排列。从坑内遗迹可知,两乘铜车马在埋入时,是被放置在一个用厚木板砌成的大型木椁之中,然后再用土填埋,填土的厚度近5米。因年代久远,木椁腐朽,填土塌陷,因而造成铜车马在出土时被砸成3000多个碎片。庆幸的是,铜车马坑未被盗掘,车马的碎片仍保持原来的位置,车舆结构、系驾关系基本清楚。经过考古和修复专家近八年的清理、核对、修复,终于使两乘铜车马恢复了原貌,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古至今,秦始皇陵有多次被盗掘的记述,但这些记载或语焉不详,或矛盾重重,铜车马的出土基本推翻了秦陵被盗的疑问。

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位置来看,其位于封土下的地宫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屡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才对,以铜车马如此庞大的体量和贵重等级,不可能为盗墓者所忽略。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由于是陪葬的明器,考虑到青铜制作工艺的限制,铜车马没有做成当时实用车的大小,而是按照皇帝御用车队中属车的形制缩小二分之一,车、马、人及驾具的大小均为实物的一半,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以往考古发现的车多为木质,出土时已经腐朽,很难看到车的具体形制。而秦陵铜车马采用青铜制作,施以彩绘,并配有大量金银饰件,不仅使我们清楚看到古代车的真实面貌,而且对研究秦代宫廷舆服制度提供了最可贵、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解决了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车舆、马饰各部件的名称,车马的系驾关系通过秦陵铜车马都一一得到了科学的证明。

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号车“立车”,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总重量1061公斤。

二号车“安车”,通长3.17米,通高1.06米,总重量1241公斤。

秦陵彩绘铜车马是继秦兵马俑发现之后的又一秦代考古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形体最为宏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古代青铜器,也是驾具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陪葬车马,因造型精美绝伦,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铜车马是秦始皇帝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皇帝銮驾的一部分。古代帝王出巡,有一套等级森严的銮驾制度。据说秦始皇的大型车队有81乘车,前车蒙虎皮开道,后车悬豹尾扬威,有护从,有伴驾,车队如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皇帝所乘之车为六马系驾的金根车,其余为四马系驾。车队中备有副车,各由青、红、黄、白、黑五色安车和五色立车组成,称“五时副车”。色彩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和春、夏、季夏、秋、冬这五个时辰。一般来说,东边是青色,西边是白色,南边是红色,北边是黑色,中间是黄色。所以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以白色为主的铜车马被认为是代表西方的副车。

两乘铜车马中前车(一号车)的驾车人站立驾车,后车(二号车)驾车人坐姿驾车,根据古代“立式为高,坐式为安”的原则,把前车称为“立车”、“高车”,或称“戎车”(即兵车);后车叫“安车”,是供主人出行乘坐。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一号车“立车”,通长2.25米,高1.52米。舆为横长方形,进深48.5厘米,舆广74厘米,舆中部竖一独杆圆形伞盖,盖径1.22米,既能遮阳避雨,又可使乘车者远望四方。伞顶呈圆形,车厢为横向长方形,这与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有关;每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当时以三十天为一个月,车轮滚动象征日月轮转。一部车子,巧妙地将古人“天圆地方”、日月轮回的宇宙观念蕴含其中。

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处,手执六辔,身佩长剑。此外,在车舆左前阑板上有承放弓弩的承弓器一付,同时在舆内前阑板内侧还置有一个彩绘铜质箭箙,箙内尚存50支三棱带羽铜镞和4支平头带羽铜镞,身旁车厢内侧放置有铜盾,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出行途中的意外情况。

一号铜车马重1061公斤,每件马个体重230公斤,配件3064个。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二号车“安车”,通长3.17米,通高1.06米。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广35厘米,进深36.2厘米,仅供御手一人乘坐,后室舆广78厘米,进深88厘米,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车厢呈凸字形,分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前室较窄小,是御手乘坐;后室宽敞,是车主乘坐。

前室跽坐着一个半米多高的御官铜俑,头戴冠,身穿长袍,手中握着辔索,身佩“青锋短剑”,面庞丰满,神态恭谨,活灵活现。后室有篷盖,四周严实。车后有一尾门。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户,前窗为刻有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调节室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叫做辒辌车,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这种高贵的马车,在古代只有皇帝、皇后、太子可以乘坐。四马拉车,轻快稳当,所以叫“驷马安车”。

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其中马个体重约230公斤,御官俑重51.95公斤。车总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金质制件737个,银质制件983个。

这辆坐乘安车,并不是秦始皇本人所乘之车,但从穹窿式的锈有花纹的篷盖,以及后室内所铺的“文茵”,外加可以启闭的窗户等等来推测,它也是具有很高规格的皇宫府僚所乘之车。古代等级森严的乘舆制度,到秦始皇时已成定制,其中每乘车构件的质地、车饰、驾车马的数量、颜色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铜车马制造工艺精湛,综合秦代各种金属制作工艺于一车,集多种精湛技术之大成,有不少工艺是秦代工匠的首创,有的技法至今仍为现代工业所沿用。在铸造上,根据不同构件,采取不同的配料,各个部件,质感极强,十分逼真。在组装上,全车采取铸接、嵌接、插接、扣接、锉磨、抛光、錾冲等多种手法,各部件配合严密,转动灵活自如。

★仿真技艺★

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高度仿真,虽然是非常坚硬的铜制作而成的,却用铜体现出不同的质料质感,比如人的须眉胡子、马的鬃毛、人的衣服等等,乃至于车箱下面的地毯都逼真的模仿现实中的材料,惟妙惟肖。

比如:1号车的伞盖在现实里是丝帛制成,上边有革带,中间有缠结的地方,铜车马伞盖有的地方是活结,有的地方是死结,活结有9种,死结有13种,一点都不马虎,生活当中一个扣是打死结还是打活结都很具体地展示出来。

★冶炼技术★

铜车马上各个部位的配料方法很科学。根据各部位的不同性能,采用不同的合金比例,如硬度要求高的部件如单辕、车撑、车轫等含锡量较高,均在13%以上;而要求延展性较强的部件如辔绳、靷绳等含锡量较低,只有6%左右。

★焊接技术★

为了用铜来表现皮革的柔韧,项圈等配件被秦代工匠做成无数小节,每一节跟每一节之间有接口,数以千计。2号铜车马上面的结构达到3780个之多,有的接口为活性,有3171个;有的焊死,有609个;还有的带螺纹,有182个。铜马金银项圈的金管与银管之间的焊接处,用24倍放大镜,竟找不到焊缝,可见当时焊接技术的高超。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铜车马的金属部件连接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可拆卸连接包括了键连接、铰链连接等,这几种技术分成5大类,每大类又可以再细分下数至少7种。机械连接也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不可拆卸的机械中分为4大类,每一大类里面又细分7种;技术异常复杂,难以细数,其中许多工艺至今仍然无法破解,有待研究。

★榫卯技术★

铜车马的络头是由一节金管、一节银管连接而成,虽历时两千多年,仍然弯曲自如、柔软灵活。金跟银的熔点相差很大,不可能熔铸在一起,古代工匠就采用子母扣榫卯将它连接起来,非常灵活。

骖马颈部都有一个金银缨环,如果作一个切面,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是一个椭圆有点类似鸡蛋的形状,由42节金筒和42节银筒相间而成,这样的东西不能焊接在一起,那最终是怎样做成的呢?

在缨环芯部实际上有一根八棱形的芯骨,用金管、银管往上套,管内壁也是八棱形,和芯骨严丝合缝地套在一起。这种套合紧密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就像是熔化以后黏合在一起,可是现代工艺检测并没有发现金属熔化的任何迹象,如此高超的工艺,令今人难以想象。

★防腐蚀★

铜在含有大量水分的土壤里面同样会被腐蚀,铜车马的马匹周身都覆盖着一种白色物质,这种白色涂层非常非常薄,只有0.1个毫米。专家发现铜车马在地底埋藏了2000多年,有一些地方白色物质脱落,凡是脱落的地方都有铜锈,凡是涂了白色物质的地方没有铜锈,说明0.1毫米厚的白色涂层有防腐作用。

这种白色物质经过化验分析,大概是一种水溶性的天然树脂加上一种白色矿物制成,有装饰作用,把它调匀涂抹在铜的基体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固化后成为一种防腐的膜。

★铸造技术

二号车上的车篷盖为椭圆形,面积2.3平方米,出土时已破碎成199块,其铸造技术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现代工艺也难以做到相同的水准。专家们在修复时发现,篷盖不是由若干块铜片采用锻接、焊接或铸接而成,而是整体铸造成型。最薄的地方仅有1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有4毫米。完成这样的铸件,即使现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铜液浇铸有个过程,既要求铜液流动性强,又要求在浇口处保持一定压力,还要求在整体上保持一定的温度。低于铸造温度的铜液,会停滞不动,导致铸造失败。所以在铸造过程中,掌握铜液与模具的温度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也恰恰是铸造工艺高超之所在。

★拉丝工艺

铜车马的每匹马脖子下方的缨络,都是由青铜细丝精致而成,每根丝的直径仅有0.1毫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拉丝工艺。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机关

古代实用车多为木质,无减震装置,且道路颠簸,加之实际中的伞盖尺寸比铜车马的伞盖再大一倍,行驶中阻力大,所以就要保证车在驾驶途中伞杠的绝对稳定。

铜车马伞座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底座,呈“十”字拱形,四条腿末端各有一方形足,起到固定和支撑伞杠的作用;上部为座杆,与底座铸接成一体,起夹持和固定伞杠的作用。两道机关就分别置于底座和座杆上。

在底座的十字形台面上,有一长方形凹槽,凹槽内侧一端呈半圆形,此凹槽是用以放置伞杠和伞足的。在底座的右拱腿正侧面,开有一个与上述凹槽方向垂直的长形孔槽,其一半明槽,一半暗槽。孔槽内装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曲柄销,销的外端带一圆形帽,方便手握持。整个装置很像今天使用的插销。当曲形销从暗槽中伸出,插入左拱腿的暗槽内时就把伞杠下端固定;当曲形销收回,伞杠下端即可取出。

另一个机关位于座杆的上部内侧面。拉动侧面纽鼻内的铜环,机关不能打开!只有先将顶端纽鼻内的铜环拉起,侧面铜环才能带动拉开半圆形构件,伞杠上部即被取出。其实,这是采用了一对互相垂直的楔形配合自锁机构。夹持伞杠的是两个半圆形构件扣合的铜环,其中一个半环一端与座杆铸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半环;另一个半环为活动半环,与固定半环的一端形成活铰连接。活动半环的另一端为楔形,即斜坡形,类似今天用的锁舌;活动半环上棱面还开有一槽口,是供垂直销落入的槽口。垂直销的下部也呈斜坡状,当关闭活动半环时,活动半环末端的斜面先通过垂直销的斜面将其顶起,待活动半环的末端完全插入座杆内的相对应制作的坡形卯合口后,垂直销依靠重力作用自动落入事先预留好的凹形槽口中,将活动半环锁住。这样,伞杠上端被固定。此外,在活动半环外侧面和垂直销的上部设有纽鼻,套接着便于手捉的铜环。

这两个机关设计巧妙,机构简单,操作方便,即使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震动和冲击,也非常平稳牢固。这个青铜伞座以小见大,说明秦代在机械学、工艺学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秦陵铜车马被称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顶尖代表作!

★铜盾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秦陵铜车马的铜盾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秦盾,青铜质,为一次铸造成型。放置于一号车高车御手右方车厢板内侧的盾箙内,也是随车按当时实用盾尺寸缩小二分之一。盾为方首,弧肩,曲腰,平底。正面有一纵脊,中部隆起,背面有握手。铜盾上的彩绘纹样,内外两面均为变相的夔龙纹,龙体屈曲作飞腾状,故又名龙盾。通高35.6厘米,最宽23.5厘米,和一号车的铜立俑相比,能遮住其上半身,显然不是蔽车的大盾,而是车右所持的小盾,叫孑盾。

★铜笼箙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笼箙即箭匣,是置于车上的盛矢器。出土于一号铜车舆底的前端中部,轼前掩板下,箙上的铜丝链条挂于两个铜钩上,但箙未悬空仍置于舆底板上。笼箙虽然放置隐蔽,但拿取方便。铜笼箙呈长方形盒状,弧形底,有左右两片可自由开合的盖,通体彩绘纹样。内装铜箭54支。此种箭匣未见过实物或图像资料,为首次发现。一号铜车的筒形矢箙内仅装箭12支,因而车上必须要备有备用箭以便补充筒形箙内的箭支,铜笼箙就是这样的盛矢器。

★马 具

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

一号铜车出土铜策和铜錣各一件,二号车出土铜錣一件。策与錣均呈竹节状,通体绘流云纹。策,上细下粗,两端平齐,手持处有一铜钉作为挡手,以便握持。策应为御马的竹杖。錣,下端粗,往上逐渐变细,顶端有一尖锥,用以刺马。策在汉代的车马画像砖上多有出现,但錣的发现尚属首次。它们的作用都类似今日的鞭子,如“策马扬鞭”、“鞭策”的本意都是用策赶马前进。而鞭最早是为打人用,魏晋时期随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才开始用来打牲畜。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秦始皇时期青铜之冠,秦始皇青铜之冠是什么》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为什么纣王之后再无人皇,只有天子,看看纣王有多强大就明白了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刚刚,日媒爆料岸田文雄试吃福岛水产品后 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

下一篇:海星能吃吗有什么好处?海星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