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冯小刚凭借京味儿十足的影片《老炮儿》在金马奖中斩获第52届最佳男主角,让影片在上映前已打响头炮。在该片即将上映之际,电影原创剧本小说《老炮儿》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同名小说的作者为影片导演管虎,书中不光记载了电影的全部原创内容,而且还对电影做出了延伸。昨天,管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小说比电影京味更浓一些”。谈及文学与电影的差别,在他看来,“文字形成的魅力是电影很难表达出来的”。不过,管虎更爱电影,因为“电影对我来说更是‘手拿把攥’的事情”。至于影片《老炮儿》的票房,他笑称,“不给老板赔钱是我的最终目的”。
小说是对电影的延伸
电影未映先火,管虎不仅是该片的导演兼编剧,还赶在影片上映前出了同名书《老炮儿》。
管虎透露,小说参考了大量过去北京老炮儿们的原型,对其加工、整合,他力图还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父辈江湖”。在追忆过去的同时,又对比了当下年轻一辈“小炮儿”们的江湖圈子。该书不光记载了电影的全部原创内容,而且还对电影做了延伸,丰满了人物与剧情。
“老炮儿”在北京话中,专指“那些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但管虎笔下的“老炮儿”其实是着重谈这部分人的内在精神,“他们有情有义有担当,有血性,有底线,是尊严不可践踏的人;他们有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但不会被时代淘汰”。作为一个电影人,管虎觉得,“电影应该关注这种不合时宜的人,这样的电影才会有价值,写合时宜的人对我来说一点趣味都没有”。
小说京味儿更浓一些
在这本书中,管虎的文字好玩、有趣、接地气,但粗话连篇。不过,管虎解释这并不是“粗话”,“只是语气助词,是北京的地域特点。如果去掉,六爷就成了大学教授了,因此这是必不可少的,并非噱头”。在管虎看来,语言风格是一部小说的“命根子”,“有特点的语言才能让人物立体起来,只通过话语就可以描述这帮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貌,形象的一句话就出来了”。
至于那些无处不在的京味儿,管虎认为是这本小说的需要,它“对人物、对故事的叙事更有帮助,因为故事发生在北京,所以要着重于这个特色,着力点也会比电影多得多,相比较而言,电影没有小说感受那么强烈”。
管虎并不担心过于地方化的语言会限制外地读者,“书跟电影一样,没有南北、国家的隔阂,真的感兴趣自己会感受到内在的含义”。
电影老炮儿原著小说
电影老炮儿没有原著小说。剧本是管虎写的,2014年年初的时候开始创作,9月份的时候开始筹备,11月份开始拍摄。本来有另外一个老炮儿的故事,因为一些原因就停笔了,突然有一天管虎灵感迸发,就变成了北京老炮儿,但是老炮儿这个词,是早就定下来的。
电影的创作初衷是,导演管虎长大的3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这一路快跑撞倒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管虎觉得要找一个点拿出来,争取别把这些人遗忘。
其次,有些人误将草样年华试做其原著,是不对的,因为搜索上
管虎《老炮儿》首曝剧情 小说《草样年华》登大银幕
这条新闻包含的是2条信息,两者八竿子打不着。
最后,电影放映过后,说不定同名小说会上映。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