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深远持久,源远流长,纵横上下五千余年,自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的过渡,之后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时期的主流,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王朝更迭和大小战争,分分合合的数千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由于中国古代时期的主要社会现状,纸和笔成为了当时社会唯一具有记录能力的工具,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时期,历朝历代的真实记录大多数都是通过手动的方式记录并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比如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史书和文学典籍等等。
当然这些只占一部分,除此之外,众多的文物也是这数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当然,物品往往比文字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它只是在那里静默者,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但是文物经过历史的不断消磨,终究是有限的。
这最后一种历史的见证者,来自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也就是说,除去官方的相关记叙之外,还有一些更加重要的历史和习俗等,被当时的人们通过故事的形式一代又一代的讲述了下来。
这些经典的习俗可能听起来并没有那么正式,但是确是经过无数生活经验的检验,所以更加具有说服力,比如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遮住脸?原来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
古人逐渐演变的死亡观首先,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谈论的,虽说迟早有一天死亡会来临,但是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们都不喜欢提起这个不开心得话题,尤其是古人,对于死亡那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就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人的平均寿命并不是很高。
一般而言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家立业了,对于古人来说,能活到四十岁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当时五十岁的年龄,已经可以算是高寿老人了,至于后面的六七十岁,基本都是非常少见的,再到后面,更大年龄的人可能只存在于传说中之中。
所以在封建社会最早起的时候,是不承认死亡的来临的,他们天真地认为,一个人变得悄无生气,并不是死亡,而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但是只是孤身一人而已,什么都带不走,对于这一点典型的表现就是秦始皇了。
他认为自己在离开之后一定是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开疆拓土,实现自己的王图霸业,但是此生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自己没有必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还重新开始,所以令人造了许多的兵马俑。甚至还下令让许多宫女陪葬。
而后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逐渐承认了死亡,但是并不认为人的灵魂会消散,所以在亡故之后,总会对遗体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他们认为如此做法,灵魂便会一直存在,永远不消失。
而后,关于灵魂的说法也被人们否定了,开始注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这才算是人们彻彻底底地接受死亡,虽说这种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对于死者的敬仰却在数千年以来深深的刻印在了骨子里,正所谓死者为大,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已故之人都保持着应有的尊重。
自古传承的死者习俗
其实从古代最早的时候,无论当时的人们观念究竟如何,但是对于死者的尊重却在那时候已经形成了,毕竟家族的血脉与传承问题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所以在祭祀方面是相当谨慎和严肃的。
比如在铁器出现之前,古代社会还出现了一种叫青铜器的东西,原本应该用于社会生产的器具首先被用来祭祀,主要用以盛放祭品或是一些焚烧的工作,并且在当时有了主要来分管祭祀的制度和职业,足可见当时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的社会之中,随着人们对死亡认知的逐渐深入,对于祭祀方面的规定和习俗也变得越来也多和复杂,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对于祭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最典型的就是时间问题。
对于古代人来说,亲人亡故之后的安葬以及流程方面都是相当的复杂的,首先动土时间和下葬时间都是非常严格的,其次,为了真正让亡故的亲人真正的入土为安,下葬的时候还有许多非走不可的重要程序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摔瓦盆。
这个必要流程一般由家中的长子完成,这个还是非常讲究的,出于古代封建迷信的缘故,当时的人们拿瓦盆是烧纸用的,所以理所应当的认为其可以和那传说中盛孟婆汤的碗产生联系,只要将这东西摔碎,那么亲人在投胎转世的时候就不会忘了自己。
然而这只是众多习俗和要求中的一个,除此之外,在后续祭祀的时候,祭品与打扫坟墓的先后顺序,甚至连上坟的时间段和人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看似简单的一个习俗其中往往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每一个小细节后面都有着很深的用意。
比如在有人亡故之后,经常会用白布遮住脸,这里的用意究竟何在?
方式的来源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对于遗体的处理方式都是直接用一张大白布覆盖全身,其实这种操作早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只覆盖一个面部,并且还是有说法和来源的,这个操作,其实是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中传下来的,但是却和勾践关系不大。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当时的越王勾践,虎落平阳被犬欺,当时的自己世风日下,面对吴国的进攻彻底的战败,曾经的一国君主甚至沦为了别人的马夫,可以说受尽了屈辱。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在那个弱肉强食又看重名誉的世界,对于一个战败国的君主勾践来说,要么自己以死谢罪,也算是落得一个坚贞不屈的名节,要么作为当时侥幸取得胜利的吴王来说,应该及时处理掉勾践,但是奇怪的是两人都没有这么做。
对于勾践来说,他选择了长时间的隐忍,等待报仇的机会,对于吴王来说,他并没有听从当时大臣们斩草除根的建议,而是以侮辱自己的敌人为乐趣,结果导致后来勾践东山再起,上演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当时的吴王在大势已去的时候,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感到非常的后悔,所以告诫自己的后人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用白布将自己的面容盖住,代表自己无言面对当时对自己百般劝阻的忠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在没脸见人了。而后这种方法也就传承了下来。
重要的作用当然典故只是典故,很多情况下的典故都是为了找一个更合适的理由而已,但是盖白布这个操作,在古代来说却有重要的实际作用,那就是对死亡的判定,我们知道,古代的医学状况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的死亡与否就凭借医生的主观判断。
而人总是会出错的,医生也不例外,对于死亡这种天大的事情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判,因为当时的战争比较频繁,所以当时的医生对于意外伤害所造成死亡的判断比较准确,但是这种判断具有局限性,因为古代不仅仅是战争,也有一定的和平阶段。
和平阶段的死亡,多数都不一定是意外,多数是年龄或是患病造成的,就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对于我们现在无关痛痒的病症在古代都有可能归于疑难杂症之类,由于没有相关的治疗方法,导致小病拖成重病,。最后演变为不治之症。
这种例子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病重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往往会非常痛苦,他们将在病魔的疯狂折磨之下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在这批人之中,虽说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是患者的身体依旧顽强的和疾病斗争着,但是这种斗争很多医生不一定能看出来。
比如很多人由于病得太重经常会处于昏迷状态,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的状态,虽说很多人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重新恢复,但是不少缺乏经验的医生就会直接宣布死亡,等到病人呼吸恢复之后已经下葬了,这是很不公平的。
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在“宣布死亡”的病人脸上盖一块白布,一旦呼吸恢复过来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而后及时得到救治的情况下能完全康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科学说法其实在到了当下时代,对于死亡的判断已经不会出现误差,但是依旧保留了古代的传统,这也是存在一定科学依据的,那就是减少病毒的入侵,我们都知道,人在死亡之后并不会立刻下葬,而是会短暂放置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之内,一些腐生的病毒和细菌很有可能趁机进入人的身体,为了尽可能地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人们才会选择用白布将亡故之人的七窍盖住,避免被细菌和病毒破坏,从某方面来看也是出于对死者遗体的尊重。
人死后为什么要把脸遮住?并非封建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死亡是每个人都极其恐惧的事情。或许正是因为“人死不能复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对死亡以及安葬亡者的仪式十分重视。
在古代,当有人去世的那一刻,复杂繁琐的丧葬仪式便已经开始了,如何处理死者,如何走仪式的流程,甚至于如何抬棺,一桩一件都有讲究。
当时间到了现代,仪式较以前已经简化了很多之后,人们仍然对古人留下的仪式表示了理解,并且会对古人在一些事情上的智慧表示感叹。
当然,总有一些仪式环节是现代人所不懂的,比如说古人们会在人们离世之后用一张纸遮住脸这一做法。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很多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只是古人们一种固有的思维,是他们避无可避的封建迷信。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人死后用纸遮脸的来源
在弄清楚为什么要在人死后用纸遮脸之前,首先应当做的还是要了解一下这一做法的来源。
对于以纸遮脸其实是有一个典故在的,而这一典故便和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有关。
相传,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因为战争失败而成为了吴王的俘虏。
他是吴国的一个强大的敌人,本应当立即杀掉以绝后患,可是吴王却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没有立即这样做。
勾践卧薪尝胆,凭借着极强的忍耐力成功获得了吴王的信任,终于,他有机会回到故土,卷土重来打败了吴王。
吴王自知命不久矣,十分悔恨当时没有听信忠臣的话,这才放虎归山,为整个吴国招来了如今的祸患。
他自觉自己死后也无颜面对地下的故人们,所以特意嘱咐手下,让他们在自己死后用布蒙住脸,不再见于世。
后来,这个故事慢慢被人所遗忘,但是这一习俗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古人们在进行丧葬仪式时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事实证明,即使这一习惯最开始只来自于一个典故,但是其实却有着一定的好处。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判断死亡的方式不如现代人那样科学先进,但是他们本身又因为医疗技术有限而很容易休克,被误认为死亡。
倘若在停灵的过程中,在死者的脸上蒙上一张纸,那么一旦死者还有微弱的呼吸,就会很容易被发现,随后被抢救回来。
“没死却差点被活埋”这样的事情可不是空穴来风,其在古代曾切实发生过,而且主人公便是传闻中可以“活死人肉白骨”的神医扁鹊。
都说扁鹊可以从阎王手中抢人,但实际上那不过是人还尚未死透而已。
这件事发生于扁鹊在国云游的时候,他偶然之间听说了太子突发疾病离世的消息,便赶紧进宫查看了一番。
在对太子进行仔细检查之后,扁鹊发现太子其实并没有真的死亡,他只是昏厥后陷入了一种假死状态而已。
于是,扁鹊对症下药,将太子从鬼门关的门口拉了回来。
旁人不知道太子其实并没有死亡,还以为是扁鹊起死回生,在震惊之余自然也将他奉为了神医。
02 科学道理
当然了,不同的人的看法不同。
对于人死之后在脸上蒙上一张纸这件事,除了用来判断人到底有没有死这一说法外,还有很多人有着其他的观点。
例如说:有人就认为,这样做是为了遮盖住死者的阴气。
毕竟死人身上阴气重,很容易对活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脸上蒙上一张纸是出于对活人的一种保护。
此外,还有人认为,用纸把死者的脸蒙住可以阻碍阳光照射到死者,从而保护死者的魂魄不被打散,能够正常转世投胎。
不得不说,这些说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着封建色彩。
或许在古人眼中,这些解读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对于相信科学的现代人来说,人们的解读角度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现在的人们认为,虽然在死者脸上蒙一张纸这种做法仍然存在着迷信色彩,但是其本身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的。
首先,当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他的身体功能全部停止,血液不再流动,肌肉也会慢慢僵化,最终呈现出一个比较恐怖的面部形象。
如若在他们的脸上蒙上一张纸,就能够将这样的3画面掩盖住,不至于让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被吓到,也不至于让至亲之人看到后陷入更加过度的悲伤之中。
除了这一点外,将死者的脸蒙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出于 健康 考虑。
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尸体很容易滋生细菌或者是病毒,而后从鼻子、嘴巴等地方泄露出来,对周围的空气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在这个时候在他们的脸上蒙上一层纸,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活人,减少他们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可能性。
03 古人们的智慧
由此可见,“人死后用纸遮住脸”这件事,在古代的时候确实是更多地出于封建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身是存在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这样做不仅能够很好地验证一个人是否真的去世了,还能够阻隔细菌和病毒,保证活人不被影响。
古人们虽然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是有一定的智慧在地。
他们的这一做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现在的人们发现了其中所隐藏的科学道理。
所以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即便丧葬文化已经化繁为简都还没有被摒弃。
人死后为什么要用黄纸盖脸
依据一:对亡者的尊重人去世的时候,往往要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正常去世的情况下,脸色腊黄或苍白,没有血色,脸部的神经和肌肉,也多少会有些萎缩或浮肿等,非常难看。若是非正常去逝,面部表情,则会更狰狞恐怖、异常吓人,与平时的模样判若两人,为了对亡者的尊重,所以要将其脸盖住,在人们的记忆里,保持着其生前正常容颜。
依据二:避免生者受惊吓
人去逝后,将其脸盖住,一方面,既照顾了亡者的尊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生者不被吓着。人死以后,表情各异,若是相对安详还好,有的死于意外,表情难免怪异,让胆小者见到,轻者浮想联翩,重者恶梦连连。
依据三:预防逝者为假死
古时候,医疗检测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很多时候,表面看来,人好像是已经死亡了,其实只是一种昏迷性质的假死。为了尽量不出现“假死真埋”的悲剧发生,所以就有了脸盖黄纸或白布,“停尸三天”观察的约定俗成,三天时间,一边观测真假生死;一边为亡人开路念经布道。
依据四:隔离病菌扩散
一般来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因疾病而最终死亡的。由于人死后,身体细胞失去了活力,身体里面的很多微生物和细菌,在没有了生存空间后,就会首先从七巧中渗出,这时候,脸盖黄纸或白布,一定程度上,对防止病菌扩散,起到了阻挡作用。
依据五:防止逝者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和留恋
脸盖黄纸或白布,为了防止逝者因种种原因放心不了,从而产生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和留恋情结,导致阴魂不散,灵魂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去它该去的地方。脸盖黄纸或白布,代表一切归零,从此阴阳两隔,尘归尘,土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