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暴发户
偶得千金,一夜暴富是很多人朝思暮想的事,唐人牛僧孺所撰写的《玄怪录》里,就记载了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隋开皇初年,蜀地广都县(今四川双流县)有个孝廉,名叫侯谲,这天大清早的就套上驴子,要进城办件事。
蜀地道险,骑驴走了很长时间,遥见石子铺成的道路越来越窄,前面有峰峦倚天似剑,直插云霄。
路两边危崖断离,两壁相对,远远望去,犹如鬼斧神工以蛮力劈就的一道大门……这就是剑门。
剑门控扼入蜀的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侯谲一见,便知道自己已到剑门关外。
剑门关一向以雄、奇、险、秀著称,候孝廉不愿错过眼前的美景,放缓了脚步,慢慢朝关门走去。
来到离关门不远的地方,忽然,他的视线被不远处的四块石头吸引了。那四块石头体大如斗,造型奇谲,观之可喜。侯孝廉平时也是个酷爱寻幽揽胜,吟诗弄赋的风雅人物,当下也顾不得行囊太重,道路险阻,抱起石头放进驴背上的书笼,打算把这四块石头驮回家,闲暇时刻再慢慢玩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是得了什么合眼缘的东西,便总是牵肠挂肚,只要得了空,就要拿出来细细观赏一番。侯孝廉也是这么个人。路途艰险,走了一会儿,便浑身冒汗,觉得甚是疲累,于是喝停了驴子,歇在道边,从书笼里拿出石头,趁着徐徐的清风,悠哉游哉地玩赏起来。
书笼里面,哪还有石头的影子,片刻前那四块粗笨的石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化为耀眼的黄金!
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如此奇遇,侯孝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先朝四周望了望,发现除了他自己以外,一个人影也没有,然后,运足了力气,狠狠地掐了大腿几下,疼得是龇牙咧嘴,才敢确定,眼前的这一切,都是真的!手里那黄澄澄的金子,也是真的!
侯孝廉的心脏都要跳出嗓子眼了,这样的好事,竟然落到他这个小人物身上,真是苍天有眼!
到了城里,索性要办的事也不办了,将这四块黄金卖掉,换得百万钱财,顺便又买了十来个娇姬美妾,回乡之后,斥资营造了一片高大宽敞的宅院,又在近郊购置起良田和别墅,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日子。
靠寒夜苦读没能换来的荣华富贵,到如今,已经一一提前实现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侯氏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殷实人家。当然,对于他一夜暴富的经过,侯孝廉一直讳莫如深,没有人知道,这个穷酸的书生究竟是如何发家致富的。
有一日,正赶上暮春时节,晴空万里,芳草如茵,侯孝廉心情大好,遂召集奴仆,乘兴出游,临行前吩咐奴仆套了马车,把家里那些衣袂飘飘,眉目如画的姬妾全都带在身边。寻了个风景绝佳的所在,停车下马。命家人铺排起来,陈设美酒佳肴。
耳边丝竹阵阵,眼前歌舞翩翩,此情此景,恍若羽化登仙。
不,就是给个神仙当,他也不会换的!
侯孝廉正对着丽人、佳酿、美食、胜景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之际,忽然有一个老翁,背负着大书箱子来到这里。
这不速之客不待允准,便自行坐在筵席的末首。
侯孝廉一见大怒,心想你谁呀,这么大模大样地不请自来,没看见主人在这儿呢吗!
命令手下人赶紧将这老头叉出去,别败了他们的兴。
五六个仆人扑上前去,又拉又拽,运足了力气,那老翁却坐得稳如泰山,纹丝不动,亦不嗔不怒,径自倒了一杯刚温好的酒,一饮而尽。这才笑眯眯地说:
“鄙人此次前来,是请您偿债的,您以前把我的金子都拿走了,难道都忘了吗?”
嗯?金子?这话里有蹊跷啊!
侯孝廉正胡思乱想呢,老翁已站起身来,把他那些如花似玉的姬妾一个一个抓起来,扔进书箱子里。
说来也怪,那小小的书箱仿佛无底洞一般,装了十来个人也不觉得狭窄。
装完之后,老人背起书箱,健步如飞,向远方走去。
侯孝廉一见大惊,命家僮马上骑马去追,可是,那老翁走得疾如飞鸟,转眼之间,便已不见了踪迹,哪里还追得上!
侯孝廉看得目瞪口呆,让人收拾了家什,,极郁闷地回家去了。
从此之后,侯氏家道日渐衰落,手中田产货卖殆尽,终于有一天,日子过得又如同以前那样潦倒了。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放下身段,委委屈屈地做了一个小公务员。
十余年之后,侯孝廉从某地辞职归蜀,经过剑门关的时候,见物是人非,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翻涌,百感交集。
他正长吁短叹的时候,偶一回顾,却见昔日那老翁,正率领从他那里强行掳走的姬妾,在雄关漫道之间缓步而行。
那些女子笑颜如花,还是当年模样。而自己,已经鬓染微霜……
老翁随从宾客极多,笑语喧哗,前呼后拥,场面甚是宏大。
那些人也看见了侯氏,似乎还认识他,一边朝他指指点点,一边开口大笑。那些盈盈的笑眼,洁白的牙齿,动人的红唇,如今,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的刺目!
侯氏心中懊恼,大声质问他们在笑什么,没有一个人回答。他想逼上前去,问个究竟,那些人却都在他的面前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凭空消失了。
侯氏心中抑郁,访遍了剑门关前后左右的人家,谁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无奈之下,只得继续赶路。
抬头看去,前面莽原暮雪,关山如铁,而自己这十几年来的遭际,竟恍若暝然一梦……
是啊,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拿人家的东西,也是迟早要还的!
原文如下:
隋开皇初,广都孝廉侯遹入城,至剑门外,忽见四广石,皆大如斗。遹爱之,收藏于书笼,负之以驴。因歇鞍取看,皆化为金。遹至城货之,得钱百万,市美妾十余人,大开第宅,又近甸置良田别墅。后乘春景出游,尽载妓妾随从。下车,陈设酒肴。忽有一老翁,负大笈至,坐于席末。遹怒而诟之,命苍头扶出。叟不动,亦不嗔恚,但引满啖炙而笑云:“吾此来,求君偿债耳。君昔将我金去,不记忆乎?”尽取遹妓妾十余人,投之书笈,亦不觉笈中之窄,负之而趋,走若飞鸟。遹令苍头驰逐之,斯须已失所在。自后遹家日贫,却复昔日生计。十余年,却归蜀。到剑门,又见前者老翁,携所将之妾游行,傧从极多,见遹皆大笑,问之不言,逼之,又失所在。访剑门前后,并无此人,竟不能测也。(出《玄怪录》)
02 盗墓迷城
大唐开元年间,京师长安有件怪事传得甚嚣尘上,据说,有一具在地底下埋藏了有上千年的僵尸……也就是盗墓小说里常说的“粽子”,因为墓室崩塌,重现人间。
有好事者还特意颠颠地跑过去看,回来以后跟大家描述,说这具复活的僵尸,身体、头发、肌肤、眼睛、鼻子、耳朵、嘴等器官,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要不是有人亲眼目睹他灰头土脸地从地底下钻出来,衣服和发式都很奇怪,没有人相信,这人会是一具僵尸。
这僵尸也能和活人友好相处,从来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危害,盗墓小说里粽子们见人就抓,逮住就咬的特性对这具僵尸来说也完全不适用。
但是有一点,这个人刚从坟墓里钻出来的时候,嘴里吐出来的话一般人听不懂,后来找了个有学问的,跟他对了几句话,才知道,这人讲的话同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很像,只不过更加口语化。
而且,这个死而复生的人,从来不吃五谷杂粮,顶多也就喝几口水,不管多丰盛的食物摆在他面前,他从来连碰也不碰。
有人就说了,这人日常吸风饮露,埋在地下千年而不死,根本就不是凡人,他是传说中的地仙啊!
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鄙夷地说这都是骗人的把戏!……谁也不能成天看着他,你一转身,说不定他就偷着吃东西了。别看吹的是神乎其神,其实啊,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
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只有那个人自己知道了。
这人学习能力很强,开元年间的市井言语很快就说的比谁都溜,或许是在地下闷了太久的缘故,这个人逮着谁都能唠上一会儿。
他对各地的墓葬,和墓室里财宝的分布情况,是了如指掌。只要别人愿意听,他就能滔滔不绝地侃上许久。
当然,听的人有的是当成轶闻,过过耳瘾,根本就没当回事。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人真就往心里去了。
这人经常在吴、楚、齐、鲁一带活动,别人问他什么事,从不隐晦,总是有问必答。
有两个大盗,因缘际会,听了一耳朵,两人相视而笑,连说发财的机会来了,根据那人的指引,纠集了十来个凶徒,买齐各种挖沙倒斗的工具,就开始了他们的盗墓生涯。
别说,那人说的还真挺准,他们盗发了好多个墓葬,从来也没失手过。后来一路挖到盛唐县界,趁着月黑风高,又开始了这一本万利的买卖。
他们盗掘的古冢被当地人称作白茅冢,至于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人干的是热火朝天,埋头挖了大概有一丈多深,就找到了地宫。
墓道挖开以后,这些人是无比的兴奋,点燃火把,哼着小曲儿,就往墓室深处走去。
地宫的布局比较奇特,它由四间主要的墓室构成,每间墓室相对独立,所藏的明器也不相同。
东边的墓室储藏的,都是江湖人喜欢的东西,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绳索弓矢等,一应俱全,看起来像是个小小的武器库。
那些武器,造型古朴,花纹也很是奇异,似乎有些年头了,但是,拿在手里一试,仍然吹毛断发,锋利如新。
南面的墓室则堆着各种精美的丝织品,绫罗绸缎,锦绣缯彩,充斥其间。
墓室中间隔着一个梳妆台,梳妆台上面都是锦缎和罗绮,有人眼尖,看见上面放着一个小牌子,牌子上还有些字迹,拿起牌子,就着火把一看……不认识!
这时候,队伍里面的读书人就派上 了用场,那个号称十里八乡学问最大的淘沙夫子接过小牌,眯起眼睛仔细地辨认了一会儿,喃喃道:
“周幽王所赐锦三百端……”
然后一拍大腿,兴奋地叫道:
“啊……周幽王!这个墓室离现在差不多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旁边的人愣了楞,随即有人接过话茬:
“管他什么王,关键看有没有宝贝,没有,咱们这次就白跑一趟!”
众人七嘴八舌地随声附和,那个人见此情景,很郁闷地闭了嘴。
“哎……还真别说,这墓室里真有宝贝!”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梳妆台下面果然都是金银珠玉,在火把的照耀下,正熠熠生辉。
大伙儿笑得合不拢嘴,把财宝全部装在随身携带的口袋里,往下一个墓室走去。
西面的墓室里摆放的都是漆器,制作精细,光可照人,就象昨天刚刚做好,才放到坟墓里的一样。
有人拿在手里使劲掰了掰,发现这些漆器仍很坚固,就捡了一些,放进袋子里。
剩下最后一个墓室了,这个墓室位于整个坟冢的北部,从外面看去,跟其他三个墓室没有任何不同。
队伍里精于溜门撬锁的小贼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墓室的门锁打开了。
一伙人推开墓门,走了进去,刚打开门,便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惊叹……
只见墓室当中横置着一口精美的玉棺,那玉棺纹理细腻,莹润光洁,似是用一整块巨大的玉石雕琢而成,上面找不到任何缝隙。
光这玉棺本身,就已是价值连城的宝物,那里面的随葬品,就更不知道有多少稀世奇珍了。
盗墓贼们迫不及待地掀开棺盖,向里面看去。眼前的情景,惊得他们张大了嘴,半天都合不上。
玉棺里面,躺着一个妙龄女子,一头青丝披拂在颈侧,肤如凝脂,齿若编贝,双眉修长,琼鼻挺秀,柳腰不盈一握,身材纤浓合度,美得如同从前朝古画上走下来的仙女。
她眼睑微阖,睫毛轻覆,眼睛半开半闭,令人忍不住遐想,这双眼睛要是张开,当她回眸一笑时,那秀色,该是何等的夺人心魄……
那女子鬓如墨画,仰面躺在在一个纤巧的枕头上,身上穿着紫色霞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意态闲适,好像随时都能醒来。
众人口中啧啧有声,有人忍不住颤抖着伸出手去,轻抚了女子的肌肤一下。只觉得掌中滑腻无比,那细嫩的肌肤,竟然……竟然犹有暖意……
“周幽王赐锦……这女的……这女的难道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有一个人自言自语道。
这可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可是,旁边的人却充耳不闻,兀自争抢着什么。
原来,玉棺前面,有一只银杯,杯子里盛满了象酒一样的液体,这些人平素见酒比见了爹娘还亲,也不忌讳,就着银樽就开始牛饮,那些抢不到的在旁边急得直跳脚。
那酒果然好喝,如同琼浆玉液一般,回味绵长。直到杯子里的酒抢得一滴也不剩了,还有人舔着酒杯内壁,怎么也不肯放下。
众人把墓室里的锦绣珠宝洗劫一空,正要出去,忽见有一人突然折返回去,直奔那女尸的棺材。
其他的人见状,也都跟了上去。
原来,棺中女子左手的无名指上,有一只玉环。
那女子全身上下,除了衣服以外,没有任何装饰,这玉环可以说是唯一的随葬品,想必价值不菲。
玉棺虽然珍贵,但体积太过庞大,大唐又针对盗墓制定了严刑峻法,就算带出去也无法销赃。玉环则不然,随便揣在哪里,都能避人耳目。
盗贼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都扑上去抢这只玉环。
不成想,这玉环套得太紧,盗贼们撸了半天也没撸下来。有性子急的,掏出腰里别着的短刀,就朝女子那纤细的手指削去……
有个叫杨知春的盗墓贼,见状在旁边拦阻道:
“我们拿走的宝物已经不少了,这个玉环就别要了吧!”
那些人抢红了眼,哪里肯听他的劝告,嘴里振振有词:
“有钱就不倒斗,倒斗就不空手,你想积德行善,到这儿来干什么呀!。”
只听嘎嘣一声脆响,那女子的小指被生生砍断,如赤豆一般的血液,从伤口处汩汩流出……
朦胧的火把之下,杨知春仿佛看见那女子的秀眉轻蹙了一下,不禁大为痛惜,连连跺脚道:
“你们还有点人性吗,东西取不下来,就割断人家的手指,上天是不会饶恕你们的!”
那些人根本就不予理会,取了女子断指旁边的玉环,又检查检查有没有什么遗漏,便背着赃物,走出墓道。
来到外面,冷风一吹,那些人回过神来,互相使了使眼色:意思是杨知春这人不可靠,和咱们不是一条心,他要是出去告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盗的这些宝物,不仅全都得吐出来,而且还得蹲大牢。
经常干打家劫舍的买卖,这些人彼此之间早已心有灵犀,做了个手势,便朝杨知春包抄过去。
杨知春见势不妙,心想我命休矣!自己一个人是万万对付不了这些如狼似虎的盗墓贼的。正闭着眼睛等着挨宰呢,就听耳边叮叮当当,一片刀剑相撞的声音,忽然之间,那些人好像互相都不认识了似的,疯狂地拿手中的武器往对方身上的要害之处招呼,乒乒乓乓地砍了一阵之后,全都倒在血泊之中。
古墓之前,尸体枕藉。冷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有鬼在唱歌。
现在,杨知春是唯一一个幸存的人。
他战战兢兢地绕过一地的死尸,哆哆嗦嗦地把扛出来的宝物又送进墓室,在那女子的玉棺之前,呆立片刻,便退出了墓室。
出来以后,他把盗贼们挖开的盗洞用土埋得严严实实,又移来一块草皮,遮在上面。
做完这一切之后,便离开此处,到官府投案自首。
当地的官员听了,啧啧称奇,将杨知春无罪释放,让他带领二十来个兵丁,前去修复那被盗的古冢。
当然,官员对于杨知春的描述,也充满了好奇,几次派人去寻找古墓的墓志,遗憾的是,始终也没有找到。
那古墓里究竟埋的是谁,便一直都是一个迷!
原文如下:
开元中,忽相传有僵人在地一千年,因墓崩,僵人复生,不食五谷,饮水吸风而已。时人呼为地仙者,或有呼为妄者,或多知地下金玉积聚焉,好行吴楚齐鲁间。有二贼,乘僵人言,乃结凶徒十辈,于濠寿开发墓。至盛唐县界,发一冢,时呼为白茅冢。发一丈,其冢有四房阁,东房皆兵器,弓矢枪刃(“刃”原作“人”,据明抄本改)之类悉备;南房皆缯綵,中奁隔,皆锦绮,上有牌云,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下一隔,皆金玉器物;西房皆漆器,其新如昨;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俨然如生。绿发稠直,皓齿编贝,秾纤修短中度,若素画焉。衣紫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以手循之,体如暖焉。玉棺之前,有一银樽,满。凶徒竞饮之,甘芳如人间上樽之味。各取其锦彩宝物,玉女左手无名指有玉环,贼争脱之。一贼杨知春者曰:“何必取此,诸宝已不少。”久不可脱,竞以刀断其指,指中出血,如赤豆汁。知春曰:“大不仁。有物不能赎,卒断其指,痛哉。”众贼出冢,以知春为诈,共欲杀之。一时举刀,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俱死。知春获存,遂却送所掠物于冢中,相以土瘗之而去。知春诣官,自陈其状,官以军人二十余辈修复。复寻讨铭志,终不能得。(出《博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