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合成图:银河系中心的一对“费米泡”(伽玛射线泡),如太空中两个异常明亮的灯泡。(NASA/Goddard 太空飞行中心)
银河系是天空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星系。虽然地球位于银河系之内,人类的最大最好望远镜时刻在观测系内的各种星体,但是这座无比壮观的宇宙天体仍然充满未解之谜。
夜空中,如果没有光污染的话,人们会看清更多闪烁的星体形成的带状银河。
但是,无论我们的眼力多好,都不能看到星系尘埃遮挡的星星。《国家地理》杂志近日报道,银河系有十大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探索。
“大灯泡”
又称“费米泡”,为2010年发现的两个巨大高能量射线泡,其中三分之二成分是伽玛射线,这些射线的发射速度达到每小时320万公里。
从银河系侧面看,“费米泡”在银河系中心上下对称分布,像安在那里的两颗明亮灯泡,每个灯泡的长径达3万光年。
科学家至今无法判断这些强大伽玛射线的具体来源,即为什么突然出现数量如此庞大的高能量伽玛射线。
费米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图像(红色框为银河系;黄色圆圈为费米泡)(NASA/DOE/Fermi LAT/D. Finkbeiner et al.)
成群氢气泡飞出银河中心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绿堤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发现,成群结队的氢气泡从银河系中心飞出,时速为100万公里。
这些飞向银河系外空间的气泡数量超过一百个,在银河系的上下分布范围分别达5000光年。
飞出银河系的氢气泡。(NSF、S. Brunier; Design & Illustration: P. Vosteen (CC BY-ND))
绿堤望远镜网站1月10日报导说,科学家虽然看到这些气泡以惊人的速度从星系中心飞出,但是不知道确切的原因,无法判断那些泡是沉积还是离子化的结果。
暗物质晕圈
50年前,科学家发现银河系被暗物质包绕。这些暗物质在银河系周围形成一个“晕圈”。
但是,具体原因至今为谜。
包绕银河系的蓝色球形对称光晕(需要仔细观察)即为暗物质。(NASA)
被远古星团包绕
银河系被至少150个古老星团包绕。星团,即恒星集中的空间。这些星团含有数以万计的星体,其年龄几乎与宇宙相当。
其中大部分是“隐身”的,只有大小麦哲伦星团能在南部天空观测到。
“薄如纸”
银河系是个扁扁的螺旋星系,像一张纸一样薄。因为银河系的直径为10万光年,但是其厚度进为1000光年,这个比例为100:1,如同一张纸。
为什么是这种结构特点?
银河系侧面关,除了星系中心稍厚之外,其余部分相比于其横径非常薄。星系中心可见X形结构。(NASA/JPL-Caltech/D.Lang)
地球仅过了18个“银河年”
这是说,太阳系以时速大约80万公里围绕银河系旋转,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那样。但是,太阳系需要2.5亿年才能围绕银河一周,也就是过一个“银河年”。
按照地球有45亿年历史计算,太阳系仅围绕银河系转了18周,也就是18个“银河年”。可见银河系之庞大。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NASA/Adler/U. Chicago/Wesleyan/JPL-Caltech)
恒星数量之谜
目前,科学家无法确切知道银河系到底有多少颗恒星,更谈不上具体包括行星在内的所有星体的数量有多少。
因为银河系的星体太多,一个个的观测和计数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用“称重法”或“光度法”估算。
即使是估算,也无法得知大致的恒星数量,3000亿颗?4000亿颗?……
这不是沙子,而是银河系中的恒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视频截图)
吞噬周围星系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将其周围的小星系吞噬,至少吞噬了11座。其残余物为河流一样的尘埃云,被称为“星流”。
超级黑洞
科学家检测到银河系中心发出极为强大的射线束及无线电波等,因此推测那里有一颗超级黑洞。
这颗黑洞和银河系的演化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超级黑洞和银河系的命运有关,但是至今科学家无法直接看到这颗黑洞的真实形象。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拍摄的银河系中心巨大黑洞部位发出的X射线图像。(NASA)
未来与仙女座“相撞”?
说是碰撞,其实是星系之间的交汇融合,而不是真正的撞击。
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与其最近的星系“仙女座”相向运动,速度为每小时40万公里。
虽说是近邻,两座星系也相距250万光年,距离之遥远难以想像。我们可用时间来衡量一下。这两座星系需要等到40亿年之后,才能相互碰撞。
这么久远的时间,其间是不是会发生其他宇宙大事?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虽然是可观测宇宙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但是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个星系的空间尺度还是非常庞大的。据科学家们的估算,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20万光年,厚度在2000光年上下,包含着1000-4000亿颗恒星,总质量达到4.2×10^41公斤,约是太阳质量的千亿倍。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星系黑洞-人马座A*,其质量达到太阳的400多万倍,按理说,虽然这个黑洞的质量很大,但是其有效引力范围也只能达到1万光年左右的区域,在距离银心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侧,那么多恒星系所受到的黑洞引力已经非常微弱了,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着这些外侧的恒星,能够乖乖地围绕银心转动呢?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种由外层物质无限坍缩而成的天体结构,其质量集中到一个奇点之上,在与奇点一定距离(即史瓦西半径)之内的空间,具有超高的曲率,连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线都无法从中逃逸出去,所有说黑洞是宇宙中最为特殊、引力最强、破坏力最大的天体。
根据科学家们的判断,宇宙中的黑洞共包含3种:一是宇宙大爆炸瞬间产生的原初黑洞,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而且寿命很短,在现实宇宙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二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完成超新星爆发之后,剩余部分继续坍缩而成的恒星黑洞,这也是宇宙中黑洞数量占比最多的一种类型。
三是星系中央存在的星系黑洞,至于它们的形成,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是基于恒星黑洞的吞噬和合并产生的,由于星系中央区域恒星分布密度非常之高,而且质量也相对较大、寿命较短,当众多大质量恒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以后,就会相继形成许多恒星黑洞,一方面吞噬周围的恒星及其它星际物质,另一方面黑洞之间也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合并,从而形成质量更大的黑洞。我们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就是位于室女座中一个巨大椭圆星系(M87中央)的黑洞,其质量惊人,达到了太阳质量的60多亿倍。
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质量,与刚才提到的M87星系中央黑洞的质量相比,简直弱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并不影响着银河系的整体围绕着星系中央稳定运转。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银河系特别是边缘恒星没有被甩出去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共同质心的作用问题。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的距离值平方成反比。如果一个星体围绕另一个星体作规律性的旋转,那么这个星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正好与公转时的向心力一致,也就是说万有引力与我们假设的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离心力相互平衡。
这种运动的状态当然是理想化的,因为万有引力是相互的,那么两个星体之间的旋转运行也是相互的。我们之所以看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实质上是行星和太阳本身,都在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在旋转,只是由于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使得太阳系的共同质心就处在太阳附近,所以我们就近似地以为所有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对于银河系来说,距离银心位置越近的区域,其恒星密度越高,相反边缘区域的恒星密度就非常小了。据科学家们测算,在银核区域(直径1万光年),其恒星密度是其它区域恒星平均密度的500倍,而在银核靠近黑洞的区域,恒星密度更高,可以达到其它区域平均值的上万倍。依据这种恒星分布规律,整个银河系的质心,无疑将存在于银核区域,确切点说就是位于黑洞之内,所以表面上看是银河系整体都在围绕着黑洞运行,实质上是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运行,而这个共同质心,又恰好落在黑洞内而已。
第二个原因就是暗物质的问题。即使有这个共同的质心,那么对于半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围恒星,其引力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也就是说不足以支撑外围星系的高速运动状态。同时,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规律的观测,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在宇宙空间应该存在着一种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对宇宙中的现实物质提供了非常强烈的引力势能加持,当现实物质落入这种物质造成的引力势井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与万有引力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部分由暗能量所带来的空间膨胀效应,同时可以为星系边缘的恒星提供额外的向心力增量,从而维持着星系整体的运行稳定。
通过科学家们的估算,宇宙中可见的常规物质质量占比仅为4.9%左右,而暗物质的总量能够达到常规物质的5倍多,其它绝大部分被另外一种未知的因素所占据,那就是暗能量。正是在万有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宇宙中的常规物质才得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稳定、持久地运行下去。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虽然是可观测宇宙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但是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个星系的空间尺度还是非常庞大的。据科学家们的估算,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20万光年,厚度在2000光年上下,包含着1000-4000亿颗恒星,总质量达到4.2×10^41公斤,约是太阳质量的千亿倍。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星系黑洞-人马座A*,其质量达到太阳的400多万倍,按理说,虽然这个黑洞的质量很大,但是其有效引力范围也只能达到1万光年左右的区域,在距离银心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侧,那么多恒星系所受到的黑洞引力已经非常微弱了,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着这些外侧的恒星,能够乖乖地围绕银心转动呢?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种由外层物质无限坍缩而成的天体结构,其质量集中到一个奇点之上,在与奇点一定距离(即史瓦西半径)之内的空间,具有超高的曲率,连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线都无法从中逃逸出去,所有说黑洞是宇宙中最为特殊、引力最强、破坏力最大的天体。
根据科学家们的判断,宇宙中的黑洞共包含3种:一是宇宙大爆炸瞬间产生的原初黑洞,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而且寿命很短,在现实宇宙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二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完成超新星爆发之后,剩余部分继续坍缩而成的恒星黑洞,这也是宇宙中黑洞数量占比最多的一种类型。
三是星系中央存在的星系黑洞,至于它们的形成,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是基于恒星黑洞的吞噬和合并产生的,由于星系中央区域恒星分布密度非常之高,而且质量也相对较大、寿命较短,当众多大质量恒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以后,就会相继形成许多恒星黑洞,一方面吞噬周围的恒星及其它星际物质,另一方面黑洞之间也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合并,从而形成质量更大的黑洞。我们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就是位于室女座中一个巨大椭圆星系(M87中央)的黑洞,其质量惊人,达到了太阳质量的60多亿倍。
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质量,与刚才提到的M87星系中央黑洞的质量相比,简直弱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并不影响着银河系的整体围绕着星系中央稳定运转。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银河系特别是边缘恒星没有被甩出去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共同质心的作用问题。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的距离值平方成反比。如果一个星体围绕另一个星体作规律性的旋转,那么这个星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正好与公转时的向心力一致,也就是说万有引力与我们假设的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离心力相互平衡。
这种运动的状态当然是理想化的,因为万有引力是相互的,那么两个星体之间的旋转运行也是相互的。我们之所以看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实质上是行星和太阳本身,都在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在旋转,只是由于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使得太阳系的共同质心就处在太阳附近,所以我们就近似地以为所有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对于银河系来说,距离银心位置越近的区域,其恒星密度越高,相反边缘区域的恒星密度就非常小了。据科学家们测算,在银核区域(直径1万光年),其恒星密度是其它区域恒星平均密度的500倍,而在银核靠近黑洞的区域,恒星密度更高,可以达到其它区域平均值的上万倍。依据这种恒星分布规律,整个银河系的质心,无疑将存在于银核区域,确切点说就是位于黑洞之内,所以表面上看是银河系整体都在围绕着黑洞运行,实质上是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运行,而这个共同质心,又恰好落在黑洞内而已。
第二个原因就是暗物质的问题。即使有这个共同的质心,那么对于半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围恒星,其引力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也就是说不足以支撑外围星系的高速运动状态。同时,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规律的观测,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在宇宙空间应该存在着一种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对宇宙中的现实物质提供了非常强烈的引力势能加持,当现实物质落入这种物质造成的引力势井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与万有引力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部分由暗能量所带来的空间膨胀效应,同时可以为星系边缘的恒星提供额外的向心力增量,从而维持着星系整体的运行稳定。
通过科学家们的估算,宇宙中可见的常规物质质量占比仅为4.9%左右,而暗物质的总量能够达到常规物质的5倍多,其它绝大部分被另外一种未知的因素所占据,那就是暗能量。正是在万有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宇宙中的常规物质才得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稳定、持久地运行下去。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才500万倍太阳质量怎么束缚住银河系的上千亿恒星的?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虽然是可观测宇宙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但是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个星系的空间尺度还是非常庞大的。据科学家们的估算,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20万光年,厚度在2000光年上下,包含着1000-4000亿颗恒星,总质量达到4.2×10^41公斤,约是太阳质量的千亿倍。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大型的星系黑洞-人马座A*,其质量达到太阳的400多万倍,按理说,虽然这个黑洞的质量很大,但是其有效引力范围也只能达到1万光年左右的区域,在距离银心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侧,那么多恒星系所受到的黑洞引力已经非常微弱了,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着这些外侧的恒星,能够乖乖地围绕银心转动呢?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种由外层物质无限坍缩而成的天体结构,其质量集中到一个奇点之上,在与奇点一定距离(即史瓦西半径)之内的空间,具有超高的曲率,连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线都无法从中逃逸出去,所有说黑洞是宇宙中最为特殊、引力最强、破坏力最大的天体。
根据科学家们的判断,宇宙中的黑洞共包含3种:一是宇宙大爆炸瞬间产生的原初黑洞,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而且寿命很短,在现实宇宙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二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完成超新星爆发之后,剩余部分继续坍缩而成的恒星黑洞,这也是宇宙中黑洞数量占比最多的一种类型。
三是星系中央存在的星系黑洞,至于它们的形成,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是基于恒星黑洞的吞噬和合并产生的,由于星系中央区域恒星分布密度非常之高,而且质量也相对较大、寿命较短,当众多大质量恒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以后,就会相继形成许多恒星黑洞,一方面吞噬周围的恒星及其它星际物质,另一方面黑洞之间也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合并,从而形成质量更大的黑洞。我们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就是位于室女座中一个巨大椭圆星系(M87中央)的黑洞,其质量惊人,达到了太阳质量的60多亿倍。
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质量,与刚才提到的M87星系中央黑洞的质量相比,简直弱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并不影响着银河系的整体围绕着星系中央稳定运转。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束缚银河系特别是边缘恒星没有被甩出去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共同质心的作用问题。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的距离值平方成反比。如果一个星体围绕另一个星体作规律性的旋转,那么这个星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正好与公转时的向心力一致,也就是说万有引力与我们假设的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离心力相互平衡。
这种运动的状态当然是理想化的,因为万有引力是相互的,那么两个星体之间的旋转运行也是相互的。我们之所以看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实质上是行星和太阳本身,都在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在旋转,只是由于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使得太阳系的共同质心就处在太阳附近,所以我们就近似地以为所有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对于银河系来说,距离银心位置越近的区域,其恒星密度越高,相反边缘区域的恒星密度就非常小了。据科学家们测算,在银核区域(直径1万光年),其恒星密度是其它区域恒星平均密度的500倍,而在银核靠近黑洞的区域,恒星密度更高,可以达到其它区域平均值的上万倍。依据这种恒星分布规律,整个银河系的质心,无疑将存在于银核区域,确切点说就是位于黑洞之内,所以表面上看是银河系整体都在围绕着黑洞运行,实质上是围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运行,而这个共同质心,又恰好落在黑洞内而已。
第二个原因就是暗物质的问题。即使有这个共同的质心,那么对于半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外围恒星,其引力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也就是说不足以支撑外围星系的高速运动状态。同时,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规律的观测,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在宇宙空间应该存在着一种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对宇宙中的现实物质提供了非常强烈的引力势能加持,当现实物质落入这种物质造成的引力势井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与万有引力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部分由暗能量所带来的空间膨胀效应,同时可以为星系边缘的恒星提供额外的向心力增量,从而维持着星系整体的运行稳定。
通过科学家们的估算,宇宙中可见的常规物质质量占比仅为4.9%左右,而暗物质的总量能够达到常规物质的5倍多,其它绝大部分被另外一种未知的因素所占据,那就是暗能量。正是在万有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宇宙中的常规物质才得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稳定、持久地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