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走到哪里种地大业就要发展到哪里!比如南方丘陵水土易流失无法种植水稻怎么办?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创造了梯田这种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近海滩涂由于盐碱比例失调更是典型的荒地,咱们又发明了海水稻种植技术;都说非洲土地贫瘠干旱根本不适合农业发展?中国技术员一去,百里荒地变沃土;由于种植技能太强大,咱驻非洲的维和部队为了吃口祖国的蔬菜,直接在营区搞起了农业大棚;最近天宫二号又公开了一批太空种植科研的新成果!由此不得不感叹咱中国人的种植技术可以说是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中国梯田
民以食为天,正因为我们抓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脉搏,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绵绵不绝的华夏文明。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却只有18亿亩可耕种土地,相比只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却有着24亿亩耕地,同时这24亿亩绝大多数气候环境堪比我们的鱼米之乡。可以说我们的先天条件并不是那么美好,所以我们在耕种问题上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
14亿人民要生存要发展这就是我们的需求与动力,18亿亩耕地之外还有没有潜力可以挖掘?比如近些年国内就涌现出多种点沙成土的新科技被发明应用,在我国北方有一片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这里位于长城以北曾经也是肥美的草原,只是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耕种以及战乱导致就地起沙,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毛乌素沙漠。
荒凉大漠
荒凉的沙漠在带来风沙的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多年前陕西一家种业公司却看上了这片贫瘠至极的沙地,他们要干什么?答案:种地!
在沙漠上种地可能吗?当地老百姓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这种天方夜谭,最初这家公司试图说服当地农民以入股形式参与这项事业,但信服这种方案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而多年后发生的一个事实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毛乌素沙漠上的怪圈
事实证明通过科学试验改良沙地确实可以收获,从卫星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原本是典型沙地的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泛绿的圆圈,从外形上看非常像欧洲的麦田怪圈,实际上这是种业公司的大型喷灌圈。
毛乌素沙漠曾经是我国第四大沙漠,但在沙地以下就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黄胶泥”的红黏土,这种土壤透水性能很差容易结块,根本不适合生长植物,但也正是黄胶泥的大量存在成了改造毛乌素沙漠的关键要素。
黄胶泥学名红黏土
虽然红黏土透水性能差,但一旦与当地沙地形成一定的复配比例,不仅保水性能好,还能利用沙地透水性好的优势让复配出的新土壤成为玉米、大豆、土豆种植的良田。通过不断试验出新的土壤配方,进而形成不同复配比例的沃土,“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是毛乌素沙漠改造得以见到成效的关键,我国其他地区的沙地改造同样可以借鉴其治理理念,但要切忌依葫芦画瓢。
沙地改造后的土地正在收获马铃薯
目前该种业公司已经形成定制化“土地订单整治”,多年的治理已经有了数万亩的改造成果,同时也创造了很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也为毛乌素沙漠的继续改造提供了良性治理方案。
我们常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而事实上咱们才是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耕战民族。何为“耕战”?从字面上讲,“耕”是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的粮草,“战”也并非狭隘意义的战争,而是我们与大自然抗争历史统称的概括,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