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是大自然制定的规则,它具体的表现在食物链上,低级的动物被高级的动物捕食,这是颠覆不变的真理。但我们其实对这现象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蛇吃鸟、鸟吃蛙、蛙吃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也习以为常。
一旦出现反转,大家就会觉得很震惊。但反过来想想,弱肉强食的道理不就是弱者被强者捕食,不存在限定哪种动物天生就要被另一种动物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逆转食物链"的案例吧!
吃蛇的蛙先来看看蛇与蛙,在我们的认知中,蛙与蛇是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关系。但在蛙这个大家族中却有着一些十分强势的存在,能够打破这种被当做'下酒菜'的命运,比如白氏树蛙。白氏树蛙是保育生物学家和国家地理探险家——乔迪·罗利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境内发现一种青蛙。
白氏树蛙又叫老爷树蛙、绿雨滨蛙,原产于澳洲和新几内亚。在蛙类中其体型较大,体长大约在10厘米左右,而且它性格温顺,能与人类和谐相处。要是生活在澳洲,你可能还会见到它趴在你窗户的玻璃上。
当然,你不用害怕,它肯定不是在偷窥你,而是在捕食那些被屋内灯光所吸引过来的昆虫。昆虫是白氏树蛙的主食,但偶尔它也会开开荤,会吃些老鼠或蛙打打牙祭。但后来生物学家还发现,这家伙竟然还会捕食蛇!
白氏树蛙吃蛇是直接吞食,不过遇到比自己的体型大蛇,最后还是不得不吐出来。当然,这些被捕食的蛇都有一个共同点——必须是无毒蛇。要是有毒蛇,白氏树蛙可能就是在送人头。
但白氏树蛙在蛙家族中还不是最强大的存在,它就是食蛇蛙,一种敢正面硬刚毒蛇的存在。食蛇蛙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拿马森林中,其体重可高达1.5公斤,是种较大型的蛙。食蛇蛙的外表平常以黄褐色为主,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它还可以作出变化,跟变色龙一样。
至于食物,听名字就知道蛇是食蛇蛙的主食,通常一米以下的蛇都是食蛇蛙的捕食目标。对这些毒蛇来说,食蛇蛙绝对是一种可怕的猎食者,因为食蛇蛙特殊的体质导致其不怕蛇毒,再加上会主动攻击蛇的行为,通常蛇遇到食蛇蛙都是绕道走。
这么多蛇中最惨的应该属响尾蛇,众所周知,响尾蛇会发出响声吸引猎物或者吓退猎食者。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响尾蛇死就死在这声音上。食蛇蛙听觉敏锐,能根据声音顺藤摸瓜找到响尾蛇了,这简直就是送上门的午餐!
抓住响尾蛇后,食蛇蛙会用发达的胸肌把蛇夹住,使其无法动弹,随着时间流逝,蛇会因窒息而死。接下来就是享受美食的时刻了,直接吞——这对食蛇蛙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再次被鸟吃的响尾蛇接下来再来说说响尾蛇,你以为我会说的是响尾蛇的逆袭吧,那你可能错了。说的还是响尾蛇被逆袭,这次逆袭响尾蛇的是一种名叫走鹃的鸟。走鹃主要生活于美洲大陆的灌木丛中,是一种走路比飞行多的"怪鸟"。
也许是因为常年生活在灌木丛中,导致其飞行能力退化,更加依赖于对双腿的使用。虽说它飞行能力不出众,但是走鹃跑的是相当快的,最快能达到每小时32公里。
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他捕蛇的习性了,通常来说,在等体型下鸟类都是弱势的一方,是被蛇捕食的对象。但这个走鹃就有点特殊了,它成功打破了这个'规则'。像响尾蛇这种毒蛇它都会直接怼上去,想把它变成自己的盘中餐。
俗话说得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走鹃就是深刻贯彻落实这一点,才能从一众鸟类中脱颖而出,从一个被蛇捕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捕蛇者。
当老牌掠食者(响尾蛇)与新晋掠食者(走鹃)相遇时,大战一触即发。它们都想把对方变成自己的盘中餐。响尾蛇会不断的找机会将蛇毒注入走鹃的体内,而走鹃也明白这一点,用灵巧的身型不断躲避着响尾蛇的进攻,并不停的发起自己的"假进攻",从而消耗响尾蛇的体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响尾蛇渐渐体力不支,渐露疲态了。这时走鹃会抓住时机,用鸟喙狠狠的啄住响尾蛇的头。一旦它的头被走鹃咬住,其实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咬住蛇头后,走鹃会不断的猛摔响尾蛇,甚至是飞到空中再将其狠狠的摔下。
面对这种狂风骤雨般的进攻,响尾蛇很快昏厥,失去反抗能力甚至是死亡。这是若是换一种情况,响尾蛇成功的将蛇毒注入走鹃体内,结果会不会是另一个局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走鹃体内也有免疫蛇毒的物质,能免疫一定量的的蛇毒。
不仅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有螳螂捕鸟最后这例惊人的逆袭绝对会惊掉你的下巴。它就是鸟和螳螂,我们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鸟吃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神奇的大自然就喜欢不是给你一些惊喜。
不仅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有螳螂捕鸟。地球上一共2000多种螳螂,虽说形态各异但都有着招牌性武器——镰刀。通常螳螂的捕食对象都是小型昆虫,但遇到一些小型鸟类它们也不会犹豫。
近期就观察到螳螂捕食的鸟类多达24种,其中红喉北蜂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因为这种鸟类的体型较小,通常体长为7~9厘米,体重为2~6克。所以对大型螳螂来说,捕食这种蜂鸟还是会比较简答的。
螳螂捕食蜂鸟的过程就显得有些残忍了,它会用镰刀似得前肢将蜂鸟的脑骨刺穿,待其死亡后吸食其脑髓,最后才是身体的其它部位。
小结自然界就是这样,不存在谁一定吃谁,有的只是弱肉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