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这是晚明文人张岱对“西湖七月半”节庆盛况的描写。
的确,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它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七月半”的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而与大陆相比,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这些地区,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却又较少经受近代以来一系列反传统运动的冲刷,中元节至今仍很重要,节俗也得以保留,“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还作为香港地区的民俗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现在一般在公历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公司一般都会放“盆休假”,很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便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作为节日里大众共同参与的集体舞蹈,盂兰盆舞“盆踊り”(ぼんおどり)十分著名,以不同样式遍布日本各地。它兴起于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达到鼎盛,今天依然风行。参与者多为平民,舞蹈过程热烈而盛大,在节日的集体狂欢之中,常规的人际秩序被打破,不同阶层的交流也找到了相应的途径。这种娱乐性和群体性在中国现存中元习俗中几乎没有相类似的内容。而这样的习俗活动,对于一个沟通了“神圣”与“世俗”、“狂欢”与“日常”的节日来说,确实也是十分核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