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地方戏曲《花灯》。清乾隆中叶,由于昆明商业发达,外省会馆、行业会馆纷纷建立,各地流行的戏曲声腔和戏班也随之而来。为适应地方语言习俗,经历代艺术的加工改造,明清小曲与民歌小调逐步结合,形成了昆明花灯。
早期演出是与会火(社火)结合。会火由灯会(灯班)组织举办,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活动,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的大灯和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随后依次是过山号和文武乐队、狮灯龙灯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装的剧中人物或"鹬蚌相争"、"大头宝宝戏柳翠"(或为: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表演,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
此种"贺灯"边走边演,称之为"过街灯"。以后发展为在村镇街道广场演出,被称为"簸箕灯"。节目有本地的花灯小戏《打枣竿》、《金纽丝》、《倒扳桨》等,以及移植的明清小曲《城乡亲家》、《瞎子观灯》、《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目。经整理,已挖掘出传统曲调1200多首,大体包括情节简单的舞蹈、歌剧、小故事剧三种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剧目不断创新。在抗日战争时期组成农民救亡灯剧团,演出《张小二从军》、《新四郎探母》等新题材剧目。如今,新剧目同传统剧目穿插演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戏曲。
种类
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花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舞龙”,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花灯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
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
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其声誉传遍海内外,以广东走马灯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