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堂,位于河南安阳古城内东南营街。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原址在高阁寺一带,到明弘治十一年,彰德知府冯忠移建到此。
昼锦堂和拜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古朴典雅,殿中后侧悬挂金字黑底“昼锦堂”三字木质大匾。堂后为忌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中有鱼池康乐园,后为书楼。此处园林式的秀丽幽雅建筑,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昼锦堂大殿、拜殿、忌机堂、观鱼轩、狎鸥亭等,于l968年被火焚烧,大门外一对石狮被毁。现存大门、二门、东西厢房、书楼、三株古槐及书院讲堂等。
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中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北宋治平二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副宰相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迹,碑文部分为“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有关此碑还有诸多传说,如欧阳修用新稿换回旧稿,韩琦再三读之,见通篇只在头二句加两个“而”字,传为文章修改的佳话。蔡襄为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的说法。
《昼锦堂记碑》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为了表示对当朝重臣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将每个字单独写几十遍,优中选优,择最佳者拼合,叫“百衲碑”,故《昼锦堂记碑》又号称“百纳本”,被宋人称为“本朝第一”。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备受青睐。
后由大书法家邵必题写碑额,所以此碑也称“四绝碑”。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倍受青睐。
由来
公元1068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主动提出要引退还乡。虽然宋神宗极力挽留,但韩琦深知自己以逾花甲,年高力衰,难免会贻误军机大事,再三请求引退。宋神宗见他执意要走,就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
回到相州后,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昼锦堂”,作为修身养性之地。昼锦堂堂顶覆绿色琉璃瓦,堂后为忘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这座雄伟秀丽、古朴幽雅的庭院是当时全国四大园林之一。
韩琦在这里安度晚年,于公元1075年病逝于相州,享年67岁。消息传出,当地百姓哭之甚恸,朝廷也辍朝三日,宋神宗特命制御碑,上书: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韩琦一生,无论是在朝中为相,还是在地方任官,都尽忠竭力,孜孜不倦,为北宋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公元1702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书院,此后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大雅之士。清朝末期,学院又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河南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所在地。大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王若飞等曾在这所学校从事革命工作,先后有二十余人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建国之后,该地于1958年更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如此一座历史园林,一把火便灰飞烟灭,着实可惜。如今,昼锦堂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并且开始动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