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集中收录了西昆体诗集,共2卷,宋初杨亿编。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人唱和诗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宋初,馆阁文臣的唱和风气到真宗时臻于极盛,《西昆酬唱集》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翰林学士杨亿等奉命编纂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的大型籍书,历经8年乃成。诏题作为《册府元龟》。当时参加编书的共18人.这么多馆阁文土集中在一起编书。自然不免要作诗唱酬。
西昆体作家因《西昆酬唱集》得名,其酬唱活动在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三年间,即编《历代君臣事迹》的初期。参与编书的馆阁词臣并未加入酬唱活动,加入酬唱的17人中,有多人又未参与编书,有的根本未在馆阁任职,故既是馆阁词臣、又是《西昆集》作者的,主要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
由于他们的唱酬活动主要是在皇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故杨亿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昆仑之西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府的传说,将这部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言下不无标榜之意。《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歌,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全集五分之四以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
《西昆酬唱集》的诗歌创作,凭借其华丽的气韵,一扫唐五代宋初平直浅俗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宋代诗坛的风气,因而耸动天下,风行一时。然而由于他们的创作雕采太甚,用典失度,精丽而流于浮艳,因此屡为后人诟病。但是,不可否认,《西昆酬唱集》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宋初曾盛行于诗坛的西昆体,建国以后的各种文学史论著几乎是全加否定。新时期以来,始有论者不断提出异议,从思想和艺术等方面肯定了西昆体、尤其是杨亿诗的价值,十分有说服力。
但是,几种较有影响的文学史及宋代文学的著作,在论及西昆体及杨亿诗时,尽管已注意拨乱反正,但仍认为:"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这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相容",并说"西昆体有明显的娱乐倾向","所以主张变革文风的人首先要对付它";"足见他们的创作目的仍与宋初承袭元和体的风气相同,是为了唱和消遣",杨亿只有在担任地方官时所作及学习白体的诗歌才是"内容充实的作品"。
几种较晚出的论著,一方面吸收了学术界的新成果,对西昆体作出了较全面的评价,但所下的结论则是:"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袭",或云"只是它的主流并未向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诗的形成方向迈进,反倒实现了又一派晚唐诗风的又一次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