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胜村墓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西城墙外的仁胜村,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发现重要文化遗迹。仅在约9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掘出29座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和狭长形竖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较为考究,绝大多数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
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几类随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新器形,如玉锥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而玉牙璧形器极为罕见,玉锥形器则明显地具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风格,引人注目;另有一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钻有9个圆孔,可能与古代占卜术有关。
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仁胜村墓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丧葬习俗及占卜礼仪,以及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998年在遗址Dg发掘区内发掘的小型土坑墓群,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葬定向原则明显,系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29座墓葬中,约有21座土坑墓存在繁简程度不等的遗迹现象,并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几类随葬品。其墓葬形制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17座)与狭长形土坑墓(4座)两类,墓向除97GSDgM5大致接近正南北向外,余者均为东北-西南向。多数墓葬有人骨残迹,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偏东。这批墓葬的年代上限大体与三星堆遗址一期后段相当,下限在三星堆遗址第二期前段,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
此次发掘出土玉石器凡61件,均出自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玉石器器类较丰、器形古异,计有璧形器、蜗旋状器、泡形器、锥形器、凿、矛、斧、斧形器及黑曜石珠等,出土诸器的墓葬主要为:97GSDgM5、M10、M14、M21、M29等。此类墓葬的墓壁与墓底多见经夯砸或拍打形成的坚硬光面,墓底夯面唯存人骨朽痕,不见骨架形态完整者,但葬式与头向仍依稀可辨。发掘者据墓壁下段及墓底所见油腻状黑色或黑蓝色腐殖质,推测此种遗迹现象系人骨在入葬过程中被有意反复夯砸击打所致。此种掩埋方式与遗迹现象甚为特殊,在已知我国史前墓葬中鲜见其例。
与成都南郊十街坊宝墩文化晚期遗址及西郊化成村宝墩文化晚期遗址的土坑墓群等相比较,彼此在墓室处理形式、掩埋方式、墓向、头向乃至随葬品构成等诸方面亦均不同,表明仁胜墓地所属文化主体与“宝墩人”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初步将此种埋葬现象理解为系某种特殊埋葬习俗的体现形式之一,即“夯砸”实施主体的行为依据可能是其所信仰的具有文化或地域特色的葬制和葬俗。关于其可能指涉的环境意象、“之幽”观念及葬俗内涵等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