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智识的日渐开化,中国古代庞大繁杂的神灵祭祀体系和祭祀方式,在现代社会,已日渐衰微、消逝。提及古人崇拜、祭祀的门户守护神,可能很多现代人,或不熟悉;或据书籍、网络等通俗普及读物或信息,只知道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对其渊源流变,却不甚清楚。
对其他/她/它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门神,更不知晓。其实,在古代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门神”的形象,可谓多种多样,除前述为人们所熟知者外,还有其他历史人物、动物、宗教形象等,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观念和祈愿。
一、最早的门神:神荼、
郁垒
考古发现表明:自原始社会时房屋建筑出现之初起,人们就祭祀门户。周代时,“门”与司命、中霤[liù]、行、厉合称“五祀”,祭祀“门”的牺牲,有狗、鸡、羊等。祭祀方式则是磔裂牲体,用其血涂抹门户。
现有文献记载表明,具有驱鬼、捉鬼神通的神荼、郁垒二位神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门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沧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木,蜿蜒盘曲三千里,其枝东北,是万鬼出入的鬼门。
门上有二神,名曰神荼、郁垒,职掌万鬼。用苇索(芦苇编织的绳索)捉拿恶害之鬼,喂食老虎。黄帝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恶。这一观念在考古发现的河南密县汉墓墓门画像,可得佐证。墓门画像绘刻有神荼、郁垒二神形象,相对而立,手中各执一虎。
先秦秦汉时,人们往往用具有神秘和超自然能力,能够祛除作祟的厉鬼恶魔,因而又被称为“仙木”的桃木,或雕刻,或绘画神荼、郁垒神像,或书写二神名,制作成御鬼避邪之物,谓之“桃符”。每逢腊月除夕时,将“桃符”悬挂在门户上,以驱鬼除害,保佑家人平安。《淮南子》、《荆楚岁时记》皆称其为“门神”。
桃符的形式和制作工艺,也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最初的桃符,是由二块长约7、8寸,宽1寸多的小桃木,然后,在上面绘刻神荼、郁垒神像,或书写其姓名。后来,桃符是用一块长2、3尺,宽4、5寸的桃木板制成,上面画有狻猊(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狮子)、白泽(各代传说中的神兽,会说人话,知万物之事),下面写“左神荼、右郁垒”。
二、南北朝唐代佛教影响
下门神形象的嬗变
大致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大江南北。佛教思想、观念与对中国传统的门神文化,交互影响。
汉、佛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入,既对佛教教义有所发展,也丰富了汉地门神的形象和造型。北魏孝文帝既崇尚汉化,也尊崇佛教,故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如佛教教义中,仅有天王、力士等护法神,而无“门神”;护法神皆在佛尊左右,不在他处。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的诸多石窟,却将天王、力士形象雕刻于洞口,显然受汉族门神文化的影响,以天王、力士充作门神。
北魏时期绘刻于“宁懋石室”门侧的一对武士门神,前置象征佛国净土的莲花,也体现出汉、佛文化的融合和交互影响。
唐代,佛教造像形式上更趋于汉化。如河南登封的唐代药叉(门神),造型丰富:香台门上药叉像手执花,库门药叉像手执如意袋、天德瓶,口泻诸珍宝等。
三、唐代盛行的捉鬼——钟馗
自唐代起,人们尊擅长捉鬼、噬鬼的钟馗为门神。
关于钟馗的身世,民间传说中说法不一,有说他是唐玄宗时人,科举考试失利,自杀身死;有说他是唐朝后期人,因被奸相卢杞陷害冤死;不同的传说,都有比较相同的结果:钟馗死后,托梦给皇帝,发誓扫除世间恶鬼。皇帝醒后,召画工绘画其图像,张贴宫门,宣示天下,祛除邪恶。这些传说在民间迅速传播,钟馗也迅速成为唐代以后,知名度甚高的门神形象。
以上颇具传说色彩的说法,是否基本是史实呢?学者多以为,上述只是传说,钟馗或起源于古代的驱疫逐鬼的大傩礼。举行大傩礼时,总要挥舞大椎(锤),作为打击、驱逐恶鬼的利器。于是,椎就具有辟邪的神通。椎若缓读,则为“终/钟葵”。为驱鬼辟邪,自魏晋至隋唐,常有人以“终/钟葵”为名,如北魏有杨钟葵,隋有段钟葵。“葵”后写作“馗”。传到后来,就有“钟葵捉鬼”故事的编造与流传了。
四、宋元明时期武将门神的盛行
在古代中国,武将,尤其是勇冠三军的勇猛武将充当的门神,虽出现时间较晚,却是最为社会大众熟知,且人物众多的一种门神类型。
以武士作为门神,大概开始于汉代。《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国王宫殿门上,绘画有古代的勇士成庆的画像。
大致自唐末起,人们观念中的神荼、郁垒的形象,慢慢地发生变化。二神逐渐由先秦时期的面目狰狞、执鬼食虎的神怪形象,演变为披甲执钺的武士形象。
北宋,武将形象的门神,在今河南开封一带盛行。北宋袁褧记载,汴中“门神多蕃样,戴虎头盔”。
宋代甘肃临洮砖雕甲胄门神
靖康之变,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亡。故有人认为,门神“蕃样”,实系胡人(女真)灭亡北宋的先兆。
武将门神中,最为后世熟知,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则是唐初开国名将秦琼(字叔宝)、尉迟恭(字敬德)。在唐代小说变文及宋元话本小说中,都记载唐太宗患恶疾,夜梦恶鬼入宫作祟。猛将秦琼、尉迟恭请求夜晚身着戎装,手执兵器,守卫宫门。
其夜,太宗果然未作噩梦。太宗遂命画工图画二将戎装形象,悬于宫门两侧,邪祟全消。这一故事,经吴承恩采择,写入《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而为更多人,尤其是民间普罗大众所熟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明显系虚构传说的故事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如唐太宗、秦琼、尉迟恭虽系唐初人,但绘画秦琼、尉迟恭画像,作为门神的风俗,却是出现在唐末以后。
同样,这一风俗虽出现较晚,但秦琼、尉迟恭画像作为门神的风俗,在明清乃至近代中国,却盛行不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琼、尉迟恭是继神荼、郁垒、钟馗等捉鬼门神之后,在社会大众观念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武将门神形象,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门神”。
明清时期,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民众,还将历史上出现的一些英雄猛将,视为门神加以祭拜。如河南一带的民众,多以三国蜀汉名将赵云、马超为门神;陕西一带的民众,则以战国人物孙膑、庞涓,北宋将领孟良、焦赞等为门神;其他地区的民众,还有尊韩信、关羽、张飞、赵公明、杨延昭、穆桂英、岳飞等或真实,或虚构的勇猛名将为门神的风俗。
五、明清时期门神形象的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门神造型较于之前更丰富多彩,样式繁多。除上述基于英雄崇拜,而流行将历史上的著名将军、英雄作为门神外,在民间,基于祈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需求,出现了进宝守财的文官门神、家庭和睦的“和合二仙”门神;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愿景,出现了“连生贵子”、“送子娘娘”、“五子登科”、“带子随朝”等门神;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关羽、秦琼、尉迟恭等为代表的门神,被后人称为“武门神”,一般贴在大门上,以抵御邪魔的入侵;身着朝服的清官或神仙等门神,被称为“文门神”,通常贴在室内各个房间的门上,护佑家庭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