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冠礼

家有丧事,逝者戴不戴帽子,各地习俗不同。戴有戴的说法,不戴也有不戴的理由。我们结合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讨论一下这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秦汉之前,人头上没有帽子,头上有的叫冠

中国第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里没有“帽”字。但《说文解字》里有“冃”字,释义为:“小儿蛮夷头衣也。”“帽”字就是参照“冃”字造出的字。就是说,“帽”是后起字,秦汉之后才有,到楷书里才定型。

所以,中国古代,人是没有帽子的,即没有像现在这种款式的帽子。古人戴在头上的东西叫“冠”。但冠与帽子的差异很大。冠是标志人身份的,诸侯天子头上戴的叫“冕”,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头上戴的叫“弁”,一般庶民百姓没资格戴冠,所以叫黔首。中学课本就有贾谊的《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是黑的意思,黔首就是一个一个没有戴冠的黑黑的头。

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2、古人续发不剪发,头发很多很长,戴帽子是很麻烦的事情

我国古代,人是不剪发的,而是续发。《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头发与孝道相关联。就是说,头发不是生活问题,而是社会层面的德化问题。这就大了。

但随着年龄增长,头发越来越长,需要处理。青少年时期,男孩将头发笼在头顶扎起来,叫“总角”,形状上小下大,像个“小”字,所以小男孩叫“小子”。女孩在头顶将头发左右两边各扎一角,形状像“丫”,所以女孩称为“丫头”。

成年以后,男子束发向上、加冠、用笄,标志成年;女子将头发笼于后脑,加笄,标志成年,可以婚配。《仪礼---士冠礼》就是专门讲加冠礼的。明清之前,冠礼是重要的礼仪制度。加冠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是不戴冠的。男子必须行“冠礼”之后,才能结婚,这是基本规定。

3、冠与帽子是根本不同的

古时候的“冠”都有一项基本功能,即固定头发。由于不剪发,头发很多很长,所以,古代人的冠都很大很长。后世讲“高帽子”,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冠。因为“冠”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的,所以俗语中有“戴高帽子”的说法,恭维人的话。

古典社会条件下,不管男人女人,都用笄。笄是束发用的,就是固定头发用的,有木质的、竹质的、金属质的。女人用笄叫簪,男人用笄叫弱。所以,男人二十束发叫弱冠,女人十五束发叫及笄。

皇上头上戴的是皇冠,娘娘头上戴的是凤冠,官老爷头上戴的是乌纱,当兵的头上戴的是盔,一般老百姓头上戴的是头巾。

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凤冠

4、规范丧礼是没有帽子的,即逝者不戴冠

《仪礼-士丧礼》有:“鬠笄用桑,长四寸,中。” 鬠即髺,束发的意思。郑玄注说:“桑之为言,丧也。用为笄,取其名也。长四寸,不冠故也。笄之中央以安发。” 贾公彦疏讲:“云‘长四寸,不冠故也’者,凡笄有二种: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妇人俱有,即此笄是也;一是为冠笄、皮弁笄、爵弁笄,唯男子有而妇人无也。此二笄皆长,不唯四寸而已。今此笄四寸者,仅取人髻而已,以其男子不冠,冠则笄长矣。此注及下注知逝者不冠者,下记云:‘其母之丧,鬠无笄。’注云:‘无笄,犹丈夫之不冠也。’以此言之,生时男子冠,妇人笄。今死妇人不笄,则知男子亦不冠也。”

就是说,丧礼规范文本《仪礼》明确规定,对逝者穿戴入殓不用冠。

归结一下:冠就是帽子。丧事从古,所以逝者不戴帽子。

古今几千年,人事不同天。今非昔比,应当与时俱进。一定要为逝者戴帽子的,戴就戴,你乐意叫好。各信各教。不抬杠。

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及笄礼

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吗?请问,年轻的女生去世了,一般会穿什么衣服入

一般都是入殓之前都是要给尸体穿寿衣的,寿终正寝,人活着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一生也许都没有机会打扮自己,人去了,又如寝,穿上寿衣,可以永远的端端庄庄。

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不计其数,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扩展资料:

传统寿衣:

中国传统寿衣设计与明朝日常服饰相同。历史相传这是因为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特别要求满清南下后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在去世时穿明服。另有说法说这是当时的汉人对满清剃发易服表示不满的一种途径(清朝当时只规定了生者需易服,而未提及死者)。

现代寿衣:

满族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厉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乡间百姓,因不知法令,偶尔穿著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被剥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为幸。清政府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满族服饰,尽管汉族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对这种大规模的改冠易服难以接受,但毕竟是大势所趋,况又有严厉的法律制约,所以也就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满族的装束。

逝者穿戴入殓需要戴帽子吗,入殓人

农村丧事礼仪知识 农村丧事礼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 入殓,通俗的叫法是“入木”或者“入棺”。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样,给家中老人换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等亲戚朋友来祭奠,还要求吃面条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种,至于寓意至于他们懂得了。

2、 报庙。在农村这个地方,老人在过世的当晚,儿子要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然后再准备后事。

3、烧倒头纸。在家里人去世后,要将逝者移到堂屋里,双脚朝里头朝外,在床前放一个盆用来烧纸,以便有人来祭奠。

4、吊唁。在起丧前,会有很多逝者的家人朋友来吊唁,根据身份关系不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是鞠躬,有的要跪拜,也有的要行大礼。

5、路祭,送盘缠。在农村里,送出丧后,在路途中,吊唁的宾客要再行送别,也就是惜别的意思,最后大家散去,娘家人会跟到坟地里,拿点吃的给丧葬的队伍。

6、扯孝布。也就是穿孝服,在农村里根据关系的不同,有的只需要戴孝帽,如果是很亲近的人要穿白孝服,白绑腿,白布绑鞋,全身白色。

7、送殡。这个是葬礼中最让人悲痛的场景,逝者家里会请民间唱戏班吹奏哀乐,孝子们走在前面,拿着逝者的照片,亲人们也跟着大哭,表达自己的悲伤难过之情。

8、开土。也就是在亲人下葬的时候,别的人不能动墓土,必须要孝子先开头挖几下,借此来表达对亲的的缅怀之情。

9、圆坟。在丧葬结束后的第三天,逝者的家人要去坟前圆坟,也就是修整坟地,将坟堆的越大越好,这个也预示着发家的意思。

10、烧七。在农村里有这样的习俗,在完成葬礼后,满七子女要给逝者“烧钱”,也就是希望亲人在泉下也有钱用,一般大家会烧完“五七”,然后再接着“周年”,再慢慢地一家回归到平常的生活。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流程,都是家人对逝者的不舍与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并且各个地方也有各地的风俗,我们要尊重地方的民俗,遵守各地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