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公元”纪年的古代,人们会怎么去表示时间呢?那就是用皇帝的年号。皇帝会不定期换一个年号,也许一年能换几次,也许几十年都不换,那么,人们就用这个年号来表示当时的时间,例如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元年”,就是使用“贞观”这个年号的第一年。一般来讲,用什么年号当然是看皇帝的,然而在三国时期,那可是有三个皇帝,是不是三国都有不同的年号呢?
年号这个东西,最初诞生于汉武帝时期,这种纪年方法是汉武帝首创并且首先使用,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在此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消亡。而年号也不是每个皇帝只能用一个,也不是每一年都要换一个,通常遇到祥瑞之事,或者内忧外患的时候,都会要换一个年号。
那么再来看题目中的问题,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三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号。毕竟,汉献帝退位,汉朝已经覆灭,大家都是皇帝,没理由你曹魏用了,我蜀汉和东吴就不能用,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三个皇帝都用不同的年号,尽管吴国向曹魏称臣,然而在年号却并不用曹魏的,还是根据自己国家的皇帝来制定。毕竟,年号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标志,就算嘴上说着称臣,心里肯定不会。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也有在这方面的讲究,例如,视角在吴国的时候,年份用的就是吴国君主的年号,但是视角转向魏国的时候,即便是同一年,也会改用魏国的年号。但是我们在这些称呼上面并不会那么严格,毕竟有了公元纪年法,可以更加直观地对当时的年份进行表述,也不用从年号这种复杂琐碎的方式来记忆。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年号的纪年法对于古代周边的很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受到过这种方法的影响,而采用过年号制度。不过,年号毕竟是君主制时期的国家,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但是仍旧保持着君主制的日本,还是在使用年号制度。民国时期的民国纪年,其实并不是年号,这一点要分得清楚。
三国时期三个国家都使用过不同的年号,最初在汉室皇帝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建安”,这是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而这个年号最终也随着汉献帝的退位而停用,取而代之的自然就是曹丕的“黄初”。随后,是魏明帝曹叡的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曹芳的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的正元、甘露。元帝曹奂的景元、咸熙。
蜀国方面,昭烈帝刘备的章武,后主刘禅的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国方面就更换的比较频繁了,很多年号基本上两三年就会换一个,大帝孙权的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会稽王孙亮的建兴、五凤、太平,景帝孙休的永安,乌程侯孙皓的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在司马炎正式建立西晋的时候,年号自然也会随之更改,从265年,也就是魏国被灭的时间开始,实行新的年号泰始。但是这个时候,东吴孙皓还在,他的年号一直使用到了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