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终于获得汉中之后,派遣魏延镇守,魏延不负众望,镇守汉中近十年,相安无事,后来刘备病逝,魏延被调到北伐大军中。在与魏军的对抗中,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过出兵子午谷的奇谋,结果被诸葛亮给否决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出手也要深思熟虑,因此最终才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吗?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我们来看看当时什么情况。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吗?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奔袭长安,而是奇袭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而且异常险峻,对关内关外来说都是易守难攻,占据潼关,就可以切断关中与关外的联系,同时诸葛亮出祁山,围困长安,夏驸马又是庸才,关中有可能不战而胜,不然每次绕道祁山,粮道容易被断不说,你还没到关中,魏军的援军已经到达关中。

无论从那个方面,蜀汉比魏国都差一大截,稳扎稳打肯定胜少败多,魏延的计策虽然有风险,却也有胜利的可能,一旦夺得关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就成了战国时期秦国对六国的格局,天下统一不成问题。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吗?

之后后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诸葛亮太过谨慎,有的人说魏延这个计划太离谱,有人说子午谷没人走过怕被发现。小编这里还是觉的这个说法比较实在。初,延欲请亮兵出子午谷,亮不语。延不忿,数请之。后亮谓延曰:行军之事,宜机密,兵出子午谷之谋甚善,然机密己为帐下众人知之,若有细作通魏,文长死无全尸矣。他日子若有奇谋,可私与亮说,勿帐前争论,失机密也。延深悔之。魏延说这个计策的时候在军营里那么多人,难免不会有魏国奸细,所以诸葛亮弃之不用。

诸葛亮六出祁山,对于攻打曹魏他可谓是下足了决心,但是事与人愿违。三国之间的对拼,是人力国力财力的比拼,蜀国最弱,吴国次之,而魏国则是实力最为雄厚的那一方。从蜀国能够与吴魏并立,就可以看出来蜀国的能人志士的数量之多,能力之强。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吗?

在那种时代,人口的数量多,就代表的国力的强盛,魏国的人口有高达八百万之多,而蜀国满打满算也只有寥寥的百万人口,在那种年代。人口多就代表着粮食资源多,兵力更加的充足。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蜀国都是处于劣势的那一方。因此,蜀国有了一个个鬼才,大出奇招,用各种神鬼莫测的谋略,完成了一次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

诸葛亮一向是以用兵如神著称,他主持的战役,一向是让敌方恐惧的。因为不知道诸葛亮会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奇招来对付自己。所以很多与诸葛亮对战的将帅要么就败下阵来,要么就避而不战。这一点从司马懿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懿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采取了巧妙的避战,对于诸葛亮的嘲讽和羞辱视而不见,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懿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为什么要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吗?

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他的北伐之旅当中,有一次可以改变战局的机会却与他失之交臂,这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战略。诸葛亮拒绝了这一战略,可是在后来北伐的战斗中,不管诸葛亮怎么用兵也是无济于事,总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诸葛亮只能满怀着遗憾,病逝在了五丈原。这时候,就要有人问了,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魏延的奇袭战略呢,说不定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机会,也许可以改变北伐的格局呢。难不成是因为诸葛亮对于魏延有一些不信任或者偏见所以才不听取的吗?下面就来解释一下。

其一,魏延如果想要进行奇袭,所以得轻装就行快速的行军,进行突进式的进攻奔袭。但是即使再快,也需要半个月的脚程,那么在这半个月时间里要怎么做到让守将没有发现自己,本就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其二,魏延就算真的可以不被发现的到达城下,如果敌军守将发现,魏延只带了区区八百人那么也一定会进行反击的,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即使是这五千兵马,能不做无谓的尝试也尽量别浪费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