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6年,即周敬王四十四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历史的开端,中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春秋时期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间,这个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
中文名
公元前476年
时期
春秋
归类
时间

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

春秋和随后的战国合称为“东周”。春秋是中国动荡不安,旧的制度和传统行将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历史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其传统文化形态逐渐衰落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混战不止。有实力的诸侯国就打着维护周王尊严的旗号,联合其他国家攻打敢于对抗周王的诸侯国,或者以“尊王”为名,攻打不利于自己的国家。于是,在激烈地竞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春秋晚期,从社会结构到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文化教育也不会例外。原来各种专业知识多由少数祝史等人员世代传习,而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社会要求在官学外还应有私学,以培养、造就更多的学者和官吏人才。孔子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于当时的。他颂扬周文王和周公,但也受到春秋时管仲、子产的影响。他把历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炼,创建了儒家学派。

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社会

中国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