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田野考古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田野考古项目之一。2022年,考古队开始对孙家岗遗址居址区的北部进行发掘,年度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将一座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编号F47)的平面布局与基础营建过程完整的揭示了出来。

  F47刚被揭露出来时,我们曾误将其判断为一座台基立柱式建筑遗迹,并进行了报道(见湖南考古网2022年11月28日简讯)。但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F47的基础结构远比我们最初判断要复杂的多。经过仔细的考古清理与反复辨析,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对F47地面基础部分的营建过程做出一个较为完整可信的复原。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一 F47初显露时的场景

  F47的营建,第一步先是在当时的地表开挖出一个略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基坑。该基坑长20米,宽7米,深度在0.4米左右。第二步在长方形基坑的底部开挖基槽,南北两条东西向基槽长19米左右,宽达1.5米,5条南北向的基槽,宽度在1.1-1.3米间,基槽深度在0.45米左右。由基坑底部的基槽布局情况可知,F47初建时规划的是一座东西向4连间的排房建筑。

  基槽开挖之后,第三步是在基槽中立柱,柱洞直径在普遍在15厘米左右,皆打破了基槽底部。第四步开始对基槽与基坑进行回填。这时回填用土判断就是开挖基槽与基坑所挖出的土方,较杂乱,回填至基槽中的堆积经过夯打压实,较致密。

  填平基槽,并对基坑底部回填10-20厘米厚时,F47的整体建筑规划发生了一次改变,开始第五步,在基坑底部回填土面上又开挖了一条东西向的基沟,并在其中补充立柱,从而奠定了F47最终带廊道4连间建筑平面布局。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二 F47基坑与基槽平面结构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三 F47基坑西北角边界初揭露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四 F47基坑东南部剖面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五 F47南基沟东段局部纵剖面

  新开挖基槽依然用开挖基槽时所形成杂乱堆积回填,之后可能存在一次对建筑奠基的祭祀行为。这时在F47基坑的东南部、西部坑底及坑外,普遍发现一层草木灰堆积,判断很可能与建筑奠基祭祀行为所形成的遗存。这是第六步。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六 F47基坑东南部的草木灰堆积

  之后第七步,是继续对基坑进行回填,但这时用于回填的土方已不是开挖基坑、基槽时所挖出的杂乱堆积,而是从一定距离外挖取并转运过来的纯净原生黄土堆积。这种纯净黄土填平基坑后,在东北部局部还铺垫到了基坑范围之外。

  至此,F47的地下基础部分完成。可以想像此时F47建设中的场景,60根直径在15厘米左右的木柱耸立于纯净的黄土面上,排布整齐而规律,框出了F47的建筑布局。整体建筑呈西偏北17度左右的长方形,四间南北宽3.8米的房屋东西并列,北侧有宽1.5米的廊道,廊道与最东侧房间连通。四间房大小不一,带廊道整体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七 F47平面布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F47的建筑形式和平面布局结构等,与2020年在遗址南部所揭示出的F13高度一致。西偏北20度左右的方向、基槽中立柱、4连间、北侧廊道、廊道与最东侧房间连通等等,甚至西侧第二间房面积明显偏小二者也相一致。不同的是F13的规模比F47要大,总面积超过150余平方米,且廊道北墙是双排柱洞。另外F13保存状况较差,其基槽与柱洞直接开口于近现代堆积之下,未见基坑与垫土,但依F47情况来看,F13原来很可能也存在相应规模的基坑与垫土堆积,只是已被后来人类活动所扰毁。

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公共建筑F47的发掘

图八 2020年发掘区与F13

  高度一致布局结构的背后,是特定建筑功能的一致。无论F13、还是F47,都未发现灶、灰坑等相关生活遗存,同时这种基槽中立柱形式的建筑,整个遗址截止目前也仅发现F13与F47这两座,再加上建筑的规整考究与规模,可以判断两者都并非一般生活居址,而是特定人群的公共建筑。

  F47与F13皆直接开口于近现代堆积之下,在考古的时间尺度下,二者存在共时的可能性。如此,两座建筑之间的关系便引人遐思。结合2017-2019年所揭示孙家岗遗址墓地也是分南北两个墓区的空间布局情况,而且南区墓群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北区。推测孙家岗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聚落存在两个社群(胞族?),分居遗址南北,且南部人群在人力物力方面明显优于北部人群。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