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末年的天灾其实大家应该有感觉到,这一次的天灾还真的是持续时间长,覆盖的范围之广真的是让人觉得绝望啊,所以一般人都有饿死的情况,但是我们反观这个李自成啊,他不仅仅没受天灾的影响,反而他的粮食感觉很多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首先,要看看明末崇祯年间,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虽说是“连年大旱”,但并非是覆盖北方的全面灾害,大多数时候,都是集中在一地的局部灾害。
比如看“重灾区”陕西,崇祯元年时就爆发旱灾,但之后几年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旱灾才席卷陕西全省。之后的五年,则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州和陕北米脂。后来爆发旱灾的河南,以《豫变纪略》记载,崇祯初年陕西闹灾时,河南好些地区还是十分繁荣,逢年过节时,农村里宴会不断,普通农民都穿着丝绸衣服来凑热闹。河南灾情逐渐加重,则是崇祯七年起的事,到崇祯十年时,才开始蔓延全省。
就是在河南灾情加重的时候,先前的“重灾区”陕西,也正由名臣孙传庭苦心治理,特别是孙传庭毅然重修汉中栈道,不但“以工代赈”吸纳大批饥民,更令两川荆襄的粮米,在崇祯十年时源源不断输入陕西,又趁热打铁鼓励粮食贸易,灾荒肆虐多年的陕西,从而“所济汉民自多”,一度有了经济民生复苏的好景象。也同样是河南灾荒加重的崇祯九年,山西粮食也丰收,仅宣大地区的战备军粮就多达二十万石,储量十分充足。
所以说,崇祯年间天灾频发不假,但北方经济生产稳定的地区也多,倘若明王朝吏治清明,且能够合理调配资源,这场“连年大旱”的天灾,本该能救。可“吏治清明”这条,明王朝早就做不到,上下官场已烂透。救灾?也就成了越救越火上浇油,这才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趁势而起,折腾得天下大乱。
也同样是明末天灾的场面,成了李自成的大礼包。既然灾区的周边,就有生产稳定的地区,明王朝又如此不给力,那些风调雨顺的乡村州县,当然成了李自成眼里的肥肉,于是采取流动作战战术,哪里有吃的往哪奔。仗着农民军腿脚快,别管天灾在哪闹,就是不缺吃。
但放在明末天下大乱的年代里,能跑能找,显然还不够,所以李自成不缺粮,也因为第二个原因:李自成轻车熟路的筹粮手腕。
比起当时好些见粮食就抢,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流寇”来,李自成的谋略却更高明——专抢富豪大户。他率农民军进入河南时,对于扫过之处的豪强勋贵,都是“籍其家以赏军”。放在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到“中州地半入藩府”地步的河南省,一座座昔日耀武扬威权贵庄园,就是李自成现成的“钱包”,果然轻松就被李自成翻个底朝天,家家粮食进了农民军仓库。
而比起这对待权贵的强力手腕来,以明代学者张岱的记载,当时李自成对河南百姓,却常是“秋毫无犯”。抄没了权贵粮仓后,也动辄就大手一挥,“令饥者远近就食”。放在当时旱灾严重的河南,如此手段的李自成,当然也人气飙升,当地饥民“竟德之,竟多归附”。一度被孙传庭打的剩十八人的李自成,这才队伍滚雪球般壮大,一口气发展到数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李自成的一路征战,可不止是抢粮和打仗。他所过之处,也常抓生产。《石匮书后集》里就说他“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被农民军折腾的灰头土脸的明朝总督熊文灿,更亲眼看过李自成的“生产成果”:明朝治下曾民不聊生的湖广蕲黄地区,被李自成占领了不到一年,就是“仓有稻粮,沿江饶给”——只以这治理水平差距说,晚明挨揍,真心不奇怪。
不过,虽说李自成有这么多“高招”,但这几个办法,也都是唐宋元几朝,农民起义的常用套路,虽然能保证有粮食,但取天下却远远不够。那为何李自成却能一路东进,在自己失败以前,先要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的命?这就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李自成的壮大,关键来自明王朝的“神助攻”。
崇祯年间,明王朝的毛病尽人皆知,但要看看李自成的“奋斗过程”,就可知严重到什么地步。
比如崇祯二年,羽翼未丰的李自成杀进山西时,面对严重局面,相关的明朝官员,第一反应竟是先甩锅。先是山西巡按罗世锦大骂陕西官员,指责陕西官员故意放农民军进山西。给事中裴君锡又提出奇葩解决方案:这农民军不能山西兵打,应该由陕西派兵进山西来抓。李自成们在山西闹的欢,都不如他们在朝里吵得欢。
这样的雷场面,可不止这一次。以与李自成交战多年的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说法,此时的明朝言官,风格就是收钱替人开骂。别看半点军事知识不懂,骂人却不含糊。越是重大战役时刻,越是他们跳出来捣乱,好好的战略计划,几个骂战下来就折腾的面目全非。
而当时明朝与李自成作战的大臣军将,以明末名臣孙传庭的叹息,更是“庸碌者甚多”。
待到李自成稳定了河南,挥师东进后,除了少数忠勇将领浴血抵抗外,从陕西到北京的一路,沿途军队望风披靡,好些来“剿贼”的军队,见了李自成就秒投降,掉头就做了带路党。碰上这样一个根子烂透的对手,找粮食?当时的李自成,自然予取予求,直到风光杀入北京,叫崇祯帝含恨上吊。
虽说,明朝的遗民们常叹息明末天灾“所以资自成”也。可看过这全过程就知道,明朝之亡,不在天灾,却是人祸。,
如果,谈到明朝灭亡,只知感慨崇祯帝命苦,抹一把同情泪。那只能说,历史兴亡的教训,并未记取。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豫变纪略》《明季北略》《怀陵流寇始终录》《许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