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当中,猫咪已经成为了很多人非常喜欢的宠物了,然而喜欢猫的风气可不仅仅只是造现代社会出现过。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当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喜欢吸猫的人可不少,甚至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以猫咪为主角而创作的诗词、诗歌、小说、传说或是绘画等独具特色的中国猫文化。
在中国的猫文化史中,猫的形象是鲜活而多变的,既有忠良勇敢、富贵长寿的正面形象,也有奸诈狡猾、媚态十足的反面形象。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起源很早,《诗经》中的《大雅·韩奕》中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将猫和虎、熊等猛兽相提并论,此时的猫应当是尚未驯化的一种猛兽。
猫和虎同属猫科动物,因为形象相似,常为人所并提,猫也常常被人称为"虎舅"、"小老虎",俗话中说:照猫画虎。宋朝的画猫家何尊师也认为猫和虎相似,"独耳大眼黄不同,世俗又称猫为虎师"。西汉的《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古之君子,使之比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猫"是古八腊之一,古人在腊月农事结束后,迎祭猫神,以祈求猫能够消灭田鼠,保护庄稼,这时的猫因为捕鼠的功效性,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东方朔在其《答骠骑难》中写到:"骐骥、绿耳、蜚鸿、骅骝,天下之良马也,将以扑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虽是讽刺大将军霍去病之作,也侧面反映了西汉时期已有驯养的家猫。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四猫纹漆盘中绘有的猫,也佐证了汉朝时家猫的驯养情况。
中国宫廷养猫的风气始于隋唐,当时的猫以其高超的捕鼠本领得等登宫廷之内,开始受到人们的宠爱,武则天就是其中的吸猫达人,她曾派人到各地收集各种种类的猫,豢养在宫中,又训练猫和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
然而,在她害死萧淑妃后,因后者在临时前咒骂:"阿武妖猾,乃至於此!愿他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则天便下令以后宫中不许在养猫。
这一时期,猫的形象也开始入画,许多仕女图中都有猫的身影,还出现了一批有名的画猫家,刁光胤、何尊师、卢弁等都是画猫名家,何尊师的画猫图更以其逼真的形象被人称为:何尊师画猫,则鼠潜逃。
宋代时,养猫的风气开始从宫廷深入民间,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就有许多爱猫人士,陆游近万首的诗中就有十几首写猫的诗,他在风雨如晦的天气里和猫儿蜷曲家中取暖,写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又写有《赠猫》诗:"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于菟。"对猫的神态描写和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当时的吸猫风气渐盛,猫的地位也一跃千丈,养猫也颇具仪式感。
古人在养猫,"聘狸奴"之前,要翻看专门为猫设定的黄历《象吉备要通书》,在挑好日子后,还要画一张"纳猫契"并准备好盐、小鱼干等聘礼来聘猫。黄庭坚的《乞猫》诗中就有"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的记载,这和古人因为喜爱梅花而聘梅的做法相似。清人袁枚的《种梅》诗中说:"我聘梅花如聘妇,入门才是我家春。"古人聘猫和聘梅的雅趣和仪式感可以一见。
明清时,养猫的风气更盛,明代的多位皇帝都喜欢养猫,还在宫廷中专门设有"猫儿房"来饲养御猫。
喜欢玩乐的"蟋蟀皇帝"明宣宗不仅喜欢养猫,还擅长画猫,绘有《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轴》等六幅狸猫图卷。
明世宗、明熹宗更是吸猫达人,世宗的爱猫"霜眉"死后被用金棺材厚葬于万寿山麓,并赐名"虬龙冢",足见他对猫的喜爱。
清朝时,中国的猫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人黄汉所著的《猫苑》对猫的典故,诗文和传说等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便是猫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猫有狸奴、家狸、雪姑、衔蝉等称号,现代则有"喵星人"的新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衍生出了"瞎猫遇到死耗子"、"三脚猫功夫"、"猫腻"等相关俚语,有着丰富而形象的文化内涵,虽然没有龙文化、虎文化那样辉煌的历史,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